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发布时间:2012-06-1216:16:00来源:恩施市发展和改革信息网(2010年1月19日恩施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六次会议通过)序言“十一五”时期,恩施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发展氛围日益浓厚。“十二五”时期,是恩施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强基础、兴产业、增后劲,努力建设“仙居恩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仙居恩施”的决定》、《中共恩施市委七届九次全体会议决议》,编制《恩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本纲要是未来五年恩施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指南,是编制专项规划和其他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本纲要旨在阐述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政府将依据本纲要,运用经济政策等手段,对市场主体加以引导。同时运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努力完成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本纲要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和“四三二”的工作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市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1、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全市经济平稳增长,运行态势良好,各项指标顺利完成。“十一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累计完成327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8倍,年均增长11.6%,超计划目标2.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33.4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2倍,年均增长30.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实现18.1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6倍,年均增长25.2%,超计划目标17.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4.5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4.4倍,年均增长30%,超计划目标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162.1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5倍,年均增长18%,超计划目标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由“十五”期末的31.9:23.6:44.5调整为22.3:35.2:42.5,二产业比重提高11.6个百分点。(1)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省“茶叶大县”。“湖北思乐”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恩施玉露”畅销海内外,被评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和湖北省著名商标,“大山鼎”、“清江源”知名度与日俱增。“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82.7亿元,年均增长4%,超规划目标0.5个百分点。(2)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富硒绿色食品、医药化工、机械制造、水电能源、矿产建材、烟草等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工业园区范围不断拓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规模以上企业不断增加,到2010年底全市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达101家。“十一五”期间累计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9.4亿元,年均增长21.2%,超规划目标9.2个百分点。(3)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房地产、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商贸、运输、通讯等传统服务业稳定增长;旅游业突破性发展,“恩施大峡谷”吸引力与日俱增,恩施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达2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3亿元。“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45亿元,年均增长10.6%,超规划目标0.6个百分点。2、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完成了一大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州城道路、桥梁、供电、给排水、通讯、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州城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0.4%,比“十五”期末提高了5.4个百分点。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1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7%,城市道路达81.25公里,供水管道达209.2公里,供气管道达571.5公里,拥有公共汽车196辆。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开通运营,城乡通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乡镇集镇美化、亮化工程建设步伐加快,白杨、崔坝、板桥、红土、白果、盛家、新塘等乡镇集镇面貌大为改观。农村条件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部分示范乡村、示范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一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稳步整体推进,特色民居建设成效明显,农村道路、饮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建和改扩建等级以上农村公路1347公里,行政村通达率达100%,通畅率达90%。乡镇主要街道硬化率达到100%,路灯覆盖率达80%以上。累计建沼气池5.45万口,解决21.4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3、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果全面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财政“四项”改革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更加科学规范,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乡镇党政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和延伸派驻单位的改革已全面结束,市直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入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启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电子政务全面推进。深入实施优化发展环境创满意工程,扎实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利用外资和招商引资领域不断拓宽。“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出口创汇6150万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5.5倍。累计与市外客商签订正式投资合同95个,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4.2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4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36.7万美元。外商投资从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高耗能工业等领域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资源精深加工等领域拓展。4、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1)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市内15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与42个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92项,申报国家专利173项;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称号,被正式纳入省民族团结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持续巩固提高,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前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普通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67%,初升高比例达到62.96%。完成了24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改扩建工程,实施了城区学校布局调整以及教师安居工程和中小学安全工程,农村教育条件明显改善。(3)文体事业进一步繁荣。“恩施女儿会”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恩施傩戏”、“恩施扬琴”、“恩施灯戏”等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名录;白杨坪、太阳河等4个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崔家坝镇滚龙坝村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完成了市民族体育运动中心改造和综合健身馆建设,成功承办了恩施州第六届运动会,参加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取得良好成绩。(4)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完成了城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扩建改造工程,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辖区拥有卫生机构337个,医疗床位2680张,卫生工作人员401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稳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57.8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万人。5、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森林蓄积量达到498.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3.7%,比“十五”期末提高了4.7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至1.19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165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8%。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态环境明显改善。6、人民生活实现新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57元,比“十五”期末增加5373元,年均增长11.2%,超计划目标5.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0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601元,年均增长14.6%,超计划目标11.6个百分点。劳动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就业和再就业政策落实到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纲要》确定的4.5%目标之内,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累计达27410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各种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8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农村特困户全面纳入特困救助体系。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为核心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共建设廉租房1156套,总面积5.99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房51.12万平方米。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4.4%,城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9.8%。农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50部,移动电话144部。第二节“十二五”发展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一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加大扶持力度等各项政策集聚,我市将获得更大投入。二是国家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发展重点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机遇成熟。三是省委、省政府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省“616”对口支援工程以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劲拉动。四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纳入国家层级,我市作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中心城市,发展潜力巨大,龙头地位进一步凸显。五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即将出台实施,我市将被列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发展空间更大,发展活力增强。六是随着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建成通车以及恩奉、恩来、恩黔高速和安张常铁路开工建设,大交通格局即将形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全市上下将迎来科学发展的最佳机遇期。七是“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工业园区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特色板块农业初具规模,旅游产业迅速升温。全市上下政通人和,发展氛围日益浓厚,谋求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一是工业化水平偏低。突出表现在工业园区建设滞后,承载能力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工业项目落户难;工业产业块头小,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工业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产品外向度低,企业盈利能力弱。二是农业基础薄弱,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有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质量不高,重面积轻管理,效益低下;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三是服务业发展滞后,拉动作用不强,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尤其是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产业“短腿”,应对旅游“井喷”能力严重不足。四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极不匹配,突出表现在城市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方面。五是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进程慢、效果差。六是市域经济欠发达,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与全国、全省的差距仍然较大,并有逐步拉大的可能;扶贫攻坚任重道远,绝对贫困人口转化缓慢,赶超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任务十分艰巨。七是自身财力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欠帐”较多,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差距大,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在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上学远、寄宿难等问题突出;高中教育发展不够;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设施落后,医务人员紧缺问题普遍存在;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新的社会矛盾不断产生,环境保护和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等。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坚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