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与两代认知科学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二认知语言学对之前主流学派的承继三两代认知科学四认知语言学是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之上的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和欧洲的新的语言学科,目前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它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的相结合的边缘学科,1987年美国莱考夫《范畴》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形成。1989年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正式诞生。•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认知活动,以认知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形式和意义及其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的产生获得使用理解过程的一些共同规律及其与思维记忆有关的语言知识结构模式。认知语言学主要一方面从人的认知(即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的角度观察和研究语言,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分析语言反映的认知取向,从各个层面探讨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和性质,说明语言是认知发展的产物。语言认知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概念形成中的认知,即人是怎么样运用语言符号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另一方面是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及人是怎么样运用语言结构实现其交际功能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范畴化和原型理论、隐喻理论、意象图式、认知语法、象似性和语法化以及认知语用推理等等。二认知语言学对之前主流学派的承继•语言研究,不论是历时还是共时研究,不外乎规范描写解释三种,这三种语言学的发展是与语言研究的历史是相一致的,于此相对应的主流语言学流派是:早期规范性的传统语法,描写性的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法,部分解释性质的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里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完全意义上的解释性质的认知语言学。•1早期传统语法主要致力于语言文字或书面材料,特别是通过文献资料来考证文字音韵训诂校勘方面的规律,王力认为五四前的中国语言研究大致是这样子。•2结构主义语言学是典型的描写语言学,早期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他主要是从语言内部研究语言系统内的结构特点及关系,强调语言的内指行和系统性。其哲学基础是分析哲学同时兼有唯理性,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当时的语言学家们只注重口问手记的实地调查材料和录音材料,他们尊重语言事实,力图设计出合适的程序去发现语言事实。但是他们走到了极端,不重视在总体上更新语言理论,不采用归纳法以外的方法。由于老把目光盯在芜杂的语言表面事实上,而且始终恪守固定不变的操作程序,他们的工作缺乏创造性,有时甚至连一些常见的现象也解释不了,因此,这种语言学迟早要走向衰落。当转换生成语法兴起的时候,它就要退居次要地位了。•3转换生成语法(TG学派)这一流派的主要人物有乔姆斯基、哈里斯、霍凯特及赵元任。描写结构语言学走到了极端,就产生了解释(interpretive)结构语言学。这就是以乔姆斯基的理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说(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略称TG)。可以说乔姆斯基革了美国结构主义的命,但他们从事的还是语言结构的形式研究,在这点上,他们和描写结构主义者是一样的,转换生成语法注重深层结构和语言能力,本意是解释语言的生成机制,但是后来完全抛弃语义研究,走到了形式主义的极端。但是它的最大贡献是使人们又重新重视大脑机制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4功能语言学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是紧密联系的。结构语言学也不同程度地研究功能,不过重点在研究结构(形式);功能语言学也不能不谈结构(形式),不过功能始终是首先关注的对象而已。结构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应该而且可以互相补充。但是在结构语言学的乔姆斯基派看来,似乎只有他们的那套语言理论才是语言学(这种语言学常称为形式[主义]语言学);这是偏颇的观点。结构语言学偏重形式的做法经常遭遇各种困难,功能语言学往往正好能避免这些困难。•5认知语言学(略,见下文)三两代认知科学•(一)概说•20世纪前60年语言学研究主要是描写性的结构主义倾向,着重分析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特点关系等,从50年代中期开始从描写转向解释。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以往的语言理论之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更有突破,对传统的诸多观点提出了挑战,该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这术语首先出现于1971年,用来指真正对大脑中的语言进行的研究。但是作为正式的认知语言学则诞生于70年代末,于80-90年代取得较大发展,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上的,因此,为了深入理解和研究认知语言学,对认知科学的发展就很有必要,Lakoff和Johnson两教授在《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中将认知科学分为第一代认知科学(基于英美分析哲学和先验哲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基于体验哲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阐述了两代认知科学各自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二)两代认知科学的区别•1二者产生的背景•第一代认知科学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标志是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乔姆斯基理论的登场,计算机被运用于心智研究,以客观主义理论为基础,既接受了英美分析哲学的观点,也继承了笛卡尔的主要观点。•第二代认知科学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对基于客观主义理论的第一代认知语言学的坚决批判,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挑战。2二者的哲学基础•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是客观主义分析哲学以及笛卡尔的观点。第一代认知科学接受了英美分析哲学的大部分观点,其哲学基础为客观主义。据此,第一代认知科学对推理的态度与形式逻辑(符号系统运作)相同,认为人类的推理能力独立于感知能力和身体运动,将感知(per-eeption)与概念(eoneeption)分开,主张推理是一种自治的能力(同时还认为语言、句法也是自治的,它们都与身体经验无关,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也就顺理成章了),具有非隐喻性。并认为正是这种自治的推理能力才使我们成为人,区别于其它动物。