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同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学习贯彻《决定》精神,就是要全力落实这项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决定》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的要求,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工作。党员干部,是全社会中的引领群体、示范群体。只有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党员干部,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内心信念、价值取向、自觉行为,才有可能做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笔者曾就党员干部的核心价值观问题作过一项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党员干部群体的主流价值观是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较高,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马克思主义在党员干部群体中的覆盖率及其内在化、方法化、实践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在基层党员干部中,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情况不容乐观。二是信仰选择和理想追求上的多样化、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少数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淡薄,对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的追求带有比较浓厚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色彩。三是利益取舍和价值取向上的自为性、多面性心态比较普遍。部分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从传统的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其自身的利益、需要、目的已成为他们进行价值判断和利益选择的内在尺度与动力。在价值认知、价值选择、价值评价上还存有价值相对主义和自相矛盾的倾向。四是个体官德和整体官德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宗旨观念淡薄、不依法行政、不严格自律、诚信缺失、贪图享乐和铺张浪费等问题比较突出。此外,在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有待加强。由于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并且由于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具有放大、膨胀、示范效应,所以,就迫切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迫切需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厘正他们价值观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来引导他们的理论选择、理想选择、价值选择、道德选择和精神追求,来统一和规范他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评价。在调查中,我们听到的最一致、最强烈的呼声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带头,以身作则,首先解决好自身的问题”。这也说明,加强党员干部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切实解决好价值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践行度,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全力抓好的紧要任务。加强党员干部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决定》关于“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的要求,不断改进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工作。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党员干部的价值观上之所以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松懈与失效。为此,要真正抓好党员干部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必须在进一步提高重视度的同时,大力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教育机制,坚持“导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以形、育之以境、制之以规”的有机结合。在实施“导之以理”的教育方法时,应特别注意改变以往思想道德教育知识化的倾向和强制灌输的方式,注重开展以提高党员干部的价值认知能力和选择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引导式和启发式为主要方式的教育,并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党员干部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让他们在为人民谋利益、为单位创业绩、为社会作奉献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在实施“动之以情”的方法时,应特别注意关心党员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把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切身体验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党和人民的要求,也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在实施“感之以形”的方法时,应特别注意克服将先进典型完美化、神圣化、英雄化的倾向,让先进典型可信、可敬、可亲、可学;应着力加强反面典型的正向教育和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在对照反面典型进行自省和反思的过程中明辨是非、善恶、荣辱。在实施“育之以境”的方法时,应特别注意克服改革中的不完善、不衔接、不彻底造成的各种漏洞和弊端,着力解决发展中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努力遏制大众传媒中的噪音、杂音、不和谐音,大力营造一种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社会环境。在实施“制之以规”的方法时,应特别注意做好部分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化工作,使之成为有强制力的硬约束,同时健全社会赏罚机制,对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大力宣扬和褒奖(如表扬、表彰、授予荣誉称号、晋职、晋级等),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给予坚决否定和谴责,并对行为主体给予相应的惩罚(如批评、警告、记过、降职、降级甚至开除出党员干部队伍等)。只有从以上各个方面不懈努力,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加强党员干部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的有关要求,充分发挥党校的重要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党员干部,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价值打造工程,需要综合各方面力量来完成。对于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的党校来说,在统一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中,有责任发挥好自己应有的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校教育全过程,将其作为党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课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员头脑。