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动机•第一节动机的性质与分类•一、动机的性质•动机(motivation)是促使个体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因此,一般对动机一词所定的界说是: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1.动机本身不是活动,而是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动力。•2.对个体的活动而言,动机不但具有促动作用、导向作用与维持作用。•3.对于一个行为而言,刺激是自变量,反应是因变量,动机则是中介变量。如食物是刺激,吃是反应,但个体只有在饥饿(动机)时才会吃食物。•由于动机是中介变量,中介变量是不能直接观察测量的,只能根据自变量(刺激)或因变量(反应)去推测。•推测的结果未必准确,可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可能相反。•相同的动机,行为可能不同,•可能因害怕而逃跑,也可能因害怕而攻击;•不同的动机可能导致相似的行为,•同样是用功学习,可能是为了求知,也可能是为了名利,还可能是为了某种理想或报复,也可能多种动机并存。•因此,在心理学的各类主题中,动机是最不容易研究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need)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的欲求状态,它表现为个体对这些条件的一种敏感性。•动机是需要的动态化和具体表现。需要是人从事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动机则是活动的直接动力。•但在实际的心理生活中,二者之间是难以明确区分的,如亲和动机也可叫交往需要,成就动机也可叫成就需要。•所以,有时把需要和动机视为同义词。•除了内部的因素,有时外部的刺激,也会引起动机,从而激起某种行为。•有时并不饥饿而美食当前,也可能会引起食欲。这种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像这种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称为诱因(incentive)。诱因又分为正负两类:•凡是引起个体趋近或接受并由之获得满足的刺激(如食物),称为正诱因(positiveincentive);•凡是引起个体躲避或逃离,并因避离而感满足者(如噪音),称为负诱因(negativeincentive)。•二、动机的分类•动机如何分类?历来心理学家的论点不一。但一般都以二分法将动机分为两大类来研究。但两大类的名称很不一致。•1.原始性动机(primarymotives)与衍生性动机(secondarymotives)•2.生物性动机(biologicalmotives)与社会性动机(socialmotives)•3.原始性动机(primarymotives)与习得性动机(learnedmotives)•4.生理性动机(physiologicalmotives)与心理性动机(psychologicalmotives)•这种二分法的相对性。•第二节生理性动机•人类主要的生理性动机,主要有饥饿、渴、性、母性等等。•涉及性与母性的图片与瞳孔反应。•Warden(1931)设计了一个障碍箱,用来测量和比较这些动机的强度。ABC•第三节心理性动机•心理性动机比生理性动机还要多,而且更为复杂,以下只探讨心理学中研究较多的几种。•一、亲和动机•亲和动机(affiliationmotive)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这种动机促使人去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社团活动等。•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当它引发的交往行为得以顺利进行时,个人就感受到安全、温暖、自信;•当交往行为受到挫折时,个人就感到孤独、无助、焦虑和恐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健全社会的重要标志。•从种系发展来看,凡是群居动物,都存在合群和个体间的亲近行为,这是它们固有的生存方式。•在这类动物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谁要是破坏这种生存方式,谁就会受到孤立,而孤立对它就是一种惩罚。•人类自古就是群居动物,亲和动机可能有某种生物学的根源。•但亲和动机主要是由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1)人的幼年期特别长,而幼年期的生活尤其离不开他人的帮助。•(2)即使是成年人,遇到危险时,也需要他人的保护。•(3)从事活动遇到困难,需要他人的帮助。•(4)尤其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生产劳动,不能没有分工协作、经验传递、信息交流。所以,亲和动机根源于人类的存在方式。•研究表明,个体亲和动机的强度与幼年时期形成的依赖倾向有关,而依赖倾向又与母亲的抚育方式有关。西尔斯(Sears,1953)等人研究了这一问题。他们首先观察学前儿童(共40人)在各种场合所表现的对教师、同伴、及游戏情境中代表父母的角色等的依赖行为。•然后访问这些儿童的母亲,以了解其婴儿期的抚育方式。母亲的抚育方式分为两类:(1)自我需求制:对喂奶时间、奶量和断奶等都以婴儿自己的要求为准;•(2)定时制:完全按成人的一套规定来抚育。•结果发现,婴儿期接受自我需求抚育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表现出较少的依赖。•自我需求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男孩为-0.08,女孩为-0.38)。接受定时制抚育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表现出较多的依赖。•定时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男孩为0.40,女孩为0.54)。•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定时制易使婴儿遭受挫折,挫折林其依赖性增强,进而使其在以后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较多的依赖性。•亲和动机的强度还与个人所处的情境有关。个人在焦虑恐惧的情境下,会产生较强的合群或亲近他人的动机。•沙赫特(Schachter,1959)以62名女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这一问题。将被试分为实验组(32人)和控制组(30人)。•对实验组被试,主试先让她们看一些令人生畏的仪器,并告诉她们将用这些仪器在她们身上实验,实验会有电击,能使人痛苦但无伤害。•对控制组的被试,既不让她们看见仪器,也不告诉她们电击之类的事。然后对两组被试说,实验开始之前要提前几分钟到实验室等候,可一个人到实验室来等候,也可与别的同学结伴而来。•每个人在纸上选择:•独自来愿结伴而来•实验到此结束。•结果,实验组被试32人中有20人选择结伴,占62.5%;控制组30人中只有10人选择结伴,占33.3%。说明越是在焦虑、恐惧的清境下,合群或亲近他人的倾向越强烈。•沙赫特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出生顺序与人的亲和动机的强度也有关。长子、长女、独生子女的亲和动机较强,在恐惧情境中更多地亲近他人,排行老二及以后者其亲和动机不如老大强列。