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学校:姓名:1目录题目…………………………………………………………………………………(2)摘要…………………………………………………………………………………(2)一、从话剧的发展史角度宏观看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3)(一)从话剧的传播载体看……………………………………………………(3)(二)从话剧的思想主题看………………………………………………………(3)二、从话剧的结构层面微观剖析《雷雨》的结构艺术…………………………(4)(一)从戏剧的情节结构观《雷雨》的结构艺术………………………………(4)1.序幕………………………………………………………………………(4)2.开端.......................................................(5)3.发展………………………………………………………………………(5)4.高潮………………………………………………………………………(6)5.结局………………………………………………………………………(6)6.尾声………………………………………………………………………(7)(二)从传统戏剧的情节范式品《雷雨》的结构艺术…………………………(7)1.“死而复生”的情节范式………………………………………………(8)2.人物身世秘密的情节范式………………………………………………(9)3.下跪起誓的情节范式……………………………………………………(10)4.“三角恋”的情节范式…………………………………………………(10)5.暴力举动的情节范式……………………………………………………(11)(三)从舞台表演看《雷雨》的结构艺术………………………………………(12)1.双线线索…………………………………………………………………(12)2.以诗写剧的人物语言……………………………………………………(12)3.三一律……………………………………………………………………(13)4“雷击”的舞台呈现………………………………………………………(13)三、从中外民族文化心理探究《雷雨》的结构艺术……………………………(14)(一)蘩漪“批”“赞”两重天……………………………………………………(14)(二)“妻离子散”结局的“功”“过”…………………………………………(15)(三)多余人形象——周萍………………………………………………………(16)参考文献……………………………………………………………………………(17)2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摘要: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他的出现推动了中国话剧的迅速发展。他创作的《雷雨》更是世人称赞不绝的佳作,学术界对《雷雨》的研究也是数不胜数。文章主要从宏观、微观、中外民族文化心理三个层面探讨《雷雨》的结构艺术。关键词:宏观微观中外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结构”是戏剧研究的一个中枢性概念。它既包容了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因素,又避免了传统理论中内容与形式二元论的机械性。[1]它是创作者按照思想表达的需要而将所选定的材料妥善处理,组织成一个符合语言表达要求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并进行的谋划与安排,以及所采用的一系列手段、方式和方法。正如李渔在《曲话》中说:所谓结构实即戏剧创作之前总体构想,表现为剧本中全局的框架,有机的意象系统。然而具体到剧本的结构,结构是指剧作者根据表现的内容和主题内涵,对一系列人物和事件以不同的轻重和主次合理进行的组织安排,达到一个剧本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德国新古典主义理论家弗兰泰格在《戏剧的技巧》中提到的“弗兰泰格金字塔——介绍、上升、高潮、下3降、结局。就《雷雨》而言,它的结构艺术应该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材料组织和人物形象的构建,甚至不同于其他作品的亮点都应该归入到其研究的范围之内。一、从话剧的发展史角度宏观看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话剧源于欧洲,20世纪传入中国,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戏剧的新剧种。与传统戏剧着重于“曲”的特点相比,话剧则着眼于“话”。它的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作为舶来品的它最初中文译名曾用过新剧、文明戏等,最终定名为话剧。