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光明公正无私帮助別人成就自己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核心时代,在这个时代,除了儒家,道家之外,还有一个著名的墨家学说。据《庄子》﹑《韩非子》等文献记载,墨家学说是由墨子所创立,其弟子和后学所推进和弘扬,并足以与儒家学说分庭抗礼﹑又相互补充的“显学”。用孟子的话说,时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又用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的话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所以,我们在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墨家学说,给予去粗取精的消化理解,增强智慧和文化知识素养。一.墨子其人,其说墨子,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据晚清著名墨学大师孙诒让考证,其生卒约在公元前468年至前376年之间,当代国学大师任继愈说约在公元前480年至前420年之间。尽管说法不一,但墨子是紧接着孔子而活跃于中华大地的第二文化巨人,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墨家学说是适应当时时代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从社会的阶层来说,墨子是一位“士”(知识分子)。成为一位学派首领以后,他又是一位对当时时代的社会需要有深思熟虑的理性自觉的士。正如墨子自己所言:“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贵义》)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据《吕氏春秋·当染》篇记载,周王朝礼官史角的后代居住在鲁国,墨子曾向其学习。又据《淮南子·要略》记载,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认为儒家的礼节仪式繁琐而不易实行,“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对儒学采取有保留的批判态度,在肯定孔学中有“当而不可易”(适当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的同时,又提出一套系统的﹑有独自特点的学说,即墨学。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墨学与先秦其他主要思想学说相比,更多地带有平民色彩。在一定意义上说,墨学是一种平民的显学。大量资料表明,墨子具有突出的平民的形象和思想品格。老百姓,劳动者当时一般称为黎民,黔首,就是说长得比较黑,大约与劳动中风吹日晒有关。而墨子恰恰也长得黑(“先生之色黑”《贵义》),与劳动和劳动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由于墨子及其门徒曾亲自参加并终生没有完全脱离手工业生产劳动,熟悉各种手工业技艺,所以经常随手拈来的用手工业生产技艺作为谈论社会政治伦理的譬喻资料,并自觉地总结工业技艺为自然科学知识,如数学,力学,光学,简单机械学等。正可谓,存在决定意识,谁熟悉什么就经常想什么,说什么。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就人文精神而言,墨子从“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的劳动者的深切体会出发,发现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乃在于是否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从事生产劳动,并提出了“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命题,具有深远意义。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墨子出身平民,关心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他曾经大声疾呼,“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非命下》)进而提出了“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老而无妻子者有所待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以长其身”(《兼爱·下》)的社会理想。墨子反对任用“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尚贤·下》)来治理国家,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尚贤上》)。代表和反映着绝大多数劳动者经济政治权利和社会的进步。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墨学的文字载体主要是现存的《墨子》一书,该书是墨家学者的一部学术论文集,其中《尚贤》至《非命》等篇阐述墨子的十大命题,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军事,哲学等各个方面。《亲士》至《三辨》诸篇为墨学之杂论,是上述墨子论题之引申发挥。《非儒》以及《耕柱》至《公输》各篇为墨子及门人的言行,题材类似儒家的《论语》。《经上》至《小取》6篇一般称为《墨经》或《墨辨》,为墨家的逻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专著。《备城门》至《杂守》诸篇是墨家军事著作。即整部《墨子》所体现的墨学是一个囊括百科,内容极其丰富的思想文化体系,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二.囊括百科:墨学的主要内容墨家学说《墨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翼,其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反映我国古代政治,经济,伦理,教育,哲学,逻辑,自然科学(技术)等学科知识,主张的百科全书。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一)尚贤,尚同:为政治国之根本所谓“尚贤”,就是任用贤能,即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稳定,他说:“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也”,“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尚贤·中》明确地提出了“尚贤为政之本”的口号。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为何要尚贤?又何为贤者?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墨子的心目中,贤良之士就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尚贤·上》),就是德行忠厚,道术(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才干和知识)渊博的德才兼备之人。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尚贤论是墨子的重要政治主张,也是针对当时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管理和治理社会。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以令…….,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避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尚贤·上》),可以看出,这不仅与孔子所主张的“举贤才”,但又不否认“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有所区别,而且具有历史的进步性。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所谓“尚同”,就是“一同天下”之义,也就是以仁义来统一天下。在墨子看来,原生形态的一人一义,不仅会使人们各行其事,而且还会互相攻击﹑互相争斗,影响社会的团结稳定。为改变这种混乱状态,就必须实行“尚同”举措,求得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舆论的统一。一同天下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墨子尚同主张的基本涵义,就是自下而上的思想和行为。他说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已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其义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尚贤·中》强调自下而上的同一,下级要学习上级的善行,以上级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言行标准。