顿伯(Dember,1964)把这种现象归结为老大在婴儿期受到父母较多的关怀和照顾。•二、成就动机•(一)成就动机的概念•成就动机(achievementmotive)是指个人在从事某种重要的活动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它使个人不断进取以追求新的目标;•使人克服困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使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精益求精,力求达到完善的地步。•心理学中最早重视研究成就动机的是默里(H.A.Murray),他在本世纪30年代就开始将成就需要作为20种需要中的重要的一种加以研究(他未对需要和动机进行严格区别)。•40年代末期以后,麦克里兰(McClelland)等人系统地展开了成就动机的研究,并于1961年出版了《成就社会》(Theachievingsociety)这本名著。以下仅介绍麦克里兰等人关于成就动机与个人实际成就、成就动机与社会发展这两个课题的研究。•(二)成就动机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麦克里兰等人先用测验法测出被试成就动机的水平,然后让这些被试完成各种作业,如解字谜或解算术题,发现成就动机较高者比较低者做得好。•研究还发现,智力接近的学生,成就动机较高者比较低者的学业成绩好。•劳威尔(E.L.Lowell,1950)把大学生分为高成就动机组(19名)和低成就动机组(21名),进行词序排列的测验,这种测验对大学生不存在认知上的困难。•把20分钟的测验时间平均以4分钟为单位分为5个时期,两组在各时期分别完成的平均单词数的结果如图所示。从图中看出,在最初的4分钟期间两组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随后的测验中,高成就动机组的成绩表现出向上的趋势,低成就动机组在测验中后期成绩却下降了。•麦克里兰以总贸易额、电力消费量等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量数,以该国家重要的文献(诗歌、戏剧、学生语文课本等)中与成就有关的词汇或主题数量代表社会成员成就动机的水平,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例如,他研究了一些国家1925年使用的儿童语文课本,并以此作为成就动机的评分依据,进而预言这些国家到1950年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因为1925年使用这些课本的孩子,在25年之后就长大成人,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了。•结果,当年的成就动机分数与后来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相当高的相关(r=0.53)。•当年成就动机分数高的国家比分数低的国家,在50年代的经济发展成就要高。这些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制度、政治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三)成就动机的结构•成就动机由哪些心理因素构成?•阿特金森(J.W.Atkinson,1958,1964)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方向彼此相对的心理因素构成,•一种是希望成功(hopeforsuccess),另一种是害怕失败(fearoffailure)。•前者使人趋近目标以追求成功,后者使人回避目标以避免失败。一事当前,这两种力量往往同时起作用。•当希望成功的倾向在力量上大于害怕失败的倾向时,个体就去追求目标;•当害怕失败的力量占优势时,个体就会退缩不前;•当二者力量相等时,就会造成心理冲突,使人焦虑和痛苦。•希望成功与害怕失败的力量组合形成如表中所示的四种情况:•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这两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影响个体对不同难度的任务的选择。•对于追求成功的力量高于害怕失败的力量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的力量最强,任务的吸引力也最大。如体育比赛,对手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易激起队员的积极性;当对手的水平与自己的水平相当时,获胜的劲头最足。•对于害怕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逃避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容易的任务对他的吸引力最大。•对于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力量相等的人而言,任务难度不会改变其犹豫不决的焦虑状态。•后来有认知心理学家(Dweck,1986)从目标取向来解释不同成就动机的人对不同难度的任务的选择。•认为人所设定的目标有两种,即学习目标与表现目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标取向。学习目标取向者,一方面追求成功,另一方面追求自我成长,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有所长进。•这种人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成功了,有成就感;失败了,也能从中学到东西、受到锻炼,仍会有所收获。•但表现目标取向者,追求的并非工作成功本身,而是想得到他人的好评和赞许。•这种人倾向于选择最困难或最容易的任务。困难的任务,成功了,能成为英雄;失败了,也不会丢面子。容易的任务,则能保证成功。•三、权力动机•McClelland(1975)在其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一奇怪现象,凡是对工作成就动机高的人,对人事问题均无兴趣。换言之,对工作成就动机高者均无领袖欲。•就是说虽然人们通常将社会上追求权力而且位居要职者,也视为一种成就,但在这种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并非心理学家所指的成就动机,因此将这种动机称为权力动机。•所谓权力动机(powermotive),是指个人所怀的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此一说法有点像一般人指的“权力欲”,但在心理学上的涵义,两者业不完全相同。•研究发现,凡是对社会事务有浓厚兴趣,而且极愿以其作为影响大众的人,其行为背后均存有强烈的权力动机。•但权力动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化权力动机(personalizedpowermotive),另一种是社会化权力动机(socializedpowermotive)(Lynn&oldenquist,1986);•前者之动因为己,后者之动因为人。•个人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上多表现为:•(1)喜欢参与社会活动,尽量利用机会表现自己,在团体中如有才能相当或胜于自己的人,就会与之为敌,非将之击败不可。这种人表面热心社会事物,事实上是利用社会形象,达到满足私欲的目的。•(2)热衷于追求权位,将权位本身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