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提到日本让你想起了什么?参考文献•图书–1、陈建安著:《产业结构调整与政府的经济政策——战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林华生(马来西亚)著:《东亚经济圈》,世界知识出版社–3、邓峰著:《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政策的演变》–4、秦熠群著:《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贸易和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人民出版社•网站–1、新华–2、日经中文版–3、中日网CHINA-JAPAN.COM富士山、樱花浮世绘、和服艺妓、剑道茶道、相扑东京塔、唐招提寺第一节概述一、自然地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群岛国家•面积:37.7万平方公里(包括北方四岛)–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4大岛和几千个小岛。•领土狭长;海岸线很长,多优良港湾。•地处温带–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南北差异较大。•多火山和地震,地热资源丰富。•平原狭小,河流短小湍急、不利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森林资源丰富。二、人口、民族与宗教•1.人口–1)约1.28亿(2005年10月)。–2)人口分布疏密悬殊–人口密集区–人口集中区–人口稀疏区–3)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截至2003年9月1日,百岁以上老人已达到20561人。4)人口出现净减少趋势–2007年日本死亡人数上升,而新生婴儿数量再次出现下降,总人口净减少约1.6万。–2007年日本新生婴儿数量约为109万,再次出现下降。此前,在2001至2005年新生儿数量连续5年下降后,2006年一度回升。–日本人口减少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2008-1-217:21:27来源:新华网–日本人口数量在2005年首次下降。数据显示,去年约有71.4万对夫妇结婚,为1989年以来最低水准。»来源:环球网2、常住外国人口•2000年日本常住外国人为131万545人,比1995年增长14.9%。•从国籍看–韩国、朝鲜居第一位,达52万8904人(占40.4%)–中国居第二位,25万2680人(19.3%)–巴西第三位,18万8190人(14.4%)–菲律宾第四位,9万3352人(7.1%)。3.民族、宗教、教育•较单一–1)主要民族:•大和族–2)语言:•通用日语,北海道地区有少量人会阿伊努语。–3)主要宗教:•为神道教和佛教–大多数日本人既信神道教又信佛教•教育–义务教育年限6至15岁,15岁以上识字率为99%。4、经济水平•06年GDP排名(单位:万亿美元)–1美国12.955–2日本4.5905–3德国2.7901–4中国2.329–5英国2.202•06年人均GDP(单位:美元)–美国43995–日本38553–德国34679–中国2042–英国38636•(1)GDP(2)工资水平、汇率•2000年•男性正式员工:–33.86万日元•女性正式员工:–22.6万日元•2006年大学毕业生首月工资–本科生20.396万日元–博士生22.205万日元•2007年最低工资–673日元/小时•2007.3.27汇率–100日元兑6.5467人民币第二节日本资本主义的建立及发展一、简史二、资本主义的建立三、垄断资本的形成四、战时经济•4世纪中叶:–出现统一国家(大和国)•5世纪初:–鼎盛时期,势力曾扩大到朝鲜半岛南部•645年:–发生大化革新,仿照唐朝建立起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12世纪末–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军事封建国家,史称“幕府”时期一、简史简史•19世纪中叶–英、美、俄等国迫使其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实行封建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统治动摇•1868年–实行“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外逐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1910年侵吞朝鲜:在掠夺中朝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许多工业部门,成为带有军国主义和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二、资本主义的建立•日本的经济发展始于1868年明治维新。•推行殖兴产业、富国强兵的政策–1、创设官营工厂•一系列国营企业•除军工企业外,低价卖给特权政商,形成最早的垄断集团–2、产业资本的成立•以棉纺和制铁为中心的产业革命开始出现3、甲午战争•38400万日元(2亿3150两黄金)•1/4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建立金本位制的货币体系–完善教育体系•1894-1895年,甲午战争•以纺织工业为中心的产业资本得以确立的决定性事件•以此为契机,迈开了向外扩张的步伐4、日俄战争•未获得赔款•获得:–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满洲铁路的权益,确保其在中国东北的能源和原材料的开发权益及市场–俄国占领的南千岛群•重化工业随军备扩张而发展起来•1904-1905年,日俄战争•基本完成了产业革命三、垄断资本的形成•1、财阀的形成–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和东洋拓殖会社–向中国东北和朝鲜扩张的据点–垄断的形成•工业生产和工业资本的集中,银行资本的集中•一系列卡特尔和辛迪加•财阀的特点:–同族经营–与政府和军工产业密切相关军国主义的色彩2、一战时的繁荣•日本经济发展与战争的不解之缘•一战期间:–轻工业与重工业均飞速发展•海运•纺织•机械•化学•采矿经济全面繁荣3、战后的经济危机•1920年起,陷入经济危机–产业组织结构的两极分化•1923年,关东大地震•1927年,金融危机•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1930-1931年,全面的危机四、二战时的经济•1、战时经济的特征:九一八事变后进入战时经济–管制经济–通货膨胀•战争资金:发行国债•2、从侵华战争到太平洋战争–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国家总动员法》•对经济全面管制•镇压工人及农民运动的权力•3、产业结构的变化:–重化工业的发展第三节战后经济发展历程经济复兴高速增长低速增长经济衰退一、战后经济发展历程概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过渡–战后10年内:经济恢复时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高速增长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国际–国内–70年代初—80年代末:低速稳定增长时期•国际条件的变化–90年代以来:经济衰退•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二、战后经济复兴1945-1955•(一)经济民主化•(二)经济复兴与稳定(一)经济民主化•目标:–尽快复兴经济,解决国内供应不足和失业问题。