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帮助同学们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了解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针政策。教学重点与难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教学安排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导课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据新华社电记者28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68845亿元,占全球GDP比重达到12.3%。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2013年的41908元(约合6767美元)。新中国成立65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统计显示,1953年至2013年,我国GDP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122倍,年均增长8.2%,其中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9.8%。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居世界第十位。改革开放以来,GDP连续跃上新台阶,1986年超过1万亿元,1991年超过2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2010年达到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这个国家也就进入了矛盾凸显期,这是一个既充满着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过去20年,全国法院接待处理民众来信上访上升了近500倍。这一惊人的增长速度折射出在基层社会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不和谐因素。这些因素在“三农”问题、拆迁问题、失业问题、治安问题、公民权利保障问题等方面均有表现。讨论:1.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会出现人们内部物质利益的矛盾?2.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人们内部物质利益矛盾?一二三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1.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和为贵”----孔子“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洪秀全孔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孟子(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之一。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傅立叶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称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欧文(3)西方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可能是最早提倡的和谐。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对立和谐观”,认为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赫拉克利特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柏拉图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提出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都有节制,这就是“理想国”。苏格拉底柏拉图在马克思之后,一些现代社会学家也对和谐社会作过描述和阐述。主要有三种理论:一是社会均衡论。二是协和社会论。三是社会系统论。(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大力帮助农民,消除城乡对立;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必须发扬民主,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时时处处千方百计地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列宁2.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1)毛泽东的相关思想“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化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毛泽东选集》(2)邓小平的有关理论邓小平同志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也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3)江泽民的相关论述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国建设惠及几十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式提出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主要内容。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主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1)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小资料:当前利益关系不协调的主要表现一项涉及300位地厅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的最新调查表明,“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是排在首位的突出矛盾,“贫富悬殊”是应特别注意防范的社会风险。当前我国矛盾较为突出因而需要通过改革加以重点调整的社会利益关系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城乡利益关系◆区域利益关系◆行业利益关系◆群体利益关系◆非公有经济成分中的劳资利益关系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也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可能性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其次,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教材198-199)(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教材199-200)(1)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3)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4)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小资料1:榄型”还是“洋葱头”?一些人认为,和谐社会就是建立“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也即实现一个中等收入者比重大,富者和穷者比重都小的橄榄型结构的社会。其实到目前为止,所谓“橄榄型”社会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离开中国社会的这一现实情况,去设想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目标,其最后的结果有可能是“洋葱头”,就是一个由极少数富者和广大劳动阶层大多数人构成的“洋葱头”,两者距离不断拉大,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在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形成合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小资料2:城乡差距的扩大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发展快于城市。1978-1984年的6年间,农民每年人均收入增长16.4%,而城市每年人均收入增长8%,城乡差距缩小。但此后情况逆转,1985-2003年的18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3%,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城乡差距快速扩大。从横向比,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二者是3.2:1,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上是6:1的关系。从纵向比,以2003年为基期,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若以平均每年6%的速度增长,要赶上目前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还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一二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