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并购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企业并购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摘要: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合称。所谓兼并是指兼并企业将目标企业并入其中,而使后者失去法人资格。所谓收购是指收购企业购买目标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权,以实现对该公司的完全或相对控制。兼并的结果是,兼并企业续存,或者在合并基础上重新成立一个企业替代兼并与被兼并企业,获得一个新的法人资格。关键词:企业并购;现状;发展趋势企业并购是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企业经历了数次并购浪潮,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本文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入手。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合称。所谓兼并是指兼并企业将目标企业并入其中,而使后者失去法人资格。所谓收购是指收购企业购买目标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权,以实现对该公司的完全或相对控制。兼并的结果是,兼并企业续存,或者在合并基础上重新成立一个企业替代兼并与被兼并企业,获得一个新的法人资格。但跨国收购的目的或最终结果并不是要改变公司(即法人)的数量,而仅仅是改变被并购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权关系。而跨国兼并在法律上却改变了法人数量,它使两个以上的法人最终合并成一个。要么消灭了并购企业,要么消灭了目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并购——尤其是跨国并购与日俱增,有人认为,2006年12月11日入世过渡期完成之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进行并购活动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多样化上市公司股权收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境外企业参与并购与国内企业境外并购现象开始出现,但承担目标企业债务式的并购仍占到60%左右;并购范围突破了所有制和地区限制,开始向多种所有制,跨地区方向挺进;企业并购开始由以往的“政治任务”逐步转为以企业为主体,并开始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阶段划分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的企业并购便由一个逐步发育的过程而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在此期间也经历了一次次的并购浪潮。自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并购在中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2~1992年的空白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吸收的外资主要以国外贷款为主,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的FDI仅占整个外资的40%弱(OECD,2000),虽然在一些中外合资的企业中,外方取得了实质性控制权,外商直接收购国内企业的现象偶有发生,但并没有发生严格意义上的跨国并购。第二阶段是1992~1999年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外商投资方式出现了转向并购的一些明显变化,即外商开始从以往的合资合作等投资方式逐渐转向控股收购和控股联营。与此相伴随,收购的对象也从一般性的企业转向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从零散选择转向行业收购。第三阶段是2000年以来的涌动阶段。这一阶段的跨国并购方式尽管多种多样,但由于受到国内政策和法律环境的制约,并购时仍然更多地以通过协议并购和合资企业内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稀释中方股权的方式进行。所以从整体来看,这一阶段的跨国并购仍然是我国吸收外资的“微风细雨”阶段。但涌动的跨国并购潮已经预示着:在中国,大规模的跨国并购即将到来。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一).中国企业并购的现状总结为如下几点:(1)企业并购日趋活跃,并购交易值不断增加。(2)外资并购势头旺盛,渐成浪潮。(3)并购方式呈现多样化。(二).与国外企业并购的差异性比较。(1)国外强强联合成为主流,中国多是以强扶弱;(2)国外中介市场为并购推波助澜,中国中介市场作用微弱;(3)国外发达的本市场推动了企业并购,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则亟待发展。除上述几方面差异外,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并购的支付方式、交易规模、并购方向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差距。首先,在投资地域上,企业跨国投资的重点由以前的以港澳、北美地区为主逐渐向亚太、欧洲、非洲和拉美地区扩展,分布日趋均衡。其次,从跨国并购的目的来看,正从初期的以获取国外的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为主向获取国如上所述,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间跨国并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一个关于文献的综述私募基金支持的事件,均发生在TT行M业中。有创投或私募基金支持的并购事件数量仅占所有TT产业并购事件总量的33%,而其并购M价值却占披露价值总额的64%。由此可见,创投和私募资金在中国并购市场中的作用不容低估。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多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是,并购的决策团队和执行团队往往是同一拨人,从而导致战略和执行的脱节,这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重要因素。具体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因而弊端较多:一是审批程序不适应跨国并购的要求,从而影响了企业迅速捕捉跨国并购的良好机遇。二是重“管理”促进”轻“。即缺乏有效促进和保障跨国并购正常开展的手段和方式;(二).法律体系建设滞后。众所周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法规是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的;(三).资本市场改革不到位。目前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在国际市场上融资的经验和能力,金融市场不健全,如何有效地为跨国并购筹集资金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大课题;(四).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正常发展。阻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政治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威胁论”有抬头企业在跨趋势。二是投资主体的国有性质;国并购中还要经历磨练,继续努力培育自己的比较优势。在跨国并购的实践中,中国企业逐步认识到,要成为跨国并购的成功者,必然要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和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时要遵循现代市场规律,循序渐进地培育跨国并购的能力。(五).中国的企业并购在并购动机、并购决策以及并购行为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1.