在智能的来源上,持“天赋论”。认为人的心智是通过遗传先天就有的一种能力。人的认识结构是天赋的,人能生成和理解无限多句子的语言能力是心智的组成部分,是人固有的机制,表现为普遍语法。•第二代认知科学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非客观主义,这点和第一代截然相反)。第二代认知科学坚决反对客观主义天赋论二元论等观点,接受了JohnDewey和MauricMerleauPonty的身体与心智不可分的观点。坚决认为心智知识是后天学得的。二代认知科学的核心观点是“体验”,体验哲学及反对客观主义,也反对主观主义,倡导主客间的互动性。L﹠J在《体验哲学》中将其概括为三条基本思想:•(1)心智的体验性他认为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世界客观的镜像的反应,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对客观外界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儿形成的。比如说个民族在对客观世界的事体进行类属划分时,既考虑事体本身的特性,也要兼顾到人的主观因素。不同的民族队同样的客观世界有不同的认识途径和划分范畴的方法,例如颜色场亲属场等。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认知的无意识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是指我们队心智中的所思所想没有直接的直觉,乔姆斯基认为认知是无意识的,Lamb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所有重要的思维是无意识的,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神经加工过程是不可能被一时到的,大部分推理也不能被意识到,语言的习得也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而英美传统的分析哲学认为所有的思维都是有意识的。•(3)思维的隐喻性隐喻是自动的无意识的思维模式。隐喻推理使得大部分抽象思维成为可能。正是因为隐喻是的我们能够正确理解抽象概念域,将我们的知识扩展到了新的领域。3二者的心理学基础•第一代认知科学家提出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认知和心智,并进一步用计算机来研究人来的心智和语言。他们认为一切智能系统都是符号系统。NewellSimon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基于符号运作的。Searle也认为认知科学的任务是从信息系统层次来描写大脑的特性和功能,而不是描写神经元的生理神经学层次。•第二代认知科学坚决否定信息加工模式,接受了皮亚杰的建构论互动论和RumelhartMcClelland的联通论。皮亚杰认为:认知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作用,认知结构是后天构建的。主体在智力成长过程中主要有两调原则在起作用:适应和组织。主体的自我调节机制来适应和组织感知经验。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化,人类既可使现实适应于自己的认知系统(同化),又可使自己的认知系统适应于环境的结构,在认知和现实主体和客体的不断互动中,人类的心智思维只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联通论则反对把符号作为认知的基本单位,主张其基本单位是神经元。认知过程有神经网络构成,人的大脑天生有寻求和建立事物之间联系的倾向,人的知识记忆智慧不是储存在单个神经元中的,而是储存在有神经元连接成的特殊集合体中,他们之间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人们的认知过程就是不断地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或激活的权重。4关于范畴理论•第一代认知科学范畴理论是经典范畴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之前2000多年是经典范畴理论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一组拥有共同特征元素的集合体,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它还认为特征是二分的。比如“素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自然数)集合中,2、3、5、7属于此集合,4、6、8、10则不属于。•第二代认知科学则是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的。原型范畴理论是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批判经典范畴理论,经过BerlinKayLavobRosch等众多学者补充完善后而形成的。原型范畴具有以下特点:•(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而有所变化。(2)特征也有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的属性之分,其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临近范畴属性交叉。(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形。(4)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比如“鲸鱼”就不是哺乳动物典型代表,就只是一个哺乳动物中的边界成员。(5)范畴边界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范畴具有开放性。比如人们无法确切的画出光谱中的红色和橙色交界线,也没法标出橙色和黄色的确切交界线。5二者的语言观•第一代认知科学认为语言和句法是天赋的,自治的。是独立于感知、经验、运动、记忆、注意、社会、背景文化知识、交际知识系统的。由于第一代科学坚持二元论、符号论、非隐喻论等观点,认为语言和句法是自治的,意义和身体经验无关,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任意的了。•第二代认知科学则坚持体验论、互动论,重视语义功能,认为语言不是天赋的自治的,不能离开人的感知体验和互动;句法也不是自治的,不能离开语义。同时也不接受一代认知科学的“普遍语法第一的观点,认为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由于认知的差异会有较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语义,从而也有不同的语法结构。第二代认知科学认为人类的心智也受到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语言的来源上,认为语言来自经验和认知,语言表达是对现实事态的临摹。反对语言的任意性,坚持语言的相似性。•第一代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之间的区分,与年代无关,本质上是接受还是不接受英美分析哲学之间的区别,是“客观主义”与“非客观主义”之间的区别,是“非体验性”和“体验性”之间的区分。四认知语言学是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之上的•尽管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都研究心智,都认为语言和认知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但两者对于心智的来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所得出的结论存在上述一系列的根本分歧。认知语言学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一部分,是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是对结构主义、生成语法的一次反动。第二代认知科学从最广阔的范围内审视语言,包括学习外语时所涉及到的全部方面,如:语义、语用、言语行为结构、加工限制等。它还包括语法化—语言变化的机制,主要是词项如何变成了句法成分。因此第二代认知科学所研究的内容比乔姆斯基语言学所研究的范围要宽广得多。•既然认知语言学属于第二代认知科学,又以新近的体验哲学为基础,而第二代认知科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