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让学掌握六朝人物画及绘画特色•让学生理解六朝佛教石窟艺术的美丽•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六朝人物画•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美术•六朝人物画曹不兴戴逵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杨子华墓室壁画•六朝佛教石窟艺术克孜尔石窟云冈与龙门石窟•魏晋南北朝雕塑•魏晋南北朝书法钟繇与卫凯王羲之王献之背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传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既是一个大混战的时代,又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既是外来文化源源输入和科技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文学艺术不依附于权势而进入自觉的时代;同时,也是宗教迷信大泛滥的时代。当时的思想界极为活跃。科学文化及文学艺术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魏晋六朝文人淡漠世事,隐居之想颇浓,其思想由外用变为内省,影响于艺术,则表现为艺术已不全为称扬礼教而作,陶冶性情的娱乐功能被强调出来,两汉之载道文艺观变为魏晋六朝之缘情文艺观。载道强调文艺的从属地位,缘情则突出文艺本身的特性,文艺的独立性得到增强。山水诗画的兴起,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域,山水、花鸟呈现出独立发展的趋势。山水被视为卧游之景、畅神之具。人物画由两汉的重外形变为重神韵,以形写神说、气韵生动说应运而生。六朝人物画•曹不兴亦名弗兴,三国时著名画家。被成为“佛画之祖”,是文献记载最早一位传奇画家。善画龙、虎、马及人物,有落墨为蝇等传奇故事,其佛画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相传其所画龙头令谢赫叹服不已。画迹今已不存。戴逵顾恺之•戴逵,东晋琴家、艺术家,哲学家,谯郡人。戴逵的雕像作品构思精妙,其人物形像体现着作者的艺术理想、生活感受以及观赏者的审美需求,故而生动逼真,在佛陀形像的背後所潜藏着的恰恰是人的精魂。人的觉醒和艺术的自觉是魏晋时期最为重要的人文主题,戴逵的雕塑创作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真切对应着这一时代之音。隐逸超俗,使戴逵的艺术在远离尘嚣中走向纯净澄明的通脱之境;而世情未尽,又使得他的目光总是深切地凝望着悲欢人世,雕塑中透露出人情人性的缕缕春温。顾恺之•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女史箴图》宫廷女官在劝导嫔妃们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为鉴。《列女传.仁智图》其人物线条粗犷流畅,造型准确。特别是对妇女的描绘,体态轻盈,婀娜多姿,尤为绝妙。构图布局则与汉画像石一脉相承•洛神赋图洛神赋图•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写的的著浪漫主义名篇。原名《感鄄赋》,曹植用: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形容洛神。•《洛神赋图》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以“美人香草”爱情的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曹植《洛神赋》正是政治斗争失败以后情绪的传达。《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顾恺之作品特点•“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春云浮空,流水行地”•顾恺之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傅以浓色,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饶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南朝陆探微、唐代吴道子等皆临摹过他的画迹。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顾恺之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首先,他为历代职业画家树立了榜样,提高了绘画的身价;第二,在绘画中他把表现对象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绘画境界提到一个新水平,使得汉代绘画重动态、重外形生动的情况发生质变,转向重内心、重神韵;第三,奠定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基础;第四,成功地创造了“密体”画派,影响深远。陆探微•陆探微,吴(今江苏苏州一带)人。南朝宋明帝时宫廷画家,中国最早的画圣。在中国画史上,据传他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秀骨清像”•“精利润媚”•“包前孕后,古今独立”张僧繇•张僧繇,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相传为吴人,据同治《湖州府志》所载,证实其为今之浙江吴兴人。天监(502—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宫廷秘阁中掌管画事,历官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亦精肖像,并作风俗画,兼工画龙,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传说。他与顾恺之、陆探微以及唐代的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我国绘画起初不事晕染,战国时代开始在人物顶部饰以红点。两汉时代才在人物面部两颊晕染红色,以表现面部的色泽,虽然有一定的立体感,但不强。西域佛教壁画中的人物,均以朱红通身晕染,低处深而暗,高处浅而明,鼻梁涂以白粉,以凸显隆起和明亮。这种传自印度的凹凸法,到了西域为之一变,出现了一面受光的晕染;到了敦煌又有所改进,并使之与民族传统的晕染相融合,逐步地创造了既表现人物面部色泽,又富有立体感的新的晕染法,至唐而达到极盛。《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图》丰润妇人,坐下为五色神鸟,鹰翅鹤身,孔雀头,长羽扇尾。妇人一身华贵云衫,衣袖飘飘,盘腿端坐于鸟背上。