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2015年4月王荣彬数据库建设流程及要求数据库的内容与结构定位与使用需求主要内容四、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原则2一、定位与使用需求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的意义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的重点内容,在整个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的关键环节,是今后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土地利用规划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存储、查询、输出和传输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建设用地预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审查等提供技术支持。。3一、定位与使用需求2、目的与定位从十二五开始,中央实施政府职能转变,陆续将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监管职能。2014年1月10日,姜大明部长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要求:把“红线”落地划死。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把耕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建设用地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落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用两到三年的时间,要把永久保护农田的划定落地到户,上图入库,明确保护责任、完善保护标识,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全天候监测。42、目的与定位在国土资源部进一步加强宏观监管的大局下,规划作为资源管理的龙头,自然首当其冲。为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如何保障下放的权限得到合法合规使用?信息对称原则——你知我知大家都知道规划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划数据库建设是规划管理工作信息化基石一、定位与使用需求53、规划数据库的使用需求内部需求年度计划管理规划预审规划调整修改……外部需求用地审批的规划符合性审查基本农田划定全天候监测,对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等进行全天候监测。……一、定位与使用需求6总体来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数据库的建设不再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一个可有可无的阶段,它在规划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规划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它更不是规划工作完成后才可形成的成果,而是伴随着规划工作的逐步深入而逐步形成的信息化成果;它也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一个记录在案的成果,而是在今后土地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逐步充实内容的一个成果。一、定位与使用需求7土地利用规划成果总体规划数据库,纵向上包括:国家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主要包括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以及元数据。省级土地利用规划成果。主要包括省级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相关文档成果以及元数据。市本级土地利用规划成果。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以及元数据三部分。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成果。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土地利用规划要素以及元数据三部分。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成果。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土地利用规划要素以及元数据三部分。二、数据库的内容与结构(一)数据库内容8横向上:1、空间数据矢量数据包括:基础地理要素、土地利用要素、土地权属要素、基本农田要素、其他要素等。栅格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土地整治规划图、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其他规划图件。2、非空间数据非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元数据、规划文本、规划表格数据等。二、数据库的内容与结构(一)数据库内容9数学基础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分带方式:按3°或6°分带;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二、数据库的内容与结构(一)数据库内容10空间要素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以乡镇规划数据库为例)境界与行政区:行政区、行政区界线、行政区注记地貌:等高线、高程注记点地理注记:地理注记名称规划基础信息:风景旅游资源、面状基础设施、线状基础设施、点状基础设施、主要矿产储藏区、蓄滞洪区、地质灾害易发区、规划基础信息注记。基期现状:基期地类图斑、基期线状地物、基期零星地物、基期地类界线、基期现状注记。二、数据库的内容与结构(二)数据库结构11目标年规划:建设用地管制区、建设用地管制区注记、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土地整治重点区域注记、村镇建设控制区、村镇建设控制区注记、基本农田整备区、基本农田整备区注记、面状土地整治重点项目、面状土地整治重点项目注记、线状土地整治重点项目、线状土地整治重点项目注记、点状土地整治重点项目、点状土地整治重点项目注记、面状重点建设项目、面状重点建设项目注记、线状重点建设项目、线状重点建设项目注记、点状重点建设项目、点状重点建设项目注记。规划栅格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土地整治规划图。二、数据库的内容与结构(二)数据库结构12三、数据库建设流程及要求1、资料收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资料、环境要素资料、基础地理信息资料。环境要素资料包括风景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矿产储藏分布资料、蓄洪、滞洪区域资料、地质灾害易发区资料以及规划编制成果资料等。基础地理信息资料包括交通、水系、行政区划等资料。2、资料整理和预处理(1)对于现有的数字化资料、现有数据或数据库,要根据国家和省相关建库标准和规范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处理,使之符合要求。对于属性数据,则需对数据项的名称和度量单位进行统一、统计单元和图形进行匹配等。(2)地类转换。原来的八大类转换为全国土地分类(过渡分类)的三级分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3)根据辖区实际和规划的需要,完善现状数据库内容,主要地名、等高线、地物要素及注记、风景旅游点及文物古迹、主要矿藏、地质灾害易发区、交通能源等线性基础设施、蓄洪滞洪区范围等。13(三)数据库建库流程3、数据库设计在数据采集之前,首先需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设计,包括实体分类与编码、文件命名、分层与实体定义和属性结构等。(1)实体分类与编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的主要特征,将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划分成不同的门类、大类、小类,构成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的分类体系,以控制各类信息的编码和使用。