•经济民主化的三大改革:–1、解散财阀–2、农地改革–3、劳动民主化•1、解散财阀–原因:–具体措施:•解散控股公司•分割巨型企业、控制企业兼并•《禁止垄断法》–效果:•确立了日本市场经济的基本竞争原则,促进了企业投资和技术革新,为经济复兴和高速增长创造了制度条件。三大改革•2、农地改革–原因–措施:实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1)国家收购地主土地中超过规定的部分,交给农地委员会;•(2)农地委员会成员由各阶层人士分别选举产生;•(3)把征购的土地卖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效果:3、劳动民主化•原因:•劳动三法:–《劳动组合法》•第一次承认工人建立工会组织的自由和团结斗争的权利。–《劳动标准法》•取缔了封建式的劳动条件,禁止强制劳动,规定八小时工作制和最低工资制等劳动保护的原则和制度。–《劳动关系调整法》•规定了解决劳动争议的方法和程序,是解决劳资纠纷的基本依据。•效果:(二)经济的复兴与稳定•战后经济复兴可分为2阶段:–通货膨胀和倾斜生产方式时期(1945-1949)•代表性事件–经济民主化–道奇计划–朝鲜战争和反垄断法缓和期(1950-1955)•由于大量引进国外技术,进入了经济自由化时代严重的通货膨胀•“缩小再生产”的恶性循环,严重的供给不足•恢复生产、扩大供给,成为遏制恶性通货膨胀的首要政策目标。1、倾斜生产方式和生产的恢复铁路运力不足原材料供应不足煤炭不足钢铁不足战后经济困境倾斜生产方式•首先,1947年,重点支持煤炭和钢铁产业;–1年后,2个部门的生产明显恢复,带动了整个工矿业的恢复。•第二,1948年,增加化肥和粮食两个重点部门。–农业生产很快恢复。2、美国的援助•美国占领日本后,立即向日本提供了用以购买食品、肥料和医药品的“占领救济资金”。•随后,受美苏冷战影响,美国开始积极对日援助。–减缓战争赔款–提供“占领地经济复兴与援助金”•包括工业原料、机械和贸易便利3、道奇计划•强调美国的援助和日本政府的各种补助金是支撑日本经济的假腿,而砍掉这个假腿则是实现日本经济自立与稳定的前提。•经济安定九原则–目标是要求日本停止“倾斜生产方式”,建立自己的政策以扩大贸易和健全财政•具体的措施:道奇政策–强化增税,同时降低个别税收–设定1美元=360日元的单一汇率,由此扩大对外贸易•效果:–克服了通胀,但引发了通缩“道奇恐慌”•1949年4月起,工矿业生产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8月起又转为连续下降,1950年1月下降到了最低点。•结果–工矿业生产在半年内下降了4.2%,其中煤炭生产下降了27.7%,机械工业生产下降了33.0%,化学工业生产下降了12.1%。–出现了库存积压、物价下跌。由于全国库存积压多达1000-1500亿日元,1949年2月-1952年2月,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下跌27.6%,生活资料价格平均下跌17.8%,其中纺织品价格下跌60%。–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迅速增加。截至1950年3月,1年间破产企业多达11000家,被解雇人数多达51万人;其中,倾斜生产方式重点支持的煤炭工业,也有17家煤矿破产,92家停产。4、朝鲜战争特需•由于道奇政策引发的通缩,日本经济陷入萧条,但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给日本经济带来重大转机。–(1)出口急速上升–从战争爆发到停战的1953年,美国对日本的特需订货共23.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0.6%;–其中,1951、1952、1953年各为5.92亿美元、8.48亿美元和8.09亿美元,分别占出口额的43.7%、66.1%和63.5%1949年1950年1951年日本出口总额:亿美元5.18.213.55提前完成经济复兴–迅速结束了“稳定恐慌”的萧条局面,大量积压的库存为之一空,钢板、电线、纺织品等的价格全面上涨,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也随之上升。•1950年6月-1953年3月,纺织品和金属制品的价格平均上升了90%。–各大企业乘机大发战争财•1950年上半年,600家大企业的经营利润仅为137亿日元,而在战争爆发的下半年则一举增加到407亿日元,1951年上半年又增加到1086亿日元,同比几乎增加了7倍。–(2)工资率和利润率也急速上升–(3)投资迅速增加,提前完成经济复兴•以电力、海运、钢铁和煤炭“四大天王”的投资为中心,民间设备投资也增加很快,实际增长率1952年为14%,1953年为21%。•前首相吉田茂在战争爆发不久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是就曾直言不讳地说:–“朝鲜战争的发生对日本经济稳定将产生良好的影响”。–朝鲜战争期间,由于日本电力的70%、煤炭的80%、船舶和陆地交通的90%以上,都供应了美军的需要,从而有力促进了工矿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增加。•此间,修订了《垄断禁止法》,开始复活垄断大企业。二、经济高速增长第一次高速增长转型期和第二次高速增长高速增长的结束“已经不是战后了”•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度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其含义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已经结束了。•经济白皮书:“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局面。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这标志着到1955年为止,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从此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到1955年,除进出口贸易外,日本主要经济指标大都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一)第一次高速增长•1955-1961年:年均增长率10.8%,分别经历了“神武景气”和“岩户景气”。–1、动力及特征•(1)主要动力:重化工业化•(2)企业兼并和企业系列化推动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组织形式的变化•(3)形成了依赖银行的间接融资方式2、原因•(1)财阀的解体促进了竞争;•(2)军备的缩小减少了非生产性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