宗炳•宗炳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画山水序•由于他经历过无数的美丽的山川景物,发掘出山水美的真谛,因而画山水时,能够“以形媚道”,畅其神韵。他除画山水,又善弹琴,还信佛教,在庐山参加慧远憎的“白莲社”,曾作《明佛论》。•南朝宋画家宗炳,在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畅神说”即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畅神”说,是他从对山水画的审美的升华,对真实的山水审美与关于山水的艺术创作的审美的总的精神状态的概括。“畅神”说,是审美进入自觉状态,对原始社会遗留的“致用”观与先秦的“比德”观的大跨越。宗炳的“畅神”说,鲜明地突出了人的审美的愉悦功能,强调把握审美的主体意识的绝对意义,强调个体审美的自由和及其个体审美认识的价值,强调彻底摆脱“致用”与“比德”的束缚。因而,他是中国美学发展史进入了审美自觉期的杰出代表。曹仲达•中国南北朝北齐画家。来自中亚曹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擅画人物、肖像、佛教图像,尤精于外国佛像。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无作品传世,但现存的北朝佛教造像中有与其相似的风格。曹家样杨子华•善画贵族人物、宫苑、车马,所画马尤其生动逼真,据传他在壁上所画马甚至引起观者夜间听到马索水草而嘶鸣的幻觉。•时有“画圣”之称。北齐世祖使其供职宫廷,成为专门的御用画家。他所画人物形象丰满圆润,有别于顾恺之的“秀滑清丽”,他的画风影响到唐代,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杨子华也向被认为是牡丹圣手,苏轼面对牡丹曾发出浩叹:“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宋代摹本,纵29.3厘米,横122.7厘米•这图卷所画的是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和文士高干和等11人负责刊定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的情景。卷首画一少年侧立,捧经书阅读;一学者坐椅上执笔书写,侍从二人托纸砚;一人执书卷,身后女侍二人。中段榻上二人书写,一使侍转身与抚琴人对话,榻后女侍二人,榻侧三女侍各手持琴、壶而立。卷尾画二马,一人拱手执鞭,二人牵马,一位牵马人似西域人。《北齐校书图》•画中人物其神情极生动。用笔细劲流动,细节描写神情精微。设色简易标美。画中人物的特征,已不同于顾、张等人的秀骨清象,人物面孔都呈鹅蛋形,唐代阎立本评其画曰:“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其唯子华乎!”梁元帝萧绎•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元帝。梁武帝萧衍第七子。《职贡图》局部绢本,设色,纵25厘米、横198厘米。•其画论《山水松石格》也提出了一些前人没有提过的问题:•第一、画家修养与作品格调――格高而思逸。•第二、水墨与丹青的问题。•第三、色彩冷暖感觉问题――“炎绯寒碧,暖日凉星”。在中国绘画史上,萧绎是最早提出色彩冷暖感觉的画家。•此图又名《番客入朝图》,展现南北朝时期国家间友好往来的繁盛场面。现存此图为残卷,描绘十二位使者朝贡时的形象,依次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自题、末国的使者。画中人物线条简练遒劲,以高古游丝描为主,间施兰叶描手法。人物形象承袭着魏晋以来富有装饰而谨严的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特点•首先是产生了帝王画家和专职的文人画家。帝王带头搞书画,极大地提高了书画的地位,文人画家深得最高统治者的宠爱和社会敬仰,提高了书画和书画家的身价。文人登上画坛,专职文人画家出现,打破了皇家垄断画坛的局面。绘画进入独立发展的新时代。•其二,宗教美术题材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想象的余地,加之有外来佛教美术可资借鉴,画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对艺术水平的提高极为有利。•其三,产生了系统的文艺理论和画论。以形写神说的理论成为画家自觉的指导思想。•其四,中外艺术的融合,提高并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疏密二体绘画风格产生。•其五,绘画技巧有明显进步,刻画形象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设色更加丰富,人物画开始有丰富的背景。水墨与丹青开始有独立迹象,对色彩提出的“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表明画家对色彩冷暖性格已有明确认识。墓室壁画嘉峪关砖画采桑嘉峪关砖画牛耕•嘉峪关墓葬画像砖(进食)嘉峪关墓葬画像砖(牵驼人)牧马嘉峪关墓葬画像砖(采摘、打猎)嘉峪关墓葬画像砖(打猎)茹茹公主墓•位于河北磁县大冢营村。1976年发掘。茹茹公主死于东魏武定八年(550),死时仅13岁。•墓室为弧边方形单室,穹窿顶东西长5.58米。南边有甬道及斜坡式墓道。墓内有大量壁画。墓道两壁分绘以青龙、白虎为引导的仪仗队列,上方有羽人、凤鸟、兽首人身像等。墓道地面绘有地毯。甬道两壁绘侍卫门吏,券门正中绘朱雀,两侧为对称的兽首人身像。墓室顶部绘星象;壁面上段绘四神,下段绘茹茹公主及侍女、盛装女子等。娄睿墓壁画•中国北齐墓室壁画。娄睿墓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王郭村,1980~1982年发掘。该墓是由封土、墓道、甬道和墓室4部分组成的砖构单室墓。墓主鲜卑人,北齐世祖高欢妻娄太后兄壮之子,武平元年(570)入葬。•壁画共71幅,仪卫出行•壁画继承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沿袭汉魏壁画单纯、粗犷的风格,线条洗练遒劲,注重表现仪卫人物的神采和动态;晕染法运用得相当纯熟,以淡红晕染,突出凹凸明暗的立体效果,具有实体和空间感。此外壁画融合了外来艺术成分,丰富了民族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突出体现了单线勾勒、重彩填染的中国传统绘画特点。同时延续了汉代墓室壁画、汉代帛画所流行的天上、人间、地下的表现程式,布局和内容又受当时盛行的寺观壁画的影响,包含着南北朝晚期佛教思想因素。南方壁画•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室的画像由200多块墓砖组成,人物形象皆作线雕而凸现在画面上。画家抓刀如笔,准确生动,南壁为嵇、阮、山、王四人,北壁为向、刘、阮、荣四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