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文艺贵在创新这个中心论点,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2.学习文章的以小见大的写法教学方法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一种艺术都是丰富多彩的,都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绘画也不例外。大家先来看以下几幅美术作品,说说它是那一种类型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画里阴晴》,看看吴冠中老先生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二、走近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修油画。1950年回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0年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勋章,2002年入选法兰西学士院终生通讯院士。2003年被中国文联授予金彩奖。曾先后在北京、香港、台湾、新加坡、英国、美国、巴黎等处举办个人画展数十次。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和文集近百种。终生探索中西艺术结合之路,迄今兼作油画与水墨画。大家先来看2004年艺术品秋季拍卖会上的一些数字:吴冠中48幅作品上拍,47幅成交,总成交金额4403.92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平方尺画价跃至27万元!!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7幅作品成交价超过百万元《三峡之歌》605万元人民币《春荀》422万元人民币《北京雪》363万元人民币《罗汉居》279万元人民币这么高的拍卖价格证明了吴冠中的绘画艺术价值,到底吴冠中的作品有什么魅力呢??接下来我们看课文。三、分析课文(一)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起-------默看细雨湿桃花)1.请找出课文开头写景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把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划出来。明确:“雨洗过……默看细雨湿桃花”。比喻,引用浓酣:浓厚、尽兴、畅快密密点点黑得像铁妖柔飘摇这些词语运用得恰到好处,显示了画家文字上的功力。2.“默看细雨湿桃花”这句中哪个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整篇文章的内容考虑,这个字有什么作用?明确:湿。第一二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显得自然,紧凑。同时,引入正题,谈起了阴雨天和晴天不同的审美情趣。(二)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承-------独特韵味)1.在画家眼中,湿的雨景别有一番情趣,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明确: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味。(讨论,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天气)2.你能说说古代诗歌中有哪些作品把雨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从中传达一种意境?明确:《渔歌子》张志和(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北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约客》赵师秀(南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绝句》僧·志南(南宋)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三)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转------画里阴晴)1.阳光(晴)和阴雨(阴)是两种不同的天气形态,作者喜欢哪一个?西洋油画家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明确:作者喜欢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原因在上个段落已经阐明)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赤橙黄绿青蓝紫=亮艳丽华鲜……)2.就你所学的绘画知识来看,什么类型的作品适合表现阴雨天,什么又适合表现晴天呢?(讨论)明确:水墨适合阴雨,油画适合晴天。(四)齐读第四自然段(合-----艺术贵新)1.那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就只画中国的水墨画,而不画西洋的油画和水彩画呢?明确: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作者早年是留学于法国的,既画过水彩画也画过水墨画。在实际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是既不盲目追随西方画法,又不局限与传统的技法,是二者之间的结合。这是作者自己的创新。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2.找出第四段的中心句,也就是作者的绘画主张。你能从中看出作者的什么精神?明确:数十年来……都不很合用。也就是说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套用老的办法,而是应该不断的创新。艺术贵在创新,这才是文章的中心。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3."鱼和熊掌可以兼得"这句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明确:引用和比喻。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可以兼得。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法,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四、写作特色(点到为止)作者没有在一开头就马上提出来艺术贵在创新的观点,而是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从对“阴”和“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五、课文内容引申和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吴冠中的作品为什么那么值钱了,原因就是他善于推陈出新,有自己的风格!不光是艺术需要创新,任何事物都需要创新!如中国四大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国两制的构想、学习语文的方法等等,所以我们今后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