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及答题纸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灌南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遒劲.∕劲.头震颤.∕冷颤.炮.制∕炮.烙纰.漏∕砒.霜B.伛偻.∕佝偻.积攒.∕攒.动剽.窃∕剽.悍祈.祷∕颀.长C.殷.切∕殷.忧冠.冕∕冠.军倾轧.∕轧.钢蛰.伏∕海蜇.D.拾.级∕捡拾.巷.陌∕巷.道曲.折∕歌曲.笑靥.∕梦魇.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特殊的想象天赋成全了莫言,使他在从取材炼意乃至细节描写诸方面都获得了高度自由,在创作的“自由王国”里如鱼得水,几近达到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点石成金....的境界。B.很多同学总是认为,平时因为时间关系,马虎点没关系,考试时认真就可以了。因而对卷面不以为然....。殊不知,一个良好的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C.在久居大陆的人的眼里,大海的一吟一荡都是诗。可从小在海边长大的人,早已司空..见惯..了归帆片片,鸥影点点。D.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3.围绕“雨”这个话题,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两句话。(4分)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4.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有的句子内部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5分)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的内容: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阿留传【明】陆容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使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曷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是非铜乎?何黯然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焉。”家人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为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传者曰:樗栎不材,薪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①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于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哉!【注释】①矧:况且。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元素终蓄之蓄:容留B.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阖:关闭C.客至,出陈之陈:陈述D.其可笑事率类此率:大概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天地间无弃物”观点的一项是()①樗栎不材,薪者不弃②沙石至恶,玉人赖焉③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④实元素之能容也⑤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A.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⑤⑥D.④⑤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选取了“执洒扫”“应门”“涤磨古玩”“断歧生之木”“守新植柳树”等五个典型事例,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刻画出阿留“痴呆无状”的特点,人物个性鲜明,呼之欲出。B.作者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可用之处,而人才不能为当权者所用,是因为他们不为当权者所喜欢。C.作者在议论中,将今士之不幸与阿留之幸作对比,感慨当时的“正直静退之士”得不到重用的悲哀。D.本文叙议结合,先叙述阿留虽“痴呆无状”,但由于具有一技之长而得到主人终身“专任”的故事,然后就此展开议论,指出“天地间无弃物”,应该取其所长,而不必求全责备。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尝使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②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③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①,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②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③。曾是洛阳花下客④,野芳虽晚不须嗟。【注】①天涯:极边远的地方。当时诗人被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②冻雷:春天的雷声。③物华:自然美景。④诗人曾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1)一、二两联写了山城夷陵的自然环境,请简要概括其特点。(2分)(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3)关于这首诗的情感,有人认为体现了诗人豁达超脱的精神,有人则认为充满了无奈和凄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2)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韩愈《师说》)(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杜牧《阿房宫赋》)(4),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5),不思其反。(《诗经·氓》)(6),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雨和瓦苏童①二十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掩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声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②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东西替代我们去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③二十年前我住在一座简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满意房屋格局与材料的乏味,我对我家的房屋充满了一种不屑。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自己的身体。④那是我惟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了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⑤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二十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我哥哥的衬衣。⑥现在我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二十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⑦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⑧这也是我对于瓦的认识。11.“我”认为在雨与瓦的较量中“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其理由有哪些?(4分)12.第一自然段中对“雨”的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13.第二自然段中引用聂鲁达评说“雨”的语句,在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14.根据文意,说说“我”对“雨”和“瓦”关系有哪些认识?(6分)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素书之美(有删节)刘心武.-.还记得四十多年前的那一天,坐在素净的窗下,读一本素净的书。坐的是朴素的竹椅,窗外是刚谢了秋叶的素枝,连泻进窗内的秋光也那么素净,读上几页,便闭目遐思一阵……唉,那是多么值得怀念的一幅青春读书图!还记得,有一回读的是屠格涅夫的《罗亭》,算是长篇小说,但并不怎么厚,平明出版社刊印,繁体宇竖排,里面没有插图,封面就是全白的底子上,中间一个比例相宜的竖起的黑色长方形,当中再反白显示出“罗亭”两个宇。当时平明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那样的文学书籍,原创的、翻译的全有,全是那样的装帧方式,真个是非常的素净。读那样的书,心灵似乎被无形的尘拂轻柔地除秽,被托举到一种素净高尚的境界。我们都懂得,书之所以能令人感动或有所感悟,关键在于其文本,就像一个人我们之所以认为他好,关键在其内在品质一样。但是,“人靠衣裳马靠鞍”,书也有个包装的问题,到现在,一般读者也都懂得,一本书不但应该内容好,形式上也应该好,这形式包括方方面面:开本、用纸、封面设计(包括封底、书脊、勒口、书裙等的设计)、扉页(包括套封)的设计、目录版式、序跋版式,最重要的是内文的版式——版心大小、字号、行距、天地留白……文学书可以有插图,也可以无插图。无插图的文学书只要文字好,读起来是“此时无图胜有图”的。上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一套文学名家在1949年以前创作的小说选本,封面非常之素净,一度是全绿底面,后来干脆全白底子,上面一行大字标明某某小说选,下面一行小字是出版社名称,里面全无插图,但多数都编选得十分精当,像我精读过的《吴组缃短篇小说选》,里面《簏竹山房》等篇,其文字所唤起的想像,岂止是图画,简直是电影,随着阅读,全景、中近景、特写、大特写、反打镜头、摇拍……那感觉竟接踵而至,甚至仿佛有音乐、时起时停地伴随其中,那样的文本,配上插图反而令想像力梗阻了。眼下中国的出版非常繁荣,文学走向了多元,文学书从内容到包装已是乱花迷眼的局面,所谓进入了“眼球经济”阶段,要想刺激消费者掏钱来买,首先必须令其“夺目”。为达到“夺目”效果,已有“无图不成书”的趋势。图文并茂当然是好事,但不要走向“无图不成书”的极端。文学书籍里,应该有一元是素净派,这样的文学书从外到里都可以是无图的,然而又是从形式上看也富有美感的。素净的文学书现在成了稀缺的商品。进到书店,满眼花花绿绿,不光是文学书籍,几乎绝大部分书都是浓妆艳抹。浓艳当然也是一种装束风格,不可或缺,但一味地追求珠光宝气,以至于令人见色不见心,这样可不好。现在有的文学类书籍追求页页配图,而且追求配彩图,图很夺目,文字被排成小号,还常常被印在衬色上或做成反白,看起来特别费劲,已经很难说是图文并茂,应该算是彩图压迫文字,整个儿弄成了画蛇添足。也有的书,配的图大体不差,印制可谓达到国际水平,但我翻阅之中,因图过多,很快产生出审美疲劳。至于乍看金玉耀眼,细翻错字连篇、图文杂凑的新书,那就更让人倒胃蹙眉了。有人告诉我,凡书必有图的编辑出版风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