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魏晋南北朝3第五节钟荣《诗品》一、概论:1.《诗品》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被后人誉为“百代诗话之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诗品序》深入探讨了诗歌产生的根源,阐述了五言诗的发生发展,肯定了五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地位。《诗品序》提出了滋味说,论述了对声病,用典等问题的看法。•2、写作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诗坛的现状:1)缺乏批评的标准:“随其嗜欲,商榷不同”、“喧议竞起,准的无依”;2)缺乏对诗人的褒贬:“不显优劣”、“曾无品第”。所以钟嵘对122位诗人的五言诗进行评述,以求树立评诗的标准与学诗的典范,有利于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3、《诗品》的体例:•1)分品第。将122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以显其优劣。计上品11人(另有《古诗》一组),中品39人,下品72人。这种方法受到班固“九品论人”、刘歆“七略裁士”的影响。•2)辨源出。以《国风》、《小雅》、《楚辞》为三大源头,指出历代诗人创作的渊源继承关系。如:•1《国风》——《古诗》(上)刘桢(上)左思(上);•——曹植(上)陆机(上)颜延之(中)谢灵运(上)•2.《小雅》——阮籍(上)••--班姬(上)•3.《楚辞》——李陵(上)--王粲(上)-潘岳(上)-郭璞(中)张协(上)鲍照(中)……-张华(中)•-刘琨(中)••--曹丕(中)-应璩(中)陶潜(中)-嵇康(中)•钟嵘选汉、魏、晋、宋人入上品,齐梁无人入上品(齐谢朓、江淹;梁沈约、任昉皆入中品)。钟嵘的分法,对研究五言诗发展有意义,但品第与源出不一定准确,后人有批评。后面再来论述。二、《诗品序》讲析:•《诗品序》集中体现了钟嵘的诗歌理论,《诗品》上中下三卷则是具体批评。•《诗品序》原分作三部分,后合而为一。主要论诗歌的产生与作用,评述五言诗的发展,提出“滋味”说、“情性”说、“直寻”说等诗歌理论,交代写作缘起、目的与体例等。•1、“性情”说:(抒情本质)感情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性情”说•钟嵘在《诗品序》中强调指出诗歌是人的感情的表现,而人的感情的激动,乃是受现实生活的感触而产生的。钟嵘所理解的“物”的内容,不仅有自然事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许许多多动人心弦的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客观的现实生活内容,激发了诗人炽烈感情,于是才发而为诗歌。钟嵘在这里表现了对文学和现实关系的正确认识,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陆机《文赋》中主要是讲自然事物,没有涉及到社会生活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时,就着重指出了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内容的特点,指出“文变染乎世情,而兴废系于时序”。钟嵘所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论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所激发的人的感情,具有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强调抒写怨情——“托诗以怨”。•钟嵘强调,诗歌的产生是由于心灵受外物之感荡,诗歌的本质就在于抒发情性(照应开头“气之动物”一段)。因此自然界四时变化对人的触动,社会生活给人的种种切身感受,都要借诗歌伸展其义抒发其情。从他特别举出“楚臣去境,汉妾辞宫”、“塞客衣单,孀闺泪尽”等事例,可见他更强调以诗抒发不得志、不如意的怨悱之情。所以他以孔子“可群可怨”的说法作为理论依据,认为诗歌可以宣泄穷贱者的愁怨,幽居者的苦闷,达到心理上的平衡。•2.“直寻”说:(自然英旨)自然说•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鮅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直寻”说。强调自然之美——反对过多“用事”和过分讲究“声律”。•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2)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3.“滋味”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滋味”说。强调赋比兴酌用,风力与辞采并重,具有无穷的韵味。•首先,钟嵘指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汉以来出于对《诗经》的崇拜,人们视四言为正宗、正体,而将五言看作流调。(如《文心雕龙·明诗》说:“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钟嵘则认为五言比四言更有滋味,因它在“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等方面更为“详切”(详尽真切),也就更具表现力。•其次,诗如何具有“滋味”?钟嵘认为,第一,赋比兴三义酌用,不能偏用一种。如果只用比兴,作品就会过于深奥隐晦,只用赋体,作品又会过于浅露直白。第二,“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即以风骨为主干,以辞采为润饰,将风骨与辞采和谐统一(他评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第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即使接受者品味无穷,感动不已。达此三点,“是诗之至也”,也就是最有滋味的诗。•这里,钟嵘对赋比兴的解释,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将“兴”放在第一位,突出了“兴”令人触发感动、回味无穷的素质。挚虞说:“兴者,感发之辞也。”