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审计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审计的种类、方法和程序本章共四节:第一节审计的种类第二节审计的方法第三节抽样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第四节审计程序第一节审计的种类审计的种类也就是审计方式,是按不同的标准对审计所作的分类。包括基本分类和其他分类。一、基本分类——以审计的本质属性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具体包括:(一)按审计主体分类:1、政府审计2、民间审计3、内部审计(二)按内容和目标的分类:1、政府审计按内容和目标可分为: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2、内部审计按内容和目标可分为:部门审计、单位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其他审计业务3、民间审计内容和目标可分为:会计报表审计、验资和其他审计业务二、审计的其他分类——按审计的非本质属性所进行的分类(一)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1、按审计与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的关系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2、按所审时间是否规定分: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3、按所审的会计报告期分:期中审计和期末审计(二)按审计范围分类1、按审计的业务范围分:全部审计和局部审计2、按审计的项目范围分:综合审计和专项审计(三)按审计执行地点分: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四)按审计是否受法律约束分:法定审计和非法定审计(业务)或强制审计和任意审计(特定单位)(五)其他方式:1、按是否通知被审计单位分:通知审计和不通知审计(预告审计和突击审计)2、按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分: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3、按是否是第一次审计分:初次审计和继续审计4、按审计证据的检查范围或数量分:详细审计和抽样审计5、按审计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分:账表导向审计、系统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第二节审计的方法审计的技术方法分为: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审计分析的方法三大类一、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1、按审查顺序分:顺查法、逆查法(P27)2、按审查程度分:详查法、抽查法(P27、28)3、按审查技术分:审阅法、核对法、复算法、调账法(P24-26)1、审阅法运用审阅法要注意以下内容的审计:(1)审阅经济业务的开展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财经纪律的规定。(2)审阅经济业务的开展是否符合有关手续。(3)审阅经济资料应具备的各种要素是否完整正确。(4)审阅经济资料的记录有无异常情况。(5)审阅经济资料的记录是否符合有关原理和会计准则。2、核对法核对法审核的具体内容见教材P25。核对法运用的技巧:(1)核对时用来佐证的资料必须是经过审阅、正确的资料;(2)当缺乏佐证依据时,相互核对的数据应至少有两个不同来源,并使之核对相符;(3)已经复核和审阅的资料应做好记号,以免混淆和重复;(4)核对时,可以一人单独进行,也可以二人合作,一个唱读,一个核对,同时做好核对符号。摘要品种数量单价金额商品A154012.8020712商品B235617.5041230合计619423、复算法复算法举例:某采购员受命采购A、B两种商品,简明发票如下:当时A、B商品的采购批发价分别为13元、18元左右,该采购员的采购价是12.8元、17.5元,应该是比较满意的,因而在商品验收合格后,主管领导签字同意报销了这张发票。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主要包括实物盘存法、实物鉴定法、观察法、调节法、查询法(一)实物盘存法1、概念:是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以确定其数量、品种、规格及其金额等实际状况,借以证实有关实物账户的余额是否真实、正确,从中收集实物证据的一种方法。2、性质:对财产物资,只检查会计记录,不能被认为是满意的替代程序。因此,盘存法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项审计程序。但盘存法所得到的是实物证据,它不能保证被审计单位对实物拥有所有权,也不能对该实物的价值提供审计证据。3、组织方式:直接盘存和监督盘存(1)直接盘存常用于对库存现金、有价证券、贵重物品的盘存和财务管理混乱,或仓库发生盗窃案件时的盘存。(2)监督盘存常用于对数量较大的实物如厂房、机器设备、大宗材料、产成品等的盘点。(二)调节法1、概念:是指由于被审计单位报告日数据与审计日数据存在差异时,通过对某些因素进行增减调节,来验证报告日数据账实是否一致的一种方法。2、图示:••报告日增加数审计日(12月31日)减少数(2月25日)3、公式报告日结存数=审计日结存数+报告日至审计日减少数-报告日至审计日增加数4、调节法举例(见教材P29)(三)查询法——是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疑点和问题,通过向有关人员询问和质疑等方式来证实客观事物或书面资料,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方法。它包括面询法和函证法。面询是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内外的有关人员当面询问意见,核实情况;函证是指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来了解情况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四)实物鉴定法(略)(五)观察法(略)三、审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账户分析法、账龄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平衡关系分析法。第三节抽样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一、审计抽样的产生与发展审计抽样先后出现过任意抽样、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三种类型。促使审计抽样产生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1、审计的发展(1)详细审计——不抽样(2)资产负债表审计——随意抽样、判断抽样(3)会计报表审计——统计抽样2、技术手段的发展——统计学3、企业管理的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即经济依据、数学依据和内部控制系统依据)P31理论依据(运用统计抽样)二、审计抽样的意义(一)概念: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注意:1、审计抽样不是详细审计;2、审计抽样也不同于局部审计;3、审计抽样不完全等同于抽查:抽查仅是一种技术;审计抽样是一种系统的方法。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择有特殊重要性的全部项目进行审计时,不适用审计抽样,因为它不具有代表性。主观色彩太浓的项目,不适于审计抽样。因此,审计抽样一般用于顺查、逆查、函证等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在进行询问、观察、分析性复核时,不宜运用审计抽样。(二)意义:审计的基本目标是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形成和支持审计结论。