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校的教育培训工作,更加有力、有效地引导参训干部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宣传、倡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能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实践与探索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创优过程中,牢牢把握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的要求,围绕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基本队伍、基础工作等“三基”工作水平,采取有力措施,创新工作载体,推动我市基层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一、立足扩大覆盖,在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上求活针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的现状,近年来,我市结合实际,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努力扩大党组织在基层的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党组织设置。主动适应村区域调整后规模扩大和党员数量增加的实际,对党员人数超过50人和100人的村党组织,分别调整为党总支和党委,充分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目前,全市共有75个村党委、12个村党总支、1个村党支部。鼓励村级党委(总支)打破区域界限,把党组织建在生产基地、“五大合作社”、产业链和行业协会以及农村致富项目上,促进农村党建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类产业行业党组织32个。二是顺应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扩大组织覆盖。近年来,我市按照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的原则,不断加大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力度,实现了党组织应建已建率100%和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单独组建率100%,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已达94.6%。通过实施三个“千人计划”、注重“两个依托”:依托工业小区、行业协会在服务项目发展过程中,抓党组织组建。依托“区域党建工作站”抓党组织的组建。2010年起,我市在党建工作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村(社区)以及其他组织,建立了157个“区域党建工作站”,组织周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共享工作站的工作资源,共同开展活动、进行服务,切实解决了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开展难、不同类型党组织交流互动少、党建工作资源分布不均资源浪费、不同类型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流动党员管理和服务存在盲区等问题。三是顺应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需要,创新党组织设置。针对在城市开发建设、拆迁征地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形成的新型住宅小区,超前介入并及时组建党组织,做到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针对我市社区群众性团队数量迅速增长,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团队活动的人数逐渐增多的实际,创新建立社区团队党支部,进一步拓展了社区党建工作新领域。针对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的现实情况,狠抓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全市共建立新社会组织党组织33个。针对流动党员不断增多的情况,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主动对接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流出地党组织,由流出地党组织派专人到太仓组建流动党员驻太党组织,目前我市已成立湖北麻城驻太党委、陕西渭南驻太党支部、安徽定远驻太党支部等3家外来流动党员驻太党组织。通过我市提供办公活动场所、支持一定的办公经费以及派党务工作者任驻太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切实加强了双方的交流和合作,对流动党员进行高效优质的管理和服务,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立足提升能力,在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上求实基层干部作为直接面对群众、直接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一支队伍,是推动社会和谐、加快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升基层干部队伍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对推动科学发展、致富一方百姓、推进社会和谐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市切实把思想政治素质强、科学发展能力强作为村党组织书记选任的重要标准和培养的重要目标,通过建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造就一支群众拥护的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干部队伍。88个村中,43个村被评为苏州市“先锋村”,占48.9%;14名村党组织书记被评为“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71名占80.7%。主要抓好了五个环节:一是创新办法“选”。从2000年开始,我市在农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逐步实行“两推一选”。2006年,我市进一步加大党内选举改革力度,在全市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全面推行“公推直选”,并在2009年探索实行了“公推直选、竞岗承诺”制度。在村委会换届中连续三届实行“无候选人一票直选”。多年来我市基层民主建设的创新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得到了中央、省等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认可。二是着眼提高“训”。把村(社区)干部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规划,形成了以镇党校开展经常性培训为主、市党校每年一次轮训的村(社区)干部培训制度。三是立足实用“育”。在做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作的同时,开展了村级后备干部公推活动,注意从农村致富能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学毕业生中选拔村后备干部,拓宽村级后备干部选拔渠道,让农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四是提高待遇“促”。针对基层干部队伍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的现状,我市在激励保障基层干部经济和政治待遇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从2000年起,我们采取市、镇、村三级统筹的办法,对村主要干部实行基本报酬统筹并纳入城镇和社会养老保险,建立了村干部报酬待遇正常增长机制。于2007年开始对村(社区)干部实行人事关系挂靠代理,全市共有55名村书记、34名村主任和9名社区书记、1名社区主任办理了人事关系挂靠,有9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享受所在镇副主任科员工资福利待遇,有3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被提拔进入镇级领导班子。五是健全制度“管”。先后制订出台了《太仓市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教育管理考核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管理。同时,我市创新开展村级“勤廉指数”测评工作,通过一套较为完善、科学的监督体系,从制度上让组织和群众共同来监督村级干部。三、立足发挥作用,在建设服务型党员队伍上求优党员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切实把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和党员放在重要位置,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引导党员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党的先进本质。一是强化教育,引导党员树立服务理念。从2006年起,就在全市各级党组织中广泛开展“上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