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小地区控制测量6-1控制测量概述在绪论中我们讲了测量工作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先建立控制网,然后根据控制网进行碎部测量和测设。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测定控制点平面位置的工作,称为平面控制测量。测定控制点高程的工作,称为高程控制测量。一.平面控制测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国家控制网。国家控制网是用精密测量仪器和方法依照施测精度按一、二、三、四等四个等级建立的,它的低级点受级点逐级控制。一等三角锁是平面控制的骨干网P161图7-11在一等的基础上建立二等三角网,P161图7-12然后按地区轻重缓急建立三等四等。由三等,四等根据城镇的发展建立下一级控制网,最后建立为大比例尺地形图而建立的图根控制网具体布设的技术要求参见P162表7-1,表7-12,表7-3,表7-4二.高程控制测量就是在测区布设高程控制点,即水准点,用精确方法测定它们的高程,构成高程控制网。高程控制测量的主要方法有: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国家高程控制网是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建立的,所以又称国家水准网。国家水准网的布设也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布设逐级控制的原则。国家水准网分为4个等级。一等水准网是沿平缓的交通路线布设成周长约1500km的环形路线。一等水准网是精度最高的高程控制网,它是国家高程控制的骨干,二等水准网是布设在一等水准环线内,形成周长为500~750km的环线。它是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全面基础。三、四等级水准网是对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加密,直接为地形测图或工程建设提供高程控制点。三等水准一般布置成附合在高级点间的附合水准路线,长度不超过200km。四等水准均为附合在高级点间的附合水准路线,长度不超过80km。具体布设技术指标参看P163表7-5,表7-6在小范围内(面积10Km2以下)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小地区控制测量。小地区平面控制网,可以根据测区大小建立首级和图根控制其技术指标参看P153表7-66-2导线测量一.导线测量概述导线的定义: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用直线连成的折线,称为导线。我们将这些控制点,称为导线点。导线测量:就是依次测定导线边长,相邻两直线之间的水平角叫做转折角。测定了转折角和导线边长之后,即可根据已知坐标方位角和已知坐标算出各导线控制点的坐标。按照测区的条件和需要,导线可以布置成下列几种形式:1.闭合导线闭合导线:由一个已知控制点出发,最后仍旧回到这一点,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在闭合导线的已知控制点上必须有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是已知的。2.附合导线附合导线:导线起始于一个已知控制点,而终止另一个已知控制点。控制点上可以有一条边或几条边是已知坐标方位角的边,也可以设有已知坐标方位角的边。3.支导线支导线:从一个已知控制点出发,既不符合到另一个控制点,也不回到原来的始点。由于支导线没有检核条件,故一般只限于地形测量的图根导线中采用。二.导线测量的技术等级及要求参见P162表7-3,表7-4三、导线测量的外业观测导线测量的外业包括踏勘、选点、建立标志、测角、测边、测定方向。1.踏勘、选点及埋设标志。踏勘是为了了解测区范围,地形及控制点情况,以便确定导线的形式和布置方案;选点应考虑便于导线测量、地形测量和施工放样。选点的原则为:1)相邻导线点间必须通视良好;2)点位应选择在平坦坚实的地方,便于保存标志安置仪器。3)等级导线点应便于加密图根点,导线点应选在地势高、视野开阔便于碎步测量的地方;4)导线边长大致相同;5)密度适宜、点位均匀、土质坚硬、易于保存和寻找。选好点后应直接在地上打入木桩。桩顶钉一小铁钉或划”+”作点的标志。