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一词的由来马克思主义一词的首次出现是19世纪60—70年代,当时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等人从贬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为了肯定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伟大贡献,才开始从褒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提法。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就是从狭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从广义来说,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构成的科学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使用。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当时,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他们改变了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的创立,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划时代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并没有结束真理的发展,而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而且还包括它的继承者对它的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的发展一、《共产党宣言》二、《法兰西阶级斗争》三、《法兰西内战》四、《哥达纲领批判》五、《爱尔福特纲领批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即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许多做法似乎是与毛泽东的做法是相反的,为什么把它们都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呢,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继承和发展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个特点“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践性:根本特征“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时代性:与时俱进“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人民性:历史主体论“不断发展”的创新性:开拓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一、理论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逻辑二、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优势三、理论体系构成要素解析:精髓.主题.核心.目标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近代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一)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鸦片战争前:独立——主权独立完整——领土完整纯粹—生产关系纯粹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1)帝国主义——决定性力量(2)封建势力——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3)封建剥削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4)民族资本主义——不是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5)中国状况——长期不统一,发展极不平衡(6)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侵略政治上: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袁世凯与列强公使的合影上海租界会审公廨经济上: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并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同英、美、日、俄、德、法、奥、意、比、西、荷共11国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思想文化上:帝国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推翻帝国主义统治,求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根本任务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186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分水岭: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对革命规律的把握程度中国革命的轨迹1927193419221935194519461949中共二大,制订民主革命纲领。单纯工人运动到统一战线联合资产阶级,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独立领导民主革命,“枪杆子里面夺政权”“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保卫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抗战时期,总结经验,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如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国向何处去?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国共谈判三年解放战争,两种思想大决战,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历史进程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性质:过渡性质的社会基本特征: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2年9月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从现在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过渡问题,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1953年5月,毛泽东在对李维汉一个报告的批语中,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总路线工业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有机统一工业化与改造紧密结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结构图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经济商品化使生产者趋于分化,成为无产者。要实现农村转型,就要组织农民进入集体农庄或生产合作社要通过合作占有和生产来改变私人占有和生产的小农经济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顾现实,强制推行农业合作化马恩列宁的分化说斯大林中国的合作化,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的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曾明确指出农业也有一个工场手工业发展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步骤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出从初级直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流血革命”手工业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突破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设想,创造出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等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过渡形式农业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很多做法是学习苏联经验。但实践表明,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主要内容(1)首先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开辟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前三条)(3)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第四、五条)(4)提出在政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后五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敌我之间:专政(运用国家机器,依法治罪)人民内部:民主(讨论、批评、说服教育)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1、政治思想领域:团结——批评——团结2、物质利益、分配:统筹兼顾、适当安排3、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民主集中制4、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5、共产党和民主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6、民族之间:民族平等、团结互助《论十大关系》: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明确提出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重工业和轻工业、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步骤二、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一、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遭到严重挫折,造成严重后果,留下深刻教训。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公有制主体原则、共同富裕原则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概念传统社会主义观点的模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小农经济国家必须通过发展商品生产等中间环节走向社会主义;学会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这些国家或地区在20世纪1960年代到1980年代经济飞速成长,但在这之前他们只是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地资本和技术,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走上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道路,成为东亚经济火车头。结论: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推进现代化。从本质理论的三个层次认识社会主义(1)生产

1 / 10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