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识篇第一章指纹技术的发展史指纹技术起源于中国,据考古实物和史料记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指纹学却兴起于欧洲。指纹固有的唯一性、稳定性等特性,使之已在法律诉讼、人口管理和安全防范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并被司法界公认为物证之首。在百年指纹管理史上,经历了指纹手工管理、半自动管理和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三个由低至高的发展阶段,每一次变革,都促使指纹破案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第一节世界最早指纹应用记载我国最早的有记载的使用指纹法辨别人的为唐代学者贾公彦。1927年德国罗伯特·海因德尔就在其《指纹鉴定》一书中说中国唐代的贾公彦是世界上提出用指纹识别人的第一个学者。古代最早指纹作为陶器的一种装饰纹,后发现指纹各不相同,遂引入契约的签订当中,产生“以质剂而止讼”的方法,我国古代军队有《箕斗册》,即登记士兵指纹以便检查,表明当时己能对指纹按形态、结构进行正确分类,并将这种分类特征和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我国用指纹破案的记录可追溯二千多年前的秦代,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竹简《封诊式.穴盗》记载“内中及穴中外壤有膝、手迹、膝,手各处”,即对现场勘查中的手印的描述。随着对指纹认识的不断成熟,指纹广泛应用于古代封建社会的契约、户籍、诉讼等中,指纹术也被南宋“法医学之父”宋慈收录到其所著的《洗冤集录》中。随着汉朝“丝绸之路”的开通,我国古代各朝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也逐渐扩大,伴随着商业和法律制度的交流,指纹术相继传入到日本、印度以及阿拉伯等国家,并被多个国家在商业契约中广泛应用,为后来西方国家的指纹学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节指纹学的形成自17世纪开始,西方一些医生和人类学者就对指纹进行了长期的潜心探索。1684年英国生理学家内赫米亚.格鲁在英国《哲学公报》上精确地描述了指纹的汗孔、皮肤脊线及排列方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描写了微观指纹的人。1787年,捷克教授杰克布雷斯亚.普鲁赛亚将指纹分为九类,为以后的指纹分类打下了坚实基础。1858年,英国人威廉.詹姆斯.赫舍尔在印度孟加拉采用中国商人在契约上按大拇指印的方法,与土著人签订协议采用按手印方法,之后他又要求犯人们在入狱之前留下手印作为印记确认身份,1877年他写出了《手之纹线》,详细记述了他确认指纹是不会重复的实验效果。英国亨利.富尔兹医生在日本期间,发现大量日本人以指纹作为凭证,于1880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第一篇有关指纹的研究,把指纹术从经验的基础上转移到以实验技术解剖学、胚胎学等为基础的科学轨道上,但当时法国警官阿方斯.伯帝朗创立的人体测量法较为盛行,因此富尔兹的指纹识别未能推广,但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富尔兹是西方近代指纹学的创导者之一。指纹学形成后,世界各地警方逐渐开始将指纹技术应用到案件侦破工作。第三节指纹手工管理系统指纹手工管理系统是利用统一的标准,人工对指纹形态进行分类标示,并描述出细节点等重要特征,将十指指纹或现场指纹进行相互比较,进而实现证实为同一指纹的目的。手工管理系统是指纹技术发展史上的关键环节,意味着指纹鉴定技术正式成为支撑破案的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20世纪初期至70年代,为以后的半自动管理系统和自动识别系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888年,阿根廷警官胡安•武塞蒂赫发表了《比较指纹学》,论述了指纹鉴定法的实用价值,1892年利用指纹比对成功地破获了世界第一起案件:一个名为弗朗西斯卡•罗哈斯的女人残忍地将两个儿子割喉杀害,同时造成自己受伤的假象,并诬陷给自己的邻居,最终通过现场找到的她的指印,揭示了真相。1892年,英国学者法朗西斯.高尔顿在《指纹学》中提出了“指纹稳定性和特定性、纹理分类和记录方法和指纹鉴定技术”三个影响重大的科学论点,即指纹终生不变、指纹可分类和指纹可识别。英国警官爱德华.理查德.亨利在深入学习高尔顿的指纹学成果后,历经七年的试验,于1900年发表了《指印的分类与功用》一文,使得指纹分类存储方法得到圆满解决,因其在高尔顿分类基础上制定,因此世人称为“高尔顿.亨利指纹鉴定系统”,该系统将指纹分为乎拱型、凸拱型、挠骨环状型、尸骨环状型、螺纹型五种类型。1901年,英国正式废除伯蒂朗人体测量法,全面采用指纹鉴定法,并在警察机构成立专门的指纹部门,应用1年时间内就查处前科罪犯1772人。从此以后,指纹手工管理系统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1939年开始,美国联邦调查局(简称FBI)改制之后的第一任局长约翰·埃德加·胡佛扩充、合并鉴识部的指纹档案,建成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手工管理指纹库。第四节指纹半自动管理系统指纹半自动管理系统是借鉴先进技术,将指纹输入到计算机中,人工使用分析仪对指纹进行分类编码后存储,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快速计算的优势,实现高效的指纹比对和鉴定,较手工管理相比,具有效率高、存储量大的优势。广泛应用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期。