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这篇文献是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1953年的出版的《经济学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给我的总体感受是很好的,深入浅出,意味深长。开篇从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入题,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实证科学、规范科学及方法技巧这三者的混淆是很普遍的,并成为众多错误的根本原因,对这三者的讨论对确认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特的实证科学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主要讨论在创建凯恩斯意义上的‘独特的实证科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方法问题。”严格的说就是研究怎么样判定一个假说或理论是否应该纳入到实证科学的范畴,即‘是什么’的系统体系。这种普遍的混淆极大的妨碍了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的发展进程。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实证经济学与规范规范经济学的混淆是难以避免的,理论是研究者们的成果,其关注的问题也和他们自身有关,他们的研究来源就是经验之内和力所能及的那么一个圈子了。经济学的争论也是源于此,夹带着自身的主观和不那么完美的客观,那些自诩为专家的意见分歧相当大,很难保证他们的结论是不偏不倚的。这里所说的绝不是完全意见一致就就是好事,从天文学的发展就能看出了,地心说到日心说就是很好的例证。从文章的观点来看,在‘实证分析’中,研究者很倾向于调整相应的实证结论已支持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同事拒绝那些有悖于自身的规范分析的结论。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与任何伦理立场及规范判断的,重点在于是什么,既一种客观的科学,与资源科学并无二致。但是作者认为哪并不是根本差异。规范经济学及相关经济学方法不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任何结论都会有基于某种行动产生的预测,这种预测或多或少是根治与实证经济学。另一方面,政策结论与实证结论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文章提到了关于最低工资立法的问题,各方的争论都有其现实意义,就算是普遍接受的最低工资问题上也存在迷糊的差异,我从文中发现,那些争论者过于关注政策所导致的新问题,再加上政治和社会影响,要达成完美一致是几乎不可能的,最终立法成功,必会有新问题的产生,我的看法是,只要政策的效果是使立法前的微观个体的状况变好,并没有使某些个体的状况变差,这项立法就是值得的。西方政策上的分歧大抵都是上述的情况,各自都明白好的坏的哪些方面,尽管不全面,这种争论似乎可以看成是一种实证的过程。所谓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其特点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但是一种政策是有时效,可能还存在一种机会成本,即在立法的时间选择问题,今早的立法可能可以解决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瞻前顾后的结果是现状的更加严重性,理论能经受实证的考验,即通过事实进行验证。综上所述,有关正确的经济政策的一致意见将不是取决于规范经济学的发展,而是实证经济学的发展,之所以要建立有别于规范经济学是我实证经济学,正是在于促进政策问题上的一致性。二、实证经济学实证的终极目标是提出一种“理论”和“假说”,对尚未发生的现象做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这种理论一部分是有组织的系统的推理方法,其二是具体的假说内容,及从现实中抽象出事物的关键特征。作者在文中提到,理论是没有实质内容的,仅仅是一系列的套套逻辑,对于这点,我表示怀疑,或者说是我不懂,那些列的逻辑不就是某种描述性的、概括性等的内容么?理论的功能则是在于为组织和整理经验材料提供分类依据,从逻辑出发可以揭示理论预言是否完备和前后一致,即从语言的角度看该命题是否是“正确的”。事实证据则可以说明“分类编排系统”即理论的逻辑是否具有有意义的经验对应物。