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导致县级财政困难的原因,一是人员供养负担过重。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政府机构设置呈“金字塔”形,“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上级政府设置了一个机构,一般下面都要有落实部门,有的还要加设机构监督落实。因此,县级政府机构不断膨胀。与之相应,机构人员不断增长,县级财政“养家糊口”的任务越来越重。据了解,2008年我省平均每县财政供养人口已逾1.5万,每年共需人头经费450多亿元,而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为350亿元左右,差额达100亿元。近年来,各地推行政府机构改革,其目的在于削减机构,精简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两难”现象:一方面,人员消化难。由于安置渠道有限,人员分流大多采取“内退”、“轮岗”的办法,真正改变“干部”身份的寥寥无几。这种减“编”不减“员”的分流,达不到财政减负的效果。另一方面,人员补充难。由于用人制度上的“前松后紧”,目前普遍对单位进人实行“一刀切”,导致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难以进入行政机关,以致行政机关缺乏活力,效率不高。二是现行分税制的影响。现行分税制注重的是解决地方财政包干体制下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的问题,而忽视了地方财政利益。据统计,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93年的22.02%提高到2008年的53.28%。中央集中了“两税”增量的大头,同时省、地(市)也想方设法向上集中财权,导致60%的财权集中到中央和省,而60%的事权下放到了县乡,形成了事权与财权不相协调的财政分配体制。三是县级财政配套资金过多。如县里向上争取的很大部分建设项目,都需要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无疑加重了县级财政负担。如我县2008年硬化县到乡镇公路93.9公里,以每公里县财政配套15万元计算,就需配套资金1400余万元。同时,有时省、市对下拨到县的专项资金拨付不够及时,需要县财政前期垫付部分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县级财政的压力。以我县为例,按照农村公路建设进度,2008年上级应拨付到位资金4000万元,但到当年第四季度才到位300万元,资金调度异常困难。3、企业改制向纵深推进,职工队伍不稳定苗头随之增多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县域企业改制取得了重大进展,企业总体经营状况有较大改善,但同时企业职工队伍的群体性事件和职工信访次数增多,且行为渐趋激烈,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与前些年职工热烈欢呼改制,积极参与改制,推动企业顺利改制的喜人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湖南省因改制企业职工养老金、下岗生活费等问题而引发的信访案件,在各类信访案件中位居前列,已成为人民来信来访的焦点、热点问题。职工队伍的抵触情绪,为企业改革制造了新的阻力,增添了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企业职工队伍的不稳定,主要是因生存和出路问题引发的。一方面,县级社保能力有限,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难保。过来,一些效益较好、用工制度健全的企业,能按国家规定给职工缴纳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但很大一部分企业没有为职工购买养老、医疗和失业等保险。同时,从1996年开始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现在,受工资标准调升、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扩面进展缓慢影响,社保资金收得少,出得多,“寅吃卯粮”现象非常严重。以芷江侗族自治县为例,1998年全县职工养老保险金收支差额仅162万元,到2009年上半年达760万元。加上相当部分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当时未纳入社保,目前每月只能靠100多元的低保金度日,生活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县域经济普遍欠发达,下岗失业人员出路难寻。目前,以农为主的县域经济整体格局尚未打破,二、三产业发展不快,导致整个经济体系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有限,难以妥善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下岗失业工人综合素质低,生存能力弱,加之年龄偏大,难以或懒于走向市场,无法自食其力。由于未能拥有一份固定的工资收入,这部分人员无法消除生存之虞。此外,社会分配不均,各阶层收入差距拉大,也极易使下岗失业人员心理失衡。在“保命钱”未能得到及时、足额发放的情况下,在多方寻求出路未果的情况下,这些人就不可避免地陷于恐慌和激愤之中,出现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上述三大“病症”,已对当前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务必寻求良方,对症施治,确保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解决农业低速低效问题,要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土地流转一是走团体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协作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生产上,将分散经营的农民连结起来,发展优势产品,发挥规模效应,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努力实现资源和技术共享;在体制上,把发展农民协作组织作为推进农村民主建设、开展村民自治、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来抓,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组织内技术协作水平,疏通与外界构通渠道,降低生产成本。二是走现代农业之路。将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根据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和龙头企业发展的现状及潜力,确定农产品加工主攻方向,分类指导,逐步发展,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大力推行农产品的无公害化、有机化生产,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培育花卉果木、休闲垂钓等庄园经济,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立足县内优势农产品资源,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积极发展品牌农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广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联结模式,在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三是走集约发展之路。在保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互换、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推动土地向种养能手、大户转移,开展规模化经营;鼓励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固定收入的农户获得补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长期外出务工农民将承包土地交给村委会托管并代为流转;鼓励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享受权。本篇文章共3页,此页为第二页上一页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