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文化学派LydiaCONTENTS文化转向的历史背景巴斯内特:文化转向的风向标勒费弗尔:翻译学科范式的改写韦努蒂的文化翻译观文化转向的历史背景TheCulturalTurn文化转向CULTURALTURN翻译的文化转向更加强调学科的自主性、学科范式的规律性和开放性,更多地思考不同时期价值观、意识形态、体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跨学科的角度-从比较文学、语言学、语言哲学、解释学、交际理论、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研究方法、概念范式、学科路径、观点立场的切入,使翻译研究摆脱了以原文文本为导向的规范式的研究。文化转向CULTURALTURN总体来说,翻译属于“描述性的”或者说“历史描述性的翻译研究”,及把翻译看做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或者在目的语环境中来考虑翻译文本。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超越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的层面,重视翻译与文化的互动以及在语境、历史和社会规约等更大层面上,以及研究文化对翻译的冲击和制约。1MarxistTheoryMarxistliterarytheoryispredicatedontheideathatliteratureisaproductofsocialforcesandideology.●TerryEagleton:Theliterarytextisnotthe“expression”ofideology,norisideologythe“expression”ofsocialclass.Thetext,rather,isacertainproductionofideology…●Ideologyreferstoideasandbeliefsthatguideandorganizethesocialandculturalelementsofthesuperstructure●RefinementssinceMarxwithspecialattentiononideology&themodeofproduction01GoergLukacsSubjectiveconsciousnessofaspecificclasstakentobetheobjectiveconsciousnessofsociety02AntonioGramsci0304RaymondWilliamsFredricJamesonTheroleofintellectualinsupportingthedominantclassanditsideologyIdeology–notonlyasystemofbeliefscharacteristicofaparticularclassorgroup,butalsoasystemofillusorybeliefsincontrastwithtrueorscientificrealityNon-mechanisticmodeofhistoricaldetermination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既是研究社会权力关系体系的一个切入点,同时也是探究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复杂动态关系的有力工具。AntonioGramsci安东尼奥葛兰西文化霸权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市民社会:马克思:“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也就是说,市民社会就是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及社会的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市民社会引用:李震,《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原载于《学海》2004年第3期葛兰西:文化…整个思想文化关系…,整个知识和精神生活。葛兰西认为,在西方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并非主要依赖政治社会及其代理机构进行维持,而主要依赖于其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占有,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控制从而使大众接受这一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基于以上认识,葛将文化的意识形态职能凸显出来,及统治者借助于文化手段影响并塑造大众的世界观,使其服从于现存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文化…即应该产生某种道德、生活方式、个人与社会的行为准则。借此,葛兰西将某一社会集团在文化、思想、道德、意识形态等方面所取得的领导权,称之为文化霸权。有机知识分子organicintellectual:为大众提供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信仰体系,以确保统治者领导权的实现,也就是说,通过文化的教育和传播,指导和组织本阶级群众,为从属接机向领导阶级的转化创造条件,这是实现无产阶级文化霸权的必要前提,同时还是区别开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的一种标志。…阶级性和社会干预性。有机知识分子文化霸权市民社会引用:李震,《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原载于《学海》2004年第3期文化转向的风向标:巴斯内特苏姗·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苏姗·巴斯内特于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University)创建了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并担任教授。在欧洲多国的教育背景,给她奠定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基础。苏姗·巴斯内特著作颇丰,写过20多本书,还为多家报社撰稿。她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Studies,2002年第三版)写成于1980年,一版再版,已成为世界上翻译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教科书。与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Lefevere)合著的《文化构建》(ConstructingCultures,1998年)与HarishTrivedi共同编写的《后殖民主义翻译》(Post-ColonialTranslation,1999)诗集《生命的互换》(ExchangingLives,2002年)1972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霍姆斯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地提出。在翻译研究领域里,苏珊.巴斯内特是主张从文化历史视角研究翻译的。其专著《翻译研究》于1980年问世,并于1991年和2002年两次修订。其第一章《主要问题》的多个章节中,都涉及了翻译与文化的讨论,指出了文化语境的操纵作用。翻译研究最大的功劳是,将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范式来研究。