作者引用了供给和需求的案例,这种二分法分别列举了一系列的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共性因素,这种概括是合理的,极大的简化了问题。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市场是很完美的一种虚构,影响着两者的因素是很多的,有些甚至是相互影响的,不能完全概括,也不能说这种概括是错的,只能说是其实用性比较小,因为他们缺乏有意义的经验对应物。文中提到,作为一个假说体系,可以从预测其“解释”的那一现象的能力来评判,唯有事实证据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与“错误”,如果假说的预测多次与实际相一致,或者说假说的预测多次避开了可能出现的矛盾,那么其假说具有较大的可信度。事实不能证实假说,只能一定程度的证伪假说,换个角度讲,并不是之针对未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已发生但是没有观察到的现象所作的预测。假说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备择假说的取舍标准,能作出的假说是有限的,但是可能的假说是无限的,文中说到了征收定额税的案例,现在所得出的假说仅仅是在普遍认同的相关标准上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假说的解释力是有限的。近乎完美的理论或者假说有一个很显眼的标准,即“简单明了”和“或富有成效”,语言的解释力是有限,毕竟是一语对一类物,尽在不言中是正常的,越是富有成效,预测也就越精确,所需的依据范围也就越大。再加上逻辑的完备性,以上两者作用在于确保该假说能够正确的阐明其意欲言说的逻辑。遗憾的是社会科学很难设计实验,自然科学同样如此,只是控制的程度不同而已,可以这样认为是某些干扰因素在人为的选择或控制下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作者提到,实践经验与实验并无二致,这是对社会科学的很深的理解。实验的目的是收集经验,从社会中观察得到也是一种经验,有些经验的取得是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的,可能穷尽一生也未能有突破,所以无法提出一些给力的实验或经验不能成为否定某种假说的依据,虽然这种不可视是阻碍假说的检验。综上所说,“不成功假说”是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最明显的例证是通货膨胀假说。不能进行检验,则退回到了套套逻辑的怪圈,即用语言表述的编排体系,但是这也是一个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在不能检验,将来可能得到检验,是否可以认为完备逻辑的表达是理论与假说形成的萌芽,从不可检验到可以检验,文中作者归纳为“一是构造假说阶段,二是检验假说的合理阶段”,经验材料是提出和检验假说的滤纸。对这个过程的误解主要集中在:假说是为解释这一现象而提出的。两个阶段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作者在文中阐述很清晰。理解这些过程是很重要的,深入的认识是确保人们不会误解经验数据在经济理论中的重要性,避免实证经济学发展所做的睿智探索误入歧途,最终促进实证经济学假说达成一致。一般可以发现,真正经典的理论的假设都是对现实的一种粗略,甚至显得不真实。“如果假说能一相当简洁的形式解释丰富的内容,也就是说,如果假说能够从意欲解释的枝节交错的现象实在中抽象出一些列关键共性,同时却又保持强大的解释能力,那么该假说是相当出色的”。在这里可见,全面的描述是没有意义的,假说的提出者在有限的现实环境因素中能解释既有现象就是很成功的,这也是作者为什么说,假说的假设没必要对现实亦步亦趋的原因了。我们所要检验的假说在于能否为目标创造一个良好的近似,假说中的假设从来不是忠实的描述,那是没有意义的。边际分析已经相当完善,可悲的是没有厂商会用边际成本之类的来决定生产,争论点却大多在这方面,其实这是方法论的问题了。三、可以通过假设的真实性来检验假说吗?文中提到了自由落体规律,从这个分析过程看到,假设是真空的理论,是因为在地球上是很难有这样的环境的,这个假设并不能说明该假说的“正确性”,只是客观的阐述一种环境,假说成立是是指其实用性,确实这一假说可以说是航空科技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范围界定本身是假说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随着经验事实的积累,假设在不断的变化,“完全正确的使用假设的界定理论适应范围,通常被错误地理解为假设可以判定理论在任何情况下是成立的,进而也成为通过假设检验理论本身这一错误理论的重要源头”。