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第五章 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第五章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本章重点1、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和目标值的确定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量的确定第一节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与程序一、决策权的配置及决策依据(一)决策权的配置1、在中央银行独立性较高的国家,货币政策的决策权集中在中央银行的最高管理层。2、在中央银行独立性较弱的国家,决策权由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最高管理层分担。(二)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1、国内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和预测①对宏观方面的分析:经济景气状况——◆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实际经济增长率、◆失业率◆投资和消费变动情况、◆总需求总供给的变动情况、◆经济景气指数变动、◆股票价格指数变动趋势。通货膨胀和币值稳定状况——◆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预期变动情况(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国际收支状况——◆出口和进口的变动状况◆经常项目平衡情况◆国际资本流动情况◆国际储备变动状况◆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变动情况②对于微观经济方面的分析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状况——◆开工率◆产品销售率◆库存变动情况企业经济效益情况——◆资产利润率◆成本利润率企业财务状况——◆货币资金占用系数◆流动比率◆资产负债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2、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及其对国内影响的预测分析◆世界经济周期的变动◆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的变动◆世界贸易总额的变动◆世界通货膨胀的变动◆国际资本的流动情况◆主要国际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指数变动◆主要国际汇率变动情况◆世界贸易和资产流动管理方面的国际协定和变动趋势◆以上因素对国内经济的影响3、国内货币金融形势预测分析①货币需求预测分析——主要分析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变动的因素。◆国民收入水平◆利率水平◆通货膨胀预期◆体制变革②货币供给预测分析——主要是货币乘数分析和基础货币分析货币乘数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超额准备率◆活期存款比率◆定期存款比率(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但可以预测和影响)◆储蓄存款比率◆现金漏损率基础货币分析——存款货币银行的储备:◆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库存现金二、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中央银行理事会:美国、英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货币政策委员会:日本、德国、意大利国家信贷委员会: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时,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决策权在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在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讨论下列货币政策事项并提出建议:——货币政策的制定、调整;——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措施;——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三、货币政策的决策程序基本环节如下:1、对前期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的总结和评价◆前期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和是否达到?◆使用政策工具的种类、力度及其效果?◆货币政策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可以从哪方面补救?2、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对未来走势的预测。3、中长期政策目标和措施的确定。4、短期政策目标和措施的确定。第三节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一、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判断和走势预测(一)定性法和定量法定性法是预测者运用知识和经验对统计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作出判断的方法。定量法是指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建立模型,利用模型对以往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二)景气调查法景气调查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判断方法。1、工业生产景气变动分析。2、消费市场景气变动分析3、市场物价分析。4、财政金融景气变动分析。5、固定资产投资景气变动分析。6、进出口贸易景气变动分析。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和目标值的确定(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1、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三种理论①单一目标论这种观点认为由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货币政策只能以单一目标为最终目标。具体选择哪一个目标为最终目标,又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a、这个目标是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而直接左右的。b、中央银行是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负债,所以物价稳定是中央银行责无旁贷的任务。c、物价稳定是经济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d、只有物价稳定为前提的经济增长才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e、如果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直接目标,容易使中央银行放弃对货币信贷投放的控制,最终会牺牲物价稳定目标。第二种观点:应该以经济增长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a、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b、经济增长目标和充分就业目标紧密相联系。c、经济增长是货币稳定的经济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而单纯强调货币稳定是没有意义的。②双重目标论这一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兼顾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两个目标。a、稳定货币和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增长是物价稳定的基础,物价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b、由于稳定货币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发展,所以,不能单纯地强调稳定物价,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在双重目标论中,物价稳定并不是物价呆滞不动,物价一点不动是不可能的,第二,把两大目标并列,并期望同时实现,其难度是相当大的。③多重目标论其主要观点是:货币政策应该在总体上兼顾各个目标,而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目标作为重点。