三、审计抽样的种类(一)按抽样决策的依据不同,审计抽样可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1、概念(1)统计抽样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将数理统计的方法与审计工作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方法。优点:可使样本的特征尽可能近似总体的特征,同时还可以解决适度样本量的问题;不足: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比如各种舞弊的专案审计和被审计资料不全的审计。(2)非统计抽样是审计人员仅凭专业经验,判断并选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法。优点:效率比较高;缺点:审计的效果缺乏保证。抽样效果受到审计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能力的影响。(3)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的判定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抽样方法是统计抽样:1)随机选取样本;2)运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包括计量抽样风险。不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的抽样方法为非统计抽样。2、统计抽样的意义(P31):(1)统计抽样能够科学地确定抽样规模,防止随意性;(2)统计抽样将抽样误差控制在预定范围内;(3)统计抽样相对于详细审计而言能够提高审计效率。3、注意事项:非统计抽样和统计抽样的选用,主要涉及的是审计程序实施的范围,并不影响:运用于样本的审计程序的选择、获取单个样本项目证据的适当性、审计人员对发现的样本错误所作的适当反应。(二)按审计抽样所了解的总体特征的不同,审计抽样可分为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1)属性抽样(AttributesSampling):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属性抽样是用于符合性测试方面的统计抽样。通常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发现抽样等方法。(2)变量抽样(VariablesSampling):用来估计总体金额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变量抽样是用于实质性测试方面的统计抽样。通常有平均值估计抽样、差异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等方法。四、审计抽样与专业判断在审计抽样过程中,无论采用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那种认为统计抽样能够减少甚至取代审计工作中的专业判断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在运用统计抽样时,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要由注册会计师凭正确的判断加以解决。五、样本的设计样本设计是指围绕样本的性质、样本量、抽样组织方式、抽样工作质量要求所进行的计划工作。其核心在于确定样本规模(SampleSize)。进行样本设计应考虑以下基本因素:(一)审计目标1、审计目标是确定审计对象总体的依据。审计总体具有相关性特征,即审计总体应与特定的审计目标相关。审计目标不一样,由此所确定的总体范围也不一样。如对应收账款进行审计,以真实性为目标,其总体应确定为应收账款明细记录;以完整性为目标,其总体应确定为应收账款明细记录、期后收款、未收款发票及足以提供应收账款少计证据的其他项目。2、审计目标是界定“误差”的依据一般讲,在符合性测试中,误差是指认为使控制程序失去效能的所有控制失效事件。通常将之界定为会计记录的虚假账户、经济业务记录未经复核、审批手续不全等差错;例如,在审查企业是否只有在验收报告与进货发票相核对后,才核准支付采购货款这一内部控制程序时,可将误差定义为下列情形之一:(1)未附验收单据的任何发票;(2)发票虽附有验收单据,但该单据却属于其他发票;(3)发票与验收单据所记载的数量不符。在实质性测试中,通常将误差界定为误报货币金额的绝对值或相对比率。(二)审计对象总体(Population)与抽样单位(SamplingUnit)1、概念:审计对象总体是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结论,拟采用抽样方法审计的有关会计或其他资料的全部项目;抽样单位则是构成审计对象的单位项目。2、审计对象总体的特征——审计对象总体的确定(1)相关性:审计对象总体必须符合具体的审计目标;(2)完整性:审计对象总体必须包括被审计的会计或其他资料的所有项目。3、抽样单位的确定——抽样单位应由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及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加以确定。可以将货币单位、账户余额以及一张发票作为抽样单位。审计人员依据不同的要求和方法,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若干抽样单位,便构成不同的样本。(三)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P32)审计人员在运用抽样技术进行审计时,有两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1、抽样风险(SamplingRisk)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抽样风险分为下列两种类型:(1)与符合性测试相关的风险符合性测试是为确定是否信赖内部控制①信赖不足风险(theRiskofUnderReliance):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没有充分信赖实际应予信赖的内部控制的可能性。它会导致审计人员执行额外的审计程序,降低审计效率。②信赖过度风险(theRiskofOverReliance):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信赖超过了其实际上可予信赖的可能性。它将影响审计效果,很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形成不正确的审计结论。(2)与实质性测试相关的风险实质性测试是为确定是否接受管理当局认定①误拒风险(theRiskofIncorrectRejection.也称“α风险”):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并不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它一般会导致审计人员执行额外的审计程序,降低审计效率。②误受风险(theRiskofIncorrectAcceptance.也称“β风险”):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不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它一般影响审计效果,很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形成不正确的审计结论。信赖不足风险与误拒风险——影响审计效率(EfficientAudit);信赖过度风险与误受风险——影响审计效果(EffectiveAudit)。2、非抽样风险(1)概念:是指由于某些与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2)成因:①采用了不符合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②错误地解释样本的结果;③人为错误,如未能找出样本文件中的错误等。非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效率、效果都有一定影响。无论是符合性测试还是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都可以通过扩大样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