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流动的建筑•1必要的音乐史和音乐美学知识介绍•2重点的作曲家其人其事和代表作欣赏•3分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部分来讲音乐的历史音乐的起源歌唱的发现和乐器的创造源于人类内在原初的冲动,源于生命中对节奏的需要。据考证,从公元前9000年,原始人类开始用音乐伴随着生活和狩猎。音乐来自于劳动创造,从而激发生产力的再发展。•人们一直用自己的声音表现自己的感觉——欢乐和悲哀原始乐舞原始乐舞作为先民最基本的艺术活动,是先民精神活动依存的土壤。原始乐舞与氏族部落生活中的图腾崇拜、祭祀典礼、农耕狩猎、部落战争、生息繁衍等社会生活,皆有着密切的联系。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期彩陶盆,内壁绘有五人连臂踏歌而舞的图形。原始人对死者的祭奠意识和仪式是祭祀音乐的开端对死人的祭奠原始祭祀仪式•音乐的发展,总是比其他文学艺术发展的要慢,这是因为:音乐首先要诉诸于听觉,而人类的第一感觉为视觉。•相比绘画雕塑来说,音乐的传播方法比较困难。但是,人类文化的产生最早还是音乐舞蹈。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音乐的审美特征•一、情感性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它可以表达那些难以用语言叙述的微妙之情。•二、流动性音乐是纯粹的时间艺术,时间上的流动性和不可逆转性,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音乐艺术的境界,是随时间的延伸而逐一展开的,欣赏者也正是在时间的序列结构中,获得逐层深入的情感体验。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列子》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而说:“不图为乐至于斯!(想不到欣赏音乐能够快乐到这种程度。)”•又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以说明孔子对乐极尽赞叹,是在乐涵蕴之善。•《孟子》:“闻其乐而知其德”。原始时期的音乐尚未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与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先秦时期,最具代表的音乐形式是宫廷乐舞,它仍是集诗、乐、舞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有鼓、磐、埙、篪、编钟、琴、笛等多种乐器。一、原始至先秦时期陶鼓编磬骨笛•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中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出的“非乐”,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提出的“大音希声”等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时还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及融会了儒家全部音乐美学思想的著作《乐记》。•师旷,字子野,春秋后期晋国的宫廷乐师,精通琴艺和审音调律,他能弹瑟唱歌,而且是自作新曲,他还提倡诗词要配以曲调来咏唱。明、清琴谱中记载《阳春》、《白雪》、《玄默》等琴曲为师旷所作。(河南开封禹王台师旷塑像)•伯牙,春秋战国的琴师。•《荀子·劝学篇》中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还记载着一段有关“知音”的故事: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河!”是为“知音”。•现存琴曲《高山》、《流水》等都是源于此传说故事的作品。二、秦汉时期•秦始皇在征服六国后,将“六国之乐”集于宫中,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使华夏之乐在此得到了交汇和融合。•汉袭秦制,汉武帝时期“乐府”更为兴盛。相和歌、鼓吹乐、百戏。•李延年(?一约前87)汉武帝时乐官。作《郊祀歌》十九章。还曾将《摩诃兜勒》改写成汉代最早的横吹曲《新声二十八解》。•蔡邕(132一192)字伯喈,其创作的古琴曲《游春》、《禄水》、《幽思》、《坐愁》、《秋思》被誉为“蔡氏五弄”。他所写的《琴操》一书,是早期最丰富的琴学专著,其中包括十五首琴曲的解题及歌词。•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各民族的音乐又有了一次交融、碰撞的机会。出现嵇康、阮籍等一大批优秀的琴家及经典的琴曲,如《梅花三弄》、《酒狂》、《碣石调·幽兰》等作品。•嵇康:“言不尽意”、“得意忘形”是稽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最充分体现。《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广陵散》,琴曲,又名《广陵止息》,其内容题材取自于《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四、隋唐时期•唐歌舞大曲朝着大型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其代表曲目有《霓裳羽衣曲》、《破阵乐》、《水调》等。•传入乐器:曲项琵琶、筚篥、竖箜篌、铜钹、答腊鼓。•《霓裳羽衣曲》——“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白居易)筚篥竖箜篌五、宋元、明清时期•音乐文化已具有了世俗性,其重心已由宫廷转向民间。戏曲音乐为此时期的最高代表形式。•琵琶曲代表作:《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姜夔,南宋词人,《白石道人歌曲》六卷中,《扬州慢》、《鬲溪梅令》、《暗香》、《疏影》、《长亭怨慢》等词曲十七首,多是他本人自作。著作还有《白石道人诗集》。传统音乐的构成•一、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以器乐艺术作品为主。还有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二、文人音乐•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知识阶层创作、流传的音乐。形成了一种清心寡欲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文人音乐与诗歌一直保持着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著名作品有《阳关三叠》、《满江红》等。•三、宫廷音乐•可分为典制性音乐和娱乐性音乐两类。