其编码采用七位数字层次码组成,依次表示大类、小类、一级类和二级类三、数据库建设流程及要求14(2)文件命名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对图形文件进行命名。(3)分层与实体定义要素分层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或省里相关标准进行。在国家和省里标准之外进行补充增加的,必须在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报告以及元数据中加以详细说明,并进行明确定义。(4)属性结构定义属性结构定义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标准进行,在国家和省标准基础上进行扩充的,必须在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报告中详细说明,并明确关键字段和其它各字段含义。三、数据库建设流程及要求154、数据采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基础进行建设。因此,数据采集的过程,主要是在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要素补充的过程,如果原数据库数据文件格式与本次建库的文件格式不一致,还需先对数据进行转换,转换的过程中要防止数据丢失和错误,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1)空间数据采集省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信息采集包括:地域分区、面状建设项目、线状建设项目、点状建设项目以及其它规定的内容;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信息采集包括:地域分区、用途分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区块、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城乡建设区块、面状建设项目、线状建设项目、点状建设项目以及其它规定的内容。三、数据库建设流程及要求16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信息采集包括:用途分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区块、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城乡建设区块、面状建设项目、线状建设项目、点状建设项目等。县级(含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信息采集包括:土地利用分区要素、基本农田保护要素、土地整理要素、土地复垦要素、土地开发要素、生态环境建设要素、重点建设项目要素(分点状、线状、面状)以及其它规定的内容。另外,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基础上,还应补充采集旅游资源要素、基础设施要素、主要矿产储藏区要素、滞洪、蓄洪区要素、地质灾害易发区要素等规划基期信息情况。注意:点状要素位置记录准确,确保其与其它要素之间的位置关系正确。线状要素的采集一定要保持其连续性,被其它符号割断而应连接的线,按延伸方向将其连接。需要建立拓扑关系的线状要素,线段分割在适当的交叉点或者属性变换点处,以保证拓扑的一致性和要素的逻辑一致性,同时防止微短线的产生。面状要素保证面域多边形的封闭,以确保区域不遗漏;边线采集时保证其与其它目标之间的拓扑关系,以防止产生碎多边形。三、数据库建设流程及要求17(2)属性数据采集属性录入采用人工录入或者扫描识别录入的方法进行。属性数据采集检查时要参照图形数据。对于输入的属性数据应进行精度检查以防止输入的错漏,保证各数据记录完整性和正确性。属性数据采集包括按照标准规定的空间数据各要素的属性数据采集。(3)指标和文本数据录入省级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包括:省级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划表、省级规划期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表、省级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指标表、省级各类非农建设用地控制表、省级设市城市用地规模控制表、省级规划期间重点工程项目用地一览表、其它要求的指标表。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指标表包括:市级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划表、市级规划期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表、市级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指标表、市级各类非农建设用地控制表、市级市(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表、市级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表、市级规划期间重点工程项目用地一览表、其它指标表。县级(含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指标表包括: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指标表、耕地保有量规划指标表、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面积指标表、土地用途分区面积指标表、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指标表、各类用地平衡指标表、其他指标表。三、数据库建设流程及要求185、数据处理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数据转换、数据整理、坐标系和投影转换、要素分层、拓扑关系处理、属性结构建立等。交换格式采是国家标准规定的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VCT)。由于VCT数据不对图形参数进行描述,因此,通过数据交换,图形参数信息内容基本丢失,格式转换后,需利用统一的符号库,根据属性内容重新对空间各要素进行符号化。(1)数据转换三、数据库建设流程及要求19(2)数据整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成果作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成果的基础数据时,对照本级规划数据库建库标准,各要素层内容相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有一定的变化,属性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因此,需要根据规划建库的标准进行相应的整理,包括图层数据的分离,属性结构和属性数据的增删、修改,空间数据的增加、修改、删除以及其它的编辑等。三、数据库建设流程及要求20(3)坐标系和投影转换矢量化后的图形数据坐标系为图面坐标系(单位为毫米),依据实际管理要求需将其转换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单位为米)。坐标系转换应采用控制点坐标对源数据进行坐标转换,并要对转换的结果进行核查,确保数据精度要求。(4)要素分层按照国家标准,省级和市级土地利用规划图形数据分为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规划基期信息、土地利用规划期信息、注记信息等四类数据。县级数据库包含基础地理信息、土地用途、环境要素、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活动、重点建设项目等数据。具体分层严格按照国家或省相关标准规定进行。(5)拓扑关系处理对空间数据需建立好拓扑关系,并对其进行检查,确保各空间要素拓扑关系正确。(6)属性结构建立属性结构统一按照国家或省里标准建立。6、数据建库数据处理完毕并检查无误后,就可以采用建库管理软件进行建库。数据库的建立包括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空间和属性数据挂接、指标数据库等的建立,库体建立的具体方法由软件决定。具体内容应包括:(1)数据字典的生成在数据管理时为了属性数据的规范性、高效性和可维护性,通常将数据中相关属性字段名称和字段值以数据描述等统一规定的形式进行定义并建立定义数据库。(2)数据索引的生成在管理空间数据时为了提高数据检索的效率,需要建立空间数据索引。空间数据索引包括标准分幅索引图数据和行政区索引图数据。(3)图形与属性数据库、指标数据库的建立图形和属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