曹禺的《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2](一)从话剧的传播载体看《雷雨》是话剧从“案头剧”到“剧场剧”转变的典型。“案头剧”是指能够放在案头阅读,而无法在舞台演出的文本创作,即书房戏。它完全符合最初人们对戏剧的要求,但在明万历年间“汤沈之争”后逐渐出现了与“案头剧”相对的“剧场剧”。直到1933年北大学生曹禺的处女作《雷雨》的诞生,更是推动了“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雷雨》的特殊贡献正在于它使话剧的文学性与舞台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也成为后来话剧《雷雨》公演的重要原因之一。(二)从话剧的思想主题看作为曹禺从小失去母爱,面对冷酷、寡言的哥哥,性情暴躁的父亲以及放学归家后父母吸食鸦片后残留的迷烟,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家庭环境,甚至是唯一给过他疼爱和照顾的同父异母4姐姐的悲剧人生,这一切使得曹禺的性格胆怯、敏感、忧郁,这些家庭原因为他作《雷雨》奠定了内在的条件。《雷雨》正是他对自己所处得这种家庭环境的一种痛斥,也是对当时大的社会环境的揭露和批判。《雷雨》中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命运的关注,对于人性深切的洞察力,对于传统文化的超越与反叛以及由此带来的观念都显露着他独特的生命体验。[3]而这一切也使《雷雨》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第一部多幕剧,也是第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悲剧,开创了中国话剧艺术的一个新时代,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成为中国话剧的里程碑。二、从话剧的结构层面微观剖析《雷雨》的结构艺术(一)从戏剧的情节结构观《雷雨》的结构艺术《雷雨》全剧所表现的故事的时间跨度长达30年。曹禺如易卜生一般,略去舞台上的冲突准备与增长紧张阶段,从30年来的矛盾着眼,就一天之内的冲突落笔,从戏剧激变的中心单刀直入,大幕拉开已是危机降临前夕,周家30年来惊心动魄的故事都在这最后一天暴露。悲剧的发生仅仅是过去一系列罪恶的结果,而《雷雨》以表现“现在的戏剧”为主,将“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紧密结合起来,用前者不断推动后者急剧发展,从而把戏剧的几组重要冲突交织重合在一起,“现在的戏剧”被激发得炽热火爆,难解难分、急剧奔向最后高潮。[4]1.序幕序幕通常具有交代背景、烘托氛围、追述往事、介绍人物、5点示主题等作用。[5]《雷雨》序幕的亮点是时间的跨度。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总悬念,促使读者在话剧的正文尚未开始之前心里就打下了两个问号,其一,这个屋子死掉的三个人是谁?其二,为什么他们会死?序幕部分悬念的设置是组织结构不可忽视的一个亮点。它的设置使观众产生期待心理。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格局一章中所主张的“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2.开端开端是事件和矛盾冲突的开始,提出矛盾为剧情发展打好基础。《雷雨》开门见山式的开端,就像传统戏剧《审头》的结构特点一样,是人物上场就进戏,双方碰面就交锋,开门见山,接火迅速,即介绍了剧情又推动了矛盾的发展。通过鲁贵和鲁四凤的对话从侧面给读者交代了周萍与鲁四凤、蘩漪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同时通过周朴园逼蘩漪喝药使得周公馆的气氛出现局部紧张的状况。《雷雨》中第一个冲突的上映为矛盾的全面展开作了铺垫,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营造了一种沉闷紧张的氛围。3.发展发展是事件和矛盾冲突展开的关键环节,对揭示矛盾冲突的性质和刻画人物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高潮的形成和矛盾的解决打好了基础。《雷雨》在发展阶段系统的阐述了鲁四凤和周萍、蘩漪和周萍的关系,同时《雷雨》中第二个冲突点即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冲突也爆发开来,更关键的一点是两个冲突的衔接点鲁侍萍的出现,使这个看起来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封建家庭,6各种丑态尽收眼底,三十年的恩恩怨怨重新介入到现实生活中,通过这种时空的交错,把过去和现在相互穿插、交织起来。使得矛盾由点及面,贯穿全文。这种结构方式是外国戏剧追求主观真实的现代派戏剧家常采用的。同时中国的王骥德也曾明确地将戏剧的结构比作“工师之作室”以建筑结构喻戏剧结构,其中必有共通之理。