•功利性是宫廷音乐最显著的特点,并且难以完整保存。•四、宗教音乐•佛教音乐。一方面,佛教音乐促进了说唱音乐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音乐引进了一些新的乐器及乐曲。“木鱼”、“铙”(俗称“镲)。•道教音乐。是在道教的修行法事、纪念法事和斋蘸法事中配合使用的音乐。中国十大名曲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广陵散琴曲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平沙落雁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后人凭据这一段垓下之战作了两个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在《十面埋伏》奋发的曲调中,传来的不但仅是胜利者的开心的号角,另有失败者非凡的气势派头。渔樵问答此曲表现渔樵在清山绿水之间自得其乐的情趣。夕阳箫鼓是抒情写意的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梅花三弄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阳春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荡涤之意,“白雪”取懔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欧洲音乐的发展各时期的断代划分•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4世纪)中世纪音乐时期(公元5世纪—公元14世纪)文艺复兴音乐时期(15世纪—16世纪)巴洛克音乐时期(17世纪—18世纪中叶)古典主义音乐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20世纪音乐(20世纪)•掌握各音乐时期的内容:重要史实、流派特征、音乐(生平、重要作品、主要贡献)、体裁、乐器、器乐等。欧洲音乐的分期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概述•时间界定:1750—1820•概念区分:对古典含义音乐理解上要注意两种概念,一是泛指20世纪之前的传统音乐中为后世公认的优秀典范作品;二是指1750—1820年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成果。•音乐风格: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音乐创作不再以复调手法为主,多采用主调音乐形式;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洛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式发展;追求客观的美,挣脱了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喜歌剧的产生与发展意大利威尼斯歌剧院的乐队剧院上演歌剧时的观众状况18世纪20—30年代,意大利正歌剧处于衰退状态时,出现了另一种歌剧形式——喜歌剧。喜歌剧的最初形式是“幕间剧”,在正歌剧两幕之间穿插演出,内容与正歌剧没有联系,常以风趣、幽默的恶作剧形式进行表演,以取悦观众为目的,使观众在欣赏严肃的正歌剧的间隙中,情绪得到片刻放松。后来,这种幕间剧脱离正歌剧,成为与正歌剧相对应的喜剧形式。喜歌剧追求自然的艺术表现,歌剧内容以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普通人的小事情为主,演员不穿古装,大多使用本国语言,音乐强调本民族的音调。各国的喜歌剧均形成了各自的名称和形式。古典主义时期器乐的发展•室内乐的产生与发展室内乐的含义:原指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听众演出的音乐,有别于当时的教堂音乐和戏剧音乐。现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通常一个声部由一件乐器演奏。产生发展:室内乐大约于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16—18世纪初,是在(贵族)家里表演的声乐或小型器乐曲;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叶,表演地点移到表演场所,含义变为由少数乐器表演的,与演出场所无关;19世纪中期至末期,多数出自德国作曲家,通常为二至九人的重奏组合(舒伯特《鳟鱼》);20世纪,传统的室内乐受到很大的挑战,主要反映在混合音色的组合和人员编制。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的艺术贡献一、海顿(JosephHaydn,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确立了交响曲、四重奏等体裁古典主义风格的典型范式。海顿在维也纳大学演出《创世记》海顿肖像海顿歌剧演出场景海顿的代表作•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有108首交响曲,84首弦乐四重奏、20多部清唱剧和其他数量众多的作品。交响曲:《告别》交响曲(第31交响曲)、《军队》交响曲(第100交响曲)《惊愕》交响曲(第94交响曲);弦乐四重奏:《云雀》、《皇帝》四重奏;清唱剧:《创世纪》、《四季》;钢琴奏鸣曲:第19首(D大调)和第46首(降A大调)。音乐特点:海顿爱好日常生活的亲切题材,长于表现人类朴实明朗的感情和乐观的信念,但不喜欢表现人的复杂的内心冲突。他的音乐气息清新,朝气蓬勃,令人受到鼓舞。14岁时的mozartmozart一家二、莫扎特“神童”莫扎特莫扎特3岁便能在钢琴上奏乐,5岁便能作曲,17岁便担任大主教宫廷乐师。虽然后来贫病交加于35岁辞世,但他却给世界留下宝贵的音乐财富。他写有3部歌剧,49部交响乐,还有各种独奏乐器的协奏曲、钢琴奏鸣曲以及未完成的《追思曲》等。莫扎特《费加罗婚礼》剧照莫扎特的代表作•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600多首作品,创作几乎涉及音乐所有的领域:41首交响曲,21部歌剧,27首钢琴协奏曲,7首小提琴协奏曲,各种器乐协奏曲,奏鸣曲以及26首弦乐四重奏等等。其中最优秀的作品都是在他短暂一生的最后十年。。代表作:德语歌唱剧《魔笛》《后宫诱逃》、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特点:莫扎特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三、贝多芬(L.V.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一般把贝多芬的生平划分为四个时期:波恩时期、维也纳时期、创作成熟时期和创作晚期。绘于1823年的贝多芬肖像贝多芬在创作莫扎特听了16岁的贝多芬演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