必要时在木桩周围灌上混凝土。如导线点需要长期保存,则应埋设混凝土桩或标石。埋桩后应统一进行编号。为了今后便于查找,应量出导线点至附近明显地物的距离。绘出草图,注明尺寸,称为点之记。2.测边:传统导线边长可采用钢尺、测距仪(气象、倾斜改正)、视距法等方法。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目前全站仪已成为距离测量的主要手段。若用钢尺丈量钢尺必须经过鉴定一,二、三级导线,应用钢尺量距精密方法进行丈量,对于图根导线用钢尺的一般方法进行往返丈量。要求其相对误差不大于1/2000,取其往返丈量的平均值作为丈量成果。3.测角:可测左角(位于导线前进方向左侧的角),也可测右角(位于导线前进方向右侧的角),一般附合导线测量导线左角,闭合导线均测内角,按逆时针方向施测时,则左角就是内角,按顺时针方向,右角就是内角。图根导线一般用J6经纬仪测一个测回。4.测定方向:测区内有国家高级控制点时,可与控制点连测推求方位,包括测定连测角和连测边;当联测有困难时,也可采用罗盘仪测磁方位或陀螺经纬仪测定方向。四.导线测量内业1)闭合导线的坐标计算导线计算的目的为:是推算各导线点的坐标。下面结合实例介绍闭合导线的计算方法。计算前必须按技术要求对观测成果进行检查和核算。然后将观测的内角,边长填入P187表7-13中的相应栏,起始边方位角和起点坐标值填入相应栏顶上格(带有双横线的值)。对于四等以下导线角值取至秒,边长和坐标取至mm,图根导线、边长和坐标取至cm,并绘出导线草图。在表内进行计算。(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n边形内角和的理论值。由于测角误差,使得实测内角和与理论值不符,其差称为角度闭合差,即其容许值容参照P162表7-4中”方位角闭合差±60”√n栏。当fβ=fβ容时,可进行闭合差调整,将以相反的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去。(2)各边坐标方位角推算根据导线点编号,导线内角(即右角)改正值和起始边,即可按式依次计算,直到回到起始边,经校核无误,方可继续往下计算。3)坐标增量计算及其它闭合差调整根据各边长及其方位角,即可计算出相邻导线点的坐标增量闭合导线纵横坐标增量的总和的理论值应等于零,P178图7-17由于量边误差和改正角值的残余误差,其计算的观测值,不等于零,与理论值之差,称为坐标增量闭合差,即使得导线不闭合而产生,称为导线全长闭合差,即22yxfff测理测yyyfy测理测xxxfxABABABAByyyxxxABABABABABABDyDxsincos通常以全长相对闭合差来衡量导线的精度。即K不大于1/2000坐标增量改正数计算:各点坐标推算fDDfk16-3高程控制测量一.三、四等水准测量三、四等水准网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网,一般应布设成闭合环线,然后用附合水准路线和结点网进行加密。只有的山区等特殊情况下,才允许布设支线水准。水准路线一般尽可能沿铁路、公路以及其他坡度较小、施测方便的路线布设。尽可能避免穿越湖泊、沼泽和江河地段。水准点应选的土质坚实、地下水位低、易于观测的位置。凡易受淹没、潮湿、震动和沉陷的地方,均不宜作水准点位置。水准点选定后,应埋设水准标石和水准标志,并绘制点之记,以便日后查寻。1.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程序1)、三等水准测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当使用DS3,双面尺法,观测程序按后-前-前-后,即黑-黑-红-红。2)、四等水准测量除支线水准必须进行往返和单程双转点观测外,对于闭合水准和附合水准路线,均可单程观测。每个观测程序也可为后-后-前-前,即黑-红-黑-红。采用单面尺,用后-前-前-后的读数程序时,必须重新整置仪器,用双仪高法进行测站检查。3)三、四等水准测量每一测段的往测和返测,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标尺必须互换位置,并应重新安置仪器。2.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参见P108表6-113.