文中关于叶子的假说也很生动的,这个假说居然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尽管假说明显不是真实的,但是由于假说含义与事实相一致,使得假说被认为是合理的。叶子的这种有意识的适应性调整与被动的响应外界环境的调整的假设更有吸引力,这一假说在生物学中也是间接的得到了证明的。文中另一个案例是关于台球运动员在精确击球过程的预测问题,台球手并不会精确的数学运算,事实证明他们是有这个能力几乎精确的预算出球的运算轨迹及落点,这个假说也是“正确的”,即合理的,能解释并预测相关的事件。假说:厂商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并拥有实现目的所需的完备数据知识。其实他们并不知晓这些经济学中的高深理论,知识自己的一种感觉和经验罢了。不管是习惯性,还是随机性的做出决策,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绝不是经过计算来做决策的。假说的合理性使其在长时间内被接受、应用,直到新的假说的出现,并替代之。假说的证据总是包括能反复经受住牟盾的检验,只要该假设在继续使用,这类证据就会继续增加。此类证据却又是难以发现并记录的,能发现一部分已经很不错了。理论是无对错的,没必要费尽心机去寻找证据,并推翻之,这是很无知的表现。四、理论“假设”的重要性与作用文中前面部分已经讲得很清楚,假设是那么的“一文不值”,但是又是那么的不可缺少。“实证科学方法论中,一般而言否定性论断通常要比肯定性论断可信度要高。”1.用“假设”阐述理论假设就如一种断言,不仅是对适应范围的一种描述,也是一种抽象,理解为一种模型也行。这种断言或假设也是具备一定性质,再能作为l一个理论的重要部分,第一是保持与模型的一致性,二是完备性。甚至我觉得,理论真正的内涵在于一种深层次的认识。2.用假设间接检验理论,这似乎与前面有矛盾,这里是要加上引号的。假说是不呢个检验理论的,但是却在他的逻辑性极强的表述的指引下,人们可以有方向,有目的的去思考这个理论,这是很好的结构。文中也提到假设的内容有时与意欲表达的理论对象是很难分辨的,只能说,假设是表象的,理论“精神”是深层次的,甚至是很难证伪的,假设的功能在在于铺好通往理论发展的道路。另一种途径是找到其亲戚假说,这种观点我觉不是在间接的检验假设,仅仅是阐述了这个理论对应物是可以由多中理论解释并预测的,经济学有自己的视角。文中提到一个信任度的概念,这是客观的,每个领域的视角决定了研究对象的“形象”,即自己对这个事物的认识,所以经济学能人性化的解释生物学的问题,但是生物学专家可能认为是一种荒谬的说道。充分的证据是不可能的,要么就是不为了证伪一个理论,似乎经济学家在意的是理论的实用性,其实作者不用说的那么轻松,似乎再掩盖经济学理论的牵强,经济学不像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经济学的实验室就是有人类、有人类涉足的地方或者潜在的涉足的地方。五、对于某些经济学的意义刚开始接触经济学,有一种很钦佩的感觉,似乎那些经济家能读懂人类的思想,其实并不是,有些很虚的经济理论,就想是问一个老寿星为什么长寿的原因,有些经验之谈,真正内在的因素可能谁也讲不清楚,我的理解的是人作为自然的产品,是有质量之分的,从而导致了寿命长短之分,这种想法有些无聊,却也有趣。当问起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不是追逐收益最大化时,他的回答是肯定的,或者说见接的肯定,毕竟太直接了显得没什么素养。完全现实理论之于经济学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充其量是一种直白的描述。如果我们觉得某个现象很难理解,有点迷糊错综复杂,只能说明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论可以去解释它,这才是遗憾的地方。所以一些批判家会找经济学理论的茬,甚至对那些经济学家进行人身攻击,我只能安慰自己说这是在促进发展,安慰自己罢了。马歇尔是智者,也是一个追逐实事求是精神的社会学家,理论是不现实的,但是能让经济学加速的理论,我觉得是好的,马歇尔的本意是找到一种分析经济现象的“工具”,可惜的是这不想制造石斧那么简单。通俗的完美的理论是那么难的,为什么类?这是一种简化,人类是不会接受“完全信息的”,本能的在拒绝,似乎觉得没有悬念的生存还不如死掉。文中也提到要是能“创立一种比马歇尔的假说更为一般化的理论,能同时满足两种情况,亦既可以涵盖产品差别和厂商数量较少对研究造成很大差异的情况,又可以容纳厂商数量和产品差异可以忽略的情况,哪将是极为理想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是一种尝试,些许的进步,同事丰富了经济学。完美的理论,在具备理论的性质的前提下,在极为简洁的又富有高效的原则下,在只要有少部分人能从这个理论认识上便能对意欲解释或预测的对应物有正确的清晰的理解,那么就是完美的理论。六、结论:文章在最后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