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池塘中的鱼类是属于哪一个层次?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由于种间关系而形成了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功能类群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一物质和能量为纽带紧密地联系知识一起,组成了生物群落。理解群落的内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的空间结构研究池塘群落种群种类优势种群种间关系种群位置群落演替池塘的范围和边界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1.群落的物种组成苔原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我国南方北方群落的物种变化?热带雨林逐渐减少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群落中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群落的物种组成平原的生物种类一般比山地的少,草地比林地的少,远离大陆的岛屿比靠近大陆的岛屿生物种类少。但在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三.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捕食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寄生者宿主捕食者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1(1)单独培养: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讨论:1(2)混合培养: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1(3)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是寄生呢还是互利共生?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蝙蝠蛾的幼虫被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变为菌核使虫体的组织破环,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从幼虫的口或头部长出有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这种真菌和幼虫的关系是?寄生种间关系辨析(1)寄生与共生的区别相同的是两者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不同的是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而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当然是有利的,但对寄主来说,则是有害的。种间关系辨析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从而对寄生造成危害。寄生者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吃掉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如果是吃掉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那就不是寄生关系,而是捕食关系了。(2)寄生与捕食的区别种间关系比较表关系类型物种关系一般特征实例AB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表示有利,“-”表示有害)++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地衣、根瘤+-一方有利一方受害彼此抑制--种群A得利种群B有害+-蛔虫和人水稻和稗草羊与草狼与羊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三、生物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的概念: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层现象。(一)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物层麻雀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的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栖息场所等思考讨论(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二)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1.水平结构的特点: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