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科学领域中的逐渐应用,德国、日本、南斯拉夫等国家开始利用计算机介入指纹管理和比对,利用摄像机将指纹图像输入到计算机系统,采用人工编码方式进行分类,人工确定指纹中心、细节点的位置和方向,实现了的指纹半自动管理模式。半自动管理系统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而稳定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了指纹查档速度和精度,是指纹档案管理更加科学、实用,但随着指纹数量的日趋增多,工作效率降低,出现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大幅增加的瓶颈。第五节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是以指纹自动处理为核心的指纹处理、管理、识别的计算机系统,依托先进的计算机和软件技术,实现指纹的自动分类、定位、特征提取和比对等,以其存储量大、比对速度快、效率高等优越性,促进现代指纹技术质的飞跃,从70年代广泛应用至今。1963年美国联邦调查局提出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设想,在参考人工指纹管理基础上,综合计算机和模式识别技术,对指纹进行图像采集、特征匹配和自动筛选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并于70年代率先研制成功,美、英、法等国家则直接由手工向自动识别方向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商业化系统,比较著名的如FBI系统、Morpho系统等。80年代,德、日等国家认识到半自动指纹管理系统的人工编码存在效率低的问题,无法应付日趋庞大的指纹数据,因此也开始发展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自80年代末期,西方各国逐渐淘汰了自动化水平较低的半自动管理系统,开始使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从此开创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辉煌发展。第六节我国指纹技术发展历程在我国,由于封建社会的体制等原因,科学技术未能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指纹术也未得到科学性的发展。清朝末年,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西方各国纷纷到中国强占租界,并在租界内推行各自的指纹管理方法,如英国在香港和上海租界推行亨利式指纹管理制度、德国在青岛推行汉堡式指纹管理制度、法国在上海租界推行爱蒙培尔指纹制度等,或多或少推动了指纹术在我国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初期,各地警察局纷纷采用国外的指纹管理制度,在应用中遇到许多障碍。1930年,刘紫菀设计出中华式指纹分类法,但因无法摆脱列强控制,终归无法付诸实施。1942年,国民党警察总署做出了统一全国指纹制度的决议,1948年决定十指指纹分析法采用亨利制度,单指纹采用伯特利制度,但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此决议未能实行。同年,我党在东北解放区接收日本人建立的指纹档案后,在哈尔滨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完整规范的指纹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花费数年时间不断摸索完善了指纹管理、人才培养的制度,最终于1956年确定我国建立统一十指指纹分析和管理方法,从而实现了规范的、统一的、科学的中华民族的十指指纹分析法和系统管理机构,单指纹管理方法也在各地市纷纷应用。80年代初期,我国受资金、技术等因素所限,未能直接购买西方国家先进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开始了指纹半自动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全国先后推出十余种指纹半自动管理系统,覆盖了全国近半数地市,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同积累了许多指纹管理经验和指纹搜集、管理机制。清华、北大以及公安科研部门也对自动识别系统进行研究和探索。随着指纹数量的俱增,半自动系统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指纹编码速度、比对的准确性和效率远不能满足工作之需。90年代初期,各地市纷纷停止了指纹半自动系统的应用。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模式识别理论和刑事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成功研发了多套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比较出名的有北京大学的Delta-S系统、清华大学的CAF-Is系统等,国外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价格也大幅下降,1997年全国各地市开始大范围应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主要包括美国COGENT、日本NEC、法国Morpho、中国北大、中国金指和中国清华系统等。目前,全国各地市采集、存储十指指纹约近亿份,现场指纹近千万枚,年破案在20万起以上,效果显著。随着全民指纹捺印时代已经来临,必将给指纹管理和破案工作带来跨越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