1990年,巴斯奈特和美籍比利时学者勒菲弗尔编撰并出版了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两人共同为其撰写了导言,这篇导言后来被学界视作翻译研究进人“文化转向”的宣言书。文化翻译观涵盖的四个方面第一,应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局限在语篇上(文化-/-语篇);第二,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解码和重组的过程,其中交流的行为更为重要(交流);第三,翻译不仅仅是描述源语文本,更应关注文化功能对等的问题(文化功能对等);第四,在不同历史时期,翻译的原则和规范会有所差别(历史性)。尤金·奈达---动态对等篇章对等:翻译学科范式的改写:勒费弗尔勒费弗尔的翻译思想安德烈·勒费弗尔(AndreLefevere)是比利时裔的美国学者,翻译理论研究操纵学派的主要建构者和改写理论的创始人。改写理论影响翻译的三要素改写理论他在《翻译、改写与文学名誉的操纵》(Translating,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一书中引入了“改写”这一重要概念在他看来,“翻译就是对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的改写;其他文学形式如文学批评、传记、文学史、戏剧、电影、拟作等等也是对文本形象的改写。而改写就是对文本的操纵,改写就是使文本按操纵者所选择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文化里产生影响和作用。影响翻译的“三要素”作为“文化转向”的领军人物,勒费弗尔将翻译活动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研究,突出强调意识形态(ideology)、诗学(poetics)和赞助人(patronage)等三要素对翻译的影响作用。勒费弗尔所说的意识形态指的是译者的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加之于译者的意识形态;诗学指的是主题、人物、情节、象征以及文学手段、文学样式等文学的基本特征;而赞助人指的是能够控制翻译活动的各种团体、机构、部门及个人。局限性我们也应当承认,勒费弗尔的改写理论只针对文学文本的翻译,难以作为普遍的原则适用于其他内容和形式的翻译活动。无论是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意识形态,还是决定了译者对翻译对象的选择和确定的诗学,抑或决定了译者的翻译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赞助人,可以说都是影响和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外部环境因素,并不涉及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内部主观因素韦努蒂的文化翻译观: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1953年—)学者,大学英语教授,专职翻译家,美籍意大利人,生于费城南部,七十年代早期在天普大学攻读英语文学,198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代表作品《对翻译的重新思考:语篇、主体性与意识形态》(RethinkingTranslation:Discourse,Subjectivity,Ideology)(1992)《译者的隐身》(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1995)《不光彩的翻译》(TheScandalsofTranslation:TowardsanEthicsofDifference)(1998)一、理论背景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文本本身不存在确定的意义,文本的生存依赖于译文。韦努蒂借鉴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指出任何一个文本包括译文都是对已存在素材的重新编排,他对占主流的“通顺翻译策略”提出批判。二、理论发展作者在书中追溯了以通顺为目标的“本土化/归化”(domestication)翻译理论以及作者所赞成的“异化”(foreignization)翻译理论的由来和发展,批判了以往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倾向,提出了反对译文通顺的抵抗式解构主义翻译策略。1.对“通顺的翻译”的质疑韦努蒂认为,以往翻译传统,是以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价值观来塑造外国文本的。其提倡的翻译原则就是“通顺的翻译”和“归化”的翻译。韦努蒂提出了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这种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差异。《译者的隐身》是指在译文中看不见译者的痕迹,即所谓“不可见性”(invisibility)。2.异化翻译:韦努蒂的“抵抗策略”(RESISTANCY)1)韦努蒂首先追溯了英美文化中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translation)的历史从10世纪的英国开始,通顺的翻译就成了英语翻译的规范。翻译的目的是使另一种文化变得可以理解。这一目的往往包含着一种把外国文本完全归化的危险。以这个角度来说,归化的翻译也起到了巩固目的语文化规范的作用。就英美文化而言,这是一种文化殖民主义表现。2.异化翻译:韦努蒂的“抵抗策略”(RESISTANCY)2)目的:就是要反对传统的通顺策略,在译文要看得见译者,以抵御和反对当今尤其是在英语国家中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规范。2.异化翻译:韦努蒂的“抵抗策略”(RESISTANCY)3)翻译定义:韦努蒂的翻译理论是以解构主义观点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他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把翻译定义为:“翻译是译者在理解的前提下,用目的语的能指链来替代原语文本中的所指链的过程。”2.异化翻译:韦努蒂的“抵抗策略”(RESISTANCY)4)韦努蒂也追溯了异化翻译(foreignizingtranslation)的历史异化的翻译保留了外国文本中之异,但破坏了目的语文化的规范。异化的翻译抑制民族中心主义对原文的篡改。异化的翻译在英语里可以成为抵御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文化上的自我欣赏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以维护民主的地缘政治的关系。2.异化翻译:韦努蒂的“抵抗策略”(RESISTANCY)5)韦努蒂批评了当代英美的翻译流派中以奈达为代表的归化翻译理论说奈达是想把英语中透明话语的限制,强加在每一种外国文化上,以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规范。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他称这种翻译策略为“抵抗”(resistancy)。所谓“抵抗”,就是抵抗目的语文化的种族中心主义。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ThedrivebacktomyhomeinEdmoontonwasa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