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5大自然的语言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A.竺.可桢(zhú)翩.然(piān)重峦叠嶂.(zhàng)B.萌.发(méng)农谚.(yàn)销声匿.迹(nuò)C.簌.簌(sù)物候.(hòu)风雪载.途(zǎi)D.经.度(jīng)差.别(chā)草长.莺飞(cháng)【解析】B项,“销声匿迹”的“匿”读作nì;C项,“风雪载途”的“载”读作zài;D项,“草长莺飞”的“长”读作zhǎng。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A.大家用同一个题目作文,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相差悬姝。B.贝壳小心翼翼地把石子含到嘴里,慢慢孕育,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C.熔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D.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堆移,真理会愈加显露。【解析】A项,“悬姝”应为“悬殊”。C项,“熔化”应为“融化”,“熔化”指的是固体通过加热而变成液体的过程,一般指金属、石蜡等;“融化(溶化)”指的是冰、雪变成水的过程,通常用“融化”。D项,“堆移”应为“推移”。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A.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解析】“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一般作谓语,此处用来形容“变化”不妥。4.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更替、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下列表示四季开始的节气的一项是(B)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解析】《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5.文学常识积累。《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__物候知识__的说明文,作者是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__竺可桢__。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6.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答案】第一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二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解析】分析文段内容及文段的结构风格可知,节选的两段文字均在开头就点明所要说明的内容然后进行具体说明,因此各段的首句即为中心句。7.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答案】含义: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的气层。形成原因: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时间及气候条件:一般出现在山地秋冬两季,尤其是在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解析】由选文第一段中的“这叫逆温层”可以推测,前边应该讲了何为逆温层,后文说明了逆温层的成因、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由此即可得出答案。8.第一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答案】举例子。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解析】由“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以及“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可知,这是通过举例子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作答这类题目时注意结合上下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9.第二段中加点词语“后者”具体指代什么?【答案】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解析】“后者”和“前者”对应,不管是分析后者所指代的还是前者所指代的,均应从出现该词的语句中去寻找答案。针对该题分析文段内容应该是“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后者”即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作答时注意分清“前者”“后者”,切勿颠倒。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春色正中分刘汉杰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事历法,早见于汉代刘安的《淮南子》。所谓节气,即时节和气候。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岁有二十四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恰逢春季之半,故名“春分”;又因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②按古人“候应”之说,每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与之对应。春分有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生活于北方的古人认为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生,春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增大,天空开始打雷;三候始电,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可以欣赏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了。③春分是农事播种的季节,与乍暖还寒的惊蛰节气不同,春分时节的气温回升较快,因此民间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天气变暖,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农谚讲“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讲,仲春二月,可以把树枝埋在土里,令其生长;可以种地黄,采桃花、茜草、土瓜根等。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播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④春分是祭祀的日子。春分时节有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春社祭神等祭祀活动。帝王祭日是春祭的重要活动,从先秦开始,祭日已经成为帝王的独享祭祀。明清之前,帝王一年之内要有多次祭日活动;明清之时,则固定在春分这一天,地点设在京城的日坛,祭日的仪式颇为隆重。百姓祭祖也在春分举行。此俗流行于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尤以南方的客家人聚居区为盛。祭祖一般从春分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之前。春分前后,还有一项祭祀活动——春社祭神。社,为土地神;春社,即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也称“春社日”。《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南北朝时期楚地春社的情形:这一天,四邻宗亲在神庙树下搭棚屋,宰牲祭神,祈求社神赐福,祈盼五谷丰登。⑤春分有特有的饮食习俗,春分吃“春菜”。春菜可以泛指春天里的各种应时蔬菜,但在广东开平一带,春菜特指当地的一种野苋菜。每逢春分之日,村民们就到田野里采摘春菜,把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俗言“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分这天还有吃汤圆,喝汤面的习俗。汤圆不仅人们食用,还要分享给鸟吃:把煮好的汤圆用竹叉插着,置于田边地头,名曰“粘雀子嘴”。据说,这样能粘住麻雀等鸟的嘴,以防它们来啄食稻谷,以保年景丰收。春分酿春酒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浙江于潜,民众春分造酒存于瓮,过三伏天糟粕自化,色赤味醇,谓之“春分酒”,预示着甜美生活长长久久。⑥春分还有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人们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这种玩法简单的民间游戏叫“春分竖蛋”,深受百姓喜爱。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分日妇女多出游,称“踏青”;儿童则竞放纸鸢为戏,谚云“杨柳青,放风筝”。⑦“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裴回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诗人徐铉的《春分日》,道出了春分时节春色的美妙,万物的变化。(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10.根据选文内容填空。选文②~⑥段依次从候应现象、__农事播种__、祭祀活动、__饮食习俗__和__游戏活动____五个方面介绍了春分的相关知识。【解析】细读②~⑥段,可知第②段介绍的是候应现象,第③段介绍的是农事活动,第④段介绍的是祭祀,第⑤段介绍了饮食习俗,第⑥段介绍的是游戏活动。据此理解作答即可。11.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答案】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把“春祭”习俗(活动)分为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春社祭神三类,并逐类介绍了它们的特点,使文章条理清楚。【解析】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这一段将春祭分成了三类,属于分类别,作用在于“条理清晰地说明了……”。12.下面这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答案】不能删除。“据说”是“根据他人的说法”的意思,具有限制作用,说明不是自己亲身经历。如果删去,与实际不符合。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回答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题目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观点+论证+结论。其中论证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先正面解析某个词语的本义及在句中的含义,再从反面说明如果去掉就成了什么情况。13.劳动人民在总结“候应”时关注了哪几类物象?人们总结“候应”有什么作用?请根据选文的内容和下面的材料作答。材料一清明有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说,初候梧桐开花,5天后田鼠变成鹌鹑之类的小鸟,再过5天,天空出现彩虹。(选自《百科知识》)材料二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选自《大自然的语言》)【答案】劳动人民在总结“候应”时,关注了动物、植物、非生物(如霜降雪飘、水流冰化、风云变化等)三类物象;人们总结“候应”,有利于指导农事,还可以帮助人们安排生活。【解析】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需要明确文章内容,细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据此概括解答。文章第②段指出关注动物和自然现象,材料一指出关注植物;根据材料二可知人们可以用候应来指导农业活动。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