中国戏剧在情节结构的布局上同样利用了建筑结构中点线关系的组合。发展环节的最终四凤和鲁贵、鲁大海被辞退使得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冲突淡出荧屏,迫使故事的发生地点从周公馆转到了鲁贵家,然而场所的转移对矛盾的全面爆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高潮高潮是矛盾进一步激化,最后达到白热化的转机性的冲突,这是情节结构中最重要的一节。伴随着鲁贵、鲁四凤、鲁大海被辞退,似乎距离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但就在鲁侍萍逼迫女儿下跪起誓之后决定带女儿明天就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时,周家大少爷周萍却在周公馆谋划着与四凤会面,鲁侍萍所有的规划都在周萍和四凤偷情被发现的瞬间功亏一篑,所有的线条式矛盾都相互交错交织,密织成网,使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状态。随即,四凤的逃跑以及周萍和蘩漪回到周公馆,再一次将矛盾转至周公馆。5.结局结局是剧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使得剧中的矛盾最终得到解决。《雷雨》的结局环节则是话剧正文最后一幕,在这一幕,故事的7发生又重新回到了这个有着雷雨天气般闷气沉沉的周公馆,当所有的人再次回到周公馆的那一刻,曾经装在每个人心中的秘密都将公告与天下,不管是三十年前的还是两年前的,甚至是刚刚发生的都将真相浮出水面。。这些潜藏在心底的秘密使得他们的心情如雷雨前的天气般忧郁,出乎意料的是这些秘密在这个恶魔般的女人蘩漪的鼓动下如同一堆堆放的干柴火般燃烧起来,从而使得两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所谓的最有礼教的封建大家庭在那一刻也土崩瓦解。子女的“三死一走”、父母的“一疯一痴”、“一守一死”所有的伪装都暴露了,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集结了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在“雷击”的瞬间都已一笔勾销。而序幕中的那两个问号也将不言而喻,就是这不到24小时的故事经过诠释了所有的疑惑,剧情又从正文的十年前转到了现在,进入了尾声阶段。6.尾声到此故事又从正文中的十年前回到了现在,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就是周朴园,楼上的那位则是疯子蘩漪,楼下的则是痴人鲁侍萍,故事的所有缘由都以明确。然而尾声的设置或多或少地减少了一点结局的悲剧性,给了观众或读者一个调节情绪,缓冲的余地。这也是《雷雨》情节结构的又一个亮点。(二)从传统戏剧的情节范式品《雷雨》的结构艺术情节范式,简单地说就是文学创作中的固定的情节套路。纵观戏剧的情节可以发现,不同的戏剧却有着相似的情节结构。十九世纪戏剧家乔治·普罗帝提出了36种戏剧情节范式。主要有:8求告,援救不幸的人,复仇,骨肉报复,灾祸,无意中恋爱的罪恶,为了情欲的冲动而不顾一切,骨肉重逢……与此相对的还有美国剧作家赫尔曼,将36种剧情模式概括为9种剧情模式:(1)爱情(2)飞黄腾达(3)灰姑娘式(4)三角恋爱(5)归来(6)复仇(7)转变(8)牺牲(9)家庭。正如郝建先生说的“模型之为模型就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衍生力,给一个模型添枝加叶就可以得到千变万化的故事。而《雷雨》的情节也是在这些模式的主干下添枝加叶而成。1.“死而复生”的情节范式“死而复生”模式实则是36种模式种的“骨肉重逢”模式。主要表现为寻觅者和寻得的人之间的故事,比较典型的有《金色池塘》。而在中国传统戏剧中时常有这样的情节:剧中的主要人物因为某种原因而生死未卜,或者说人们都认为他们凶多吉少,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再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这就是“死而复生”模式的局部体现。这种模式主要是中国的传统戏剧的情节范式。比如:比较著名的有京剧《四郎探母》,杨延辉的家人在苦苦等待中本已死心,以为四郎已命赴黄泉,实则是他还活着,并最终在一次战争中与家人相见。还有传统戏剧《铡美案》也有类似情节。《雷雨》中鲁侍萍本是一个三十年前就投河自尽的女人,作为前夫的周朴园坚信她已长辞人世,却万万没有想到三十年后她再次出现在周公馆。这个细节构建无疑是曹禺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吸收的精华,也正是这个情节结构的设计,使得整个矛盾有了9可以展开的土壤,最终使得侍萍这个形象成为各个矛盾的衔接点,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