双面尺法:1)每一站的观测顺序①在每一站安置仪器,后视水准尺黑面,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粗平),读取下丝,上丝读数(1)(2)调整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居中(精平)读取黑面中丝读数(3)②然后旋转望远镜,前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下丝,上丝读数(4)(5)调节微倾螺旋,使水准管气泡居中(精平)读取黑面中丝读数(6)③翻转前视尺,前视水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7)④后丝水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8)以上观测方法称为后-前-前-后,对于四等也可以用后-后-前-前的观测方法。2)测站的计算①视距计算后视距(9)=〔上丝(1)-下丝(2)〕×100前视距(10)=〔上丝(4)-下丝(5)〕×100计算前后视距差(11)视距差(11)=后视距(9)-前视距(10)三等<3M四等<5M计算前后视距累积差(12)前后视距累积差(12)=上站(12)+本站(11)三等<6M四等<10M②同一水准尺红黑面中丝读数检核前尺(13)=(6)+K-(7)K=4.687或K=4.787后尺(14)=(3)+K-(8)(13)(14)三等<2mm四等<3mm③高差的计算和检核按黑面读数得高差(15)=(3)-(6)按红面读数得高差(16)=(8)-(7)计算黑红面高差之差(17)=(15)-(16)±0.1(校核)三等不超过3mm四等不超过5mm④计算平均高差(18)(18)=〔(15)+(16)±0.1〕/23)每页计算检核①高差检核∑〔(3)+(8)〕-∑〔(6)+(7)〕=∑〔(15)+(16)〕=2∑(18)用于偶数站=2∑(18)±0.1用于奇数站②视距检核∑后视距(9)-∑前视距(10)=末站前后视距累积(12)4)成果计算同水准测量第二章二.图根水准测量技术要求P111表6-136-4视距测量视距测量是利用测量仪器望远镜中的视距丝并配合视距尺,根据几何光学及三角学原理,同时测定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高差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单,速度快,不受地形起伏的限制,但测距精度较低,一般可达1/200,故常用于地形测图。视距尺一般可选用普通塔尺。一、视距测量原理1、视线水平时的视距测量公式欲测定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如图所示,在A点安置经纬仪,在B点竖立视距尺,当望远镜视线水平时,视准轴与尺子垂直,经对光后,通过上、下两条视距丝m、n就可读得尺上M、N两点处的读数,两读数的差值l称为视距间隔或视距。f为物镜焦距,p为视距丝间隔,δ为物镜至仪器中心的距离,由图可知,A、B点之间的平距为:其中由两相似三角形MNF和mnF求得因此令,K=f/p称为视距乘常数,c=f+δ称为视距加常数,则D=Kl+C在设计望远镜时,适当选择有关参数后,可使K=100,C=0。于是,视线水平时的视距公式为D=100L两点间的高差为h=i-v2、视线倾斜时的视距测量公式当地面起伏较大时,必须将望远镜倾斜才能照准视距尺,如图所示,此时的视准轴不再垂直于尺子,前面推导的公式就不适用了。若想引用前面的公式,测量时则必须将尺子置于垂直于视准轴的位置,但那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推导倾斜视线的视距公式时,必须加上两项改正:(1)视距尺不垂直于视准轴的改正;(2)倾斜视线(距离)化为水平距离的改正。flpfDlpfdplfd倾斜距离S=Kl′=KM′N′M′N′=M′E+EN′=MEcosδ+ENcosδ=(ME+EN)cosδ=lcosδS=Kl′=KM′N′=K(ME+EN)cosδ=KlcosδD=ScosδD=Klcos2δh=h′+i-vh′=Ssinδ=Klcosδsinδ=1/2Klsin2δh=1/2Klsin2δ+i-v二、视距测量方法1.安置仪器于测站点上,对中、整平后,量取仪器高i至厘米。2.在待测点上竖立视距尺。3.转动仪器照准部照准视距尺,在望远镜中分别用上、下、中丝读得读数M、N、V;再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在读数显微镜中读取竖盘读数。4.根据读数M、N算得视距间隔l;根据竖盘读数算得竖角δ;利用视距公式,计算平距D和高差h。记录及计算。三、视距测量误差及注意事项1.视距测量误差⑴读数误差⑵垂直折光影响(3)视距尺倾斜2.注意事项(1)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