(即同时选择几个不同目标,以其中的一个目标为主要目标,以其他目标为辅助目标)关键:以哪个目标优先,一般国家实际上强调经济发展优先。问题:如果以经济增长优先,虽然可以兼顾到充分就业,但却很难兼顾到物价稳定。三种理论各有所长,也各有其局限性。在实践中,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经济情况不断地修正货币政策取向。经济发达国家往往更注重物价稳定目标,因为其经济基础好,生产力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往往更注重于经济增长目标,因为其经济基础较差,生产力相对较低。2、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理论界也存在少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多重目标论。①1994年以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发展经济,稳定币值。其基本含义是:在国家总体经济目标的指导下,通过中央银行各项政策措施,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调节货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并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上稳定通货,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②1994年以后的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目标是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所确定的。)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有双重目标转向单一目标。这一目标的含义:a、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以稳定币值为主,但同时具有双重性。b、货币政策是以稳定币值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c、稳定币值不仅包括抑制通货膨胀,也包括防止通货紧缩d、稳定币值包括保持物价稳定和汇率稳定(币值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二)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值的确定1、我国经济增长目标值的确定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多数年份增长率在7%以上。尤其是90年代以来,我国把7%的经济增长率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目标值的底线,今后一段时期也将以此为目标。我国经济增长保持7%以上增长速度的依据:①经济体制改革改善了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②外资投入的继续扩大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③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加快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④国内储蓄率保持较高水平,可以有力支持经济增长。⑤“基础瓶颈”得到进一步缓解,可以释放出一部分前期被抑制的生产力。⑥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潜力较大。2、通货膨胀目标值的确定对待通货膨胀的看法历来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通货膨胀有害论(促退论)一种是通货膨胀有益论(促进论)设定通货膨胀目标值应考虑以下因素①通胀率应低于经济增长率,否则达不到有效增长。②通胀率应在人们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会引起经济混乱。③通胀率应低于存款的平均利率水平,否则会减少储蓄,阻碍经济增长。④通胀率的水平要使实际利率水平保持为正,否则会破坏资源的有效配置。⑤通胀率的设置应是一个稳定的区间,既能稳定人们的预期,又为货币政策灵活操作留下一定的余地。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量的确定(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利率、贷款总量、汇率。目前多数国家选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西方国家中介目标的选择的三个阶段:上世纪50——60年代,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不尽相同,但主要是利率。上世纪70——80年代,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大体一致,基本上都是货币供应量。1990年以来,各国大都抛弃了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控,转向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各有优缺点,但是不能同时选择两者作为中介指标。原因如下:1、如果将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则无法同时控制利率。如果货币需求增加了,而货币供给量按既定目标不动的话,则会形成货币供不应求,引起利率上升或者通过调高利率来调节货币需求;如果货币需求减少了,而货币供给量按既定目标不动的话,则会形成货币供过于求,引起利率下降或通过调低利率来调节货币需求。所以,追求货币总量目标,将使利率失去控制,意味着利率的波动。2、如果中央银行把利率作为中介指标,则无法同时控制货币供应量如果以利率为中介指标,则中央银行为了稳定目标利率,在货币需求变化引起利率波动时,将采取增减货币供应量的办法调节货币需求,进而稳定目标利率,这将使货币供应量难以控制。所以,中央银行盯住利率目标,将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波动。由于存在两难选择,各国一般都根据经济状况在两个变量中进行取舍。通常是:当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主要任务时,选择货币供给量为中介指标;当经济增长成为的主要目标时,选择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二)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1、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变化1998年以前:贷款规模贷款规模控制存在局限性,我国于1998年1月1日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1996年—1998年:贷款规模、货币供应量并存1998年以后:货币供应量2、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基本出发点:也要满足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要求。(1)现阶段不宜将利率作为中介指标。①利率水平及利率结构基本上由央行规定,浮动幅度被严格控制,没有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②我国目前社会总需求的利率弹性不高,对利息收益变动的敏感性不高。③利率在调整企业经济利益方面还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2)货币供应量应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指标。①货币供应量本身具有的优点。A、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B、可控性比较强。C、与货币政策的意图联系紧密。D、不易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向混淆。②我国融资活动以间接融资为主,对银行的依赖性强,有利于货币供应量优点的发挥。③金融工具创新水平不高,对货币供应量影响较小。④利率和汇率还是有管理的,不适合做中介指标。⑤货币供应量对其他中介指标(利率、汇率)具有一定的影响。(三)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选择(自读)超额储备、基础货币(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量的确定(自读)第五章思考题1、简述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2、如何认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值的确定?3、如何认识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4、谈一谈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认识?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