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其次,同一政策法令也是其尚同的基本涵义,墨子认为:“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法仪》)。为了同一政策法令,《墨经》在对赏誉,罚罪作出界定的同时,又明确指出:“赏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足以沮暴,则是不与乡吾本言民,‘始生未有正长(国家的管理系统)之时’同乎!”(尚同·中)。比较清楚地提出了以法治国与以法德治国相结合的观点。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最后,尚同还有上下通情的涵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上情下达,相互沟通信息。其论述包括“上为之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尚同·下》)。“古有圣王,唯能以尚同为正,是故上下通情”(《尚同·中》)等,这是墨子理想的政治局面,也是尚同的现代意义。对于墨子的“尚同”思想,历来有不同评价,甚至有人认为是“搞文化专制主义”,这是不全面的见解。应该说其中有集权性的一面,也有民主性的一面,切不可一概而论。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二)强本节用:民富国强之道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指出:墨家“强本节用”是“人给家足之道”,是“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这乃是千古之真理,至今仍有重要的价值。强本节用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1)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的前提墨子说:“今人固与禽兽、麋鹿、飞鸟、贞虫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非乐·上》)墨子又说“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故不敢怠倦。”“凡天下群百工……使各从事其所能。”(《节用·中》)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即在墨子看来,不论是天子还是贱人,不同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必须从事耕织和听政,才能生活和生存。这里既触及到了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劳动实践活动,又十分清楚地表明:全社会的人尽管从事的活动类型不同,但都必须各行其事,各尽其责。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2)节用节葬:社会生活的态度墨子说:用不可不节也。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子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七患》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墨子节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节葬。其原话是:“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若务三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也”,“计厚葬久丧,奚当此三利者哉?”(《节葬·下》)即如果实行厚葬久丧不能达到“富贫众寡,安危治乱”的目的,就说明它是不仁不义,应该予以阻止之。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3)商品交换: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墨家是手工业者的代表,本身从事商品生产,所以他们对商人的看法是比较客观的。其中最著名的观点就是“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尚贤·上》)。认为商人与农民,手工业者一样,都是普通劳动者,有才能的应该管理国家的事务。墨子又说:“商人之四方,市贾倍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贵义》)。商人走南闯北,可以使商品多卖出好几倍的价钱,所以虽有通过关卡的困难,有遭遇强盗的危害,但仍然要去做买卖,十分辛苦。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墨子还说:“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贵义》)。即读书人看得失,没有商人那样精明,有经济头脑。另外,墨子提出的“价宜不宜,在欲不欲(愿意)”以及在商品交换中“价宜则售”的规律,今天仍然有用。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三)兼爱,交利的社会伦理孟子曰:“墨子兼爱,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孟子·滕文公上》)最能说明墨家的伦理思想和精神。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大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与人的不相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兼爱·中》)。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所以“仁人之事者,务必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而兴利除害的重要内容和标准就是要“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就是要“兼以易别”(《兼爱·下》),以平等的爱代替有差别的爱,爱无差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在墨子看来,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统一的,不可分割。即“爱而必利,不利无以见爱”(《兼爱·中》)。“有爱而无利,乃客之言也”(《大取》),“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用其后学的话说,“仁,爱也,义,利也。”(《经说下》)显然,墨子所言之利并不是利己主义之利,而是利民之利,即天下之公利。另一方面,利民之利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爱互利的双向关系。概而言之,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是对儒家仁学的突破和补充,其义利并重的思想也要比儒家义利分离的思想更贴近现实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四)非攻救守:维护和平之学说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热爱和平,反对攻伐的传统,而这一传统的思想基础之一,就是墨子的非攻和救守学说,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深远影响。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1)攻伐战争,天下之巨害。墨子时代,诸侯国家之间攻伐兼并战争兴起,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这与其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根本宗旨是相背离的,所以墨子专门撰写了《非攻》篇予以反对,并反复宣扬侵略他国是不义之举,得不偿失。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在《非攻》篇中,墨子历数攻伐战争的危害。他指出:“好攻伐之国”,动辄兴兵“十万”,连年战争,弄得“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即等于国家失去了劳动力,使志百姓失去了百业。而被迫参与攻伐的大国百姓,在千里征途中因饥饿,疾病而死亡者“不可胜数”,在战争中“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即使攻下一个“三里之城”,“杀人多必数万,寡必数千”。所以这种攻伐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的百姓都是巨大的灾难。墨子的结论是“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第六讲墨子及墨家学说2)“止楚攻宋”,制止战争据《公输》篇及《吕氏春秋·爱类》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