(《文章流别论》)刘勰说:“比显而兴隐。”(《文心·比兴》)“隐”,就是不直露、不确定,能引发人更多的想象与联想。钟嵘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其二,注重它们在艺术表现上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而避开了汉代以来政教美刺的说法。(如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钟嵘对赋比兴的解释说明了什么?•说明钟嵘的“滋味”说要求诗歌注重艺术表现,文质兼备,意味深永。这是他论诗、评诗的重要标尺。•“滋味”论•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是中国古代文论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怎样综合运用“三义”呢?“三义”中,他又将“兴”放在第一位,并使“三义”综合运用,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并且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滋味”的作品。•(钟嵘的)“风骨”(“风力”)论•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又要“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兼备,才是最好的作品。他在《诗品序》里论及建安文学时,怀着无限崇敬的笔触写道:“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至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钟嵘强调“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骨”(“风力”)树立这样一个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钟嵘的)“诗有三义”说。•“诗有三义”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具体所指是什么呢?文中接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三、《诗品》中的具体批评•钟嵘基本是将上述理论贯穿于具体批评中的,如:•强调风骨与辞采结合(评曹植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批评刘桢“气过其文,雕润恨少”,批评张华“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强调抒发怨情(如评曹植“情兼雅怨”,古诗“多哀怨”,李陵“文多凄怆,怨者之流”,班婕妤“怨深文绮”,左思“文典以怨”,秦嘉“文亦凄怨”等);•注重自然(如评颜延之:“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等)•但在批评中,受时代风气影响,偏重文采也是显见的。如列入上品的诗人,曹植在建安诗人中是最讲求对偶、辞藻、音韵之美的,标志着五言诗从质朴自然趋向文人化。陆机“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潘岳“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引谢混语);张协“调彩葱菁,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wěi)不倦”,谢诗“尚巧似”、“繁富”。再如将曹丕、陶渊明二人列入中品,言曹诗“率皆鄙质如偶语”(偶语,相对私语,此指口语),陶诗“质直”;将曹操列下品,言其“古直”。这些都引起后世论者的不满。四、《诗品》的巨大影响•钟嵘在《诗品》中将诗歌抒情意义的地位提到极高的程度,可以说是他的文学理论建树之一。在《诗品·总论》开篇就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古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对文学作品中的“怨”与“兴”甚为重视,在前人物感说的基础上,将心物交感的关系,由人与自然的关系拓宽领域,延伸到社会生活。这就比人与自然论进了一大步,心物交感论,从社会生活领域去展开的论说是钟嵘提出和建立的。•《诗品》可谓五言诗专体史,开了专体诗研究的先河,对入选的诗人进行品分、品评,鉴别其高下,也是开先河的研究。在诗歌理论上的诸多论说亦是具有突破性的建树,为以后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钟嵘在《诗品》中对汉魏六朝五言诗所作的总结品评,全面而系统,在传统的文学评论基础上,他开创性的评选和品评态度,大大地提高了诗歌鉴赏标准。•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给予极高的评价:•《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论诗论文而知溯流别,则可以探源经籍,而进窥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矣。此意非后世诗话家流所能喻也。•简答:•1.试评述钟嵘的“自然英旨”说。•2.钟嵘《诗品》关于感情论的论述。•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的,在诗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内容方面,《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进步传统。•比如他赞扬《古诗》“多哀怨”,说李陵的诗“文多凄怆,怨者之流”。他认为五言诗创作中成就最高的曹植,其特点即是“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王粲之诗“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也是具有怨情的。左思的“风力”很重要的表现便是“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刘琨之“仗清刚之气”,也是与他“善为凄庚之词”、“多怨恨之词”分不开的。•3.试评述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