规模经济误区。规模加经济并不等于规模经济。但是在实践中一些企业一味地追求规模,而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放在了次要位置,最终牺牲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2.多元化误区。多元并购并不一定能降低企业的风险。实践证明,加强对核心业务能力的培养则是企业的制胜之道。然而从已有的实践看,许多企业因过度追求多元化并购,导致使企业的资源过度分散,结果适得其反,被多元化拖垮;3.投机并购误区。中国有些企业把并购片面地理解为“炒企业”、“炒资产”或者是修饰公司的财务报表。其结果是,并购后企业的综合实力并未增强,相反却增加了泡沫经济的成分;4.忽视整合误区。中国企业往往在并购谈判过程上倾注全力,却对更为复杂的整合管理重视不够,准备不足。面对磨合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企业文化冲突、员工士气低落、改革阻力巨大等问题,大多数企业缺乏完整的应对方案和整合计划;5.主体错位误区。在国有企业的并购过程中,企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行为主体,政府却成为关键性的决策主张。6.缺乏适应企业并购的团队。(1)企业缺乏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能力;(2)管理人员的眼光和胆识不足;(3)获取企业信息的渠道有限;(4)企业文化和政策差异很大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趋势分析洞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快速健康发展既是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也是提升中国国家全球竞争力的要求。因而,对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趋势从不同的侧面加以分析,既有利于理论的深化,也有利于实践的发展。中国企业战略性并购将呈现出以下趋势:(一).国内企业跨国战略并购将成为热点。目前中国跨国并购的交易类型主要集中在外国公司收购中国目标资产或企业,以及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收购母公司的优质资产,国内企业收购国外资产或公司的案例还不是很多,但随着我国企业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企业海外战略并购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二).从具体行业来看,出于中国石油工业安全战略的延续与实施,以及保证未来经济增长能源需求的考虑,以中石化、中海油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还将继续在海外油田和天然气行业迅速扩张,进一步加大海外战略并购的力度。另外,对于钢材、日用消费品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战略并购活动也将日益增多,主要考虑是基于开拓新的市场,利用已有生产规模优势和获取高新技术,因而,并购类型将会以横向并购为主。(三).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同行业并购将愈演愈烈。目前已发生的战略并购案例中,已经出现了以行业内优势企业为主体大规模兼并重组同行业弱势企业的现象,一类是在国家行业政策影响下发生的重组;另一类是优势企业的市场行为。但由于目前中国许多行业还面临行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厂家多、技术落后等问题,而且在外资竞争者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以扶持、做强做大优势企业和整合竞争力差的中小企业为主要标志的行业内整合工作将形成愈演愈烈之势。(四)跨国并购将以战略联盟为主.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将发生以下一些变化:1.交易活动将在更为广阔的行业背景下增长。2.大型能源驱动型并购仍将持续增长。3.私人资本机构在中国的对外并购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4.国际企业与中国强强合作的趋势更加普遍。5.跨国并购以创建品牌为主6.跨国并购将更多地依托国际资本市场进行7.发展并购能力将成为决定性因素。后股权分置时代的上市公司收购时指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将表现出以下几个新的特点:(1).收购方式的复合化。一般意义上的协议收购将不复存在,但是,只要控股股东持有巨额股份的情况存在,就存在该控股股东以协议的方式出让其持有股份的可能性;(2).收购定价的市场化。协议收购中的“约定价格”即以净资产为基础的约定收购价格,将为,二级市场上的市场价格所代替。(3).重组方式的多样化。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相对于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与相对于股东股权并购的有机结合将得以充分体现,定向增发换股、缩股、回购等组合手段将在市场上得以运用自如。(4).对抗手段的多重性。股权收购与反收购、权力重组与反重组将在市场上频繁出现,反收购的对抗手段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以章程设定反收购条款、白衣骑士”“战略、毒丸战术”“等将屡见不鲜。(5).中介功能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在后股权分置时代,随着上述趋势的出现,市场上将出现一批真正专业的并购投行、并购律师、并购会计师和并购评估师。(6).监管理念的效率化。就监管部门而言,一是加强监管的问题,如对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监管,如何实现法规更统一、审查更有力、反垄断更有效等。二是效率优先的问题,在监管中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发展原则,在促进并购的同时实现并购行为的规范化。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再加上新公司法、新证券法的出台以及正在进行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修订,要约收购使敌意收购成为可能,同时也为敌意收购增添了工具。外资影响和推动的上市公司并购将增加。上市公司间的合并将增多。全流通后,如果两家上市公司需、要合并,定价时仅考虑两家公司的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即可。(五)是“蛇吞象”成为可能。未来衡量公司规模的主要指标将是公司的市值(即股价与总股本的乘积)。资产规模小、现实盈利水平不高的公司也会由于其未来的成长前景而获得投资者认可,从而获得较高的市值。这样,轻资产、高市值的公司可以通过支付自身股份对价收购重资产、低市值的公司,因而“蛇吞象”将成为可能。六是未来的并购将主要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发股收购不仅仅是支付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这使得以上市公司为收购主体的并购成为主流。尤其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制度下,商业银行无法为并购提供过桥资金,单纯靠现金支付决不可能支持大型的并购交易。而股票加现金的混合支付模式—旦被市场接受,将促成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大型并购,从而加速产业整合,加速优势企业做大做强。这样,连续几年来上市公司并购被逐渐边缘化的趋势将一去不复返。综上所述,中国企业并购从8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虽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但还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展望新的形势,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WTO后中国市场的逐步放开,国内的企业要想真正实现质的飞跃,必须不断不是在并购中成长起来,由弱变强的。因此,中国也应该通过促成优势企业间的并购快速提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