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8心理学摘要: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更在于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可再生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已经显得愈加紧迫。本文将从当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水环境问题的成因加以阐述,并结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试探性解决当代水问题的对策。关键词: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节水污染治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不断的发展,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在这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由此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显现出来,并且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存的安全,其中日益严重的水问题,诸如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环境恶化等,已经成为实现新时期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1、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我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重复计算水量为7279亿m3。我国水资源总量不少,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1995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按国际上现行标准人均年拥有水资源量在1000~2000立方米时,会出现缺水现象;少于1000立方米时,会出现严重缺水的局面。我国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350~750立方米之间,松辽河流域(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700立方米,这些地区的用水紧张情况将长期存在。2、河川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在年径流量时序变化方面,北方主要河流都曾出现过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现象。例如黄河曾出现过连续11年(1922~1932年)的枯水期,其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年份少24%;也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年)的丰水期,其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年份多19%。海河流域在八十年代也出现了连续枯水年。这种连续丰、枯水年现象,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的重要原因。我国降雨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长江以南地区河流汛期(4-7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60%左右,华北地区的部分河流汛期(6-9月)可达80%以上。但由于我国的雨热同期优势,农作物可以尽量利用天然降水,为提高农业产量创造了有利条件。3、水资源地区分布与其他重要资源布局不相匹配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相差悬殊,与人口、耕地、矿产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根据1993年资料统计,北方五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和内陆河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6.5%,耕地占全国的65.3%,GDP占全国的45.2%,水资源只占全国的19%;南方四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片)人口占全国的53.5%,耕地占全国的34.7%,GDP占全国的54.8%,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81%。北方五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27立方米,仅为南方四片人均占有量的1/3。二、面临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严重匮乏、短缺水资源短缺,乃是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已显得愈加突出。据统计,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居世界第6位。但中国有12亿人口,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在世界排序中居第121位,是全球的贫水国家之一。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还将进一步下降到1750立方米。加之天然降水的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河川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很大,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45%,与我国人口、耕地、矿产的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也很不匹配,故干旱缺水一直是困扰我国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统计资料表明,自1949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133万多公顷,其中成灾的约为53万多公顷。闻名于世的黄河于1978年出现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累计断流时间长达226天。全国的灌区在过去的10年中,平均每年缺水300多亿立方米,减产粮食3000多万吨。在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和数千万头牲畜常年的饮水条件亟待改善。今后要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农业用水的缺口还将越来越大。如仍按目前1立方米水生产0185公斤粮食的水平测算,到21世纪中叶,因粮食增产而需新增的农业用水,就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洪涝灾害频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势、地质情况差别很大,地表水在时空分布上表现为很强的不均匀性。在地区分布上,由东南沿海向内陆地区呈梯状递减。全国81%的水资源集中在耕地面积仅占全国36%的长江及以南地区,而占全国耕地面积64%的淮河及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因此,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匀,经常南涝北旱。而一年的降水大多集中在每年的6—9月。频繁的旱涝灾害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更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发展。3、水资源污染严重中国水污染情况是十分严重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在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水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水环境问题。中国水污染情况有这样一个特点,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和区位转移,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散。根据上世纪末中国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的水资源质量调查,目前已有4615%的河长受到污染(相当于四、五类水质);1016%的河长严重污染(已超五类水质),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在全国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黄河流域都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辽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污染河段占60%以上。中国江河污染主要是城市和工矿企业以及乡镇工业的点源污染所致,其中县以下的乡镇工业排污增长最快,几乎每年以17%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其排污量已超过县以上工业,成为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水质污染严重影响工业、农业、渔业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一个入河排污口污染一大片,在大江大河形成岸边污染带;支流小河一个工厂的污染就会使整条河流受到污染,变成“排污沟”。水利部门最新调查资料显示,现在废污水排放量已超过80年代初的一倍以上,年排废污水达600亿吨,这些废污水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以及近海海域,使这些水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大面积污染。它的直接后果是大自然终于开始报复人类了。从2000年4月起,横扫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尚未平息,中国大地又掀起了一场形势更严峻的生态危机,太湖爆发了大面积蓝藻带,长数十公里、宽约50米,在蓝藻集中区域,湖面呈浓重绿色,散发着强烈的腥臭味;赤潮重现渤海湾,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昆明滇池污染过重,十年后无鱼可捕;天山“瑶池”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只能“活”80年,如此等等。4、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相对不足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目前我国约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农业受旱面积达2000万hm2,平均每年减产280多亿kg。工业及城市用水方面,据有关部门对230个城市的调查,每天共缺水1240多亿m3,其中严重缺水的40多个、一般缺水的140个。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河流湖泊污染甚至断流,著名的“华北明珠”白洋淀曾连续5年干涸。而今“贫水”遭遇到来势凶猛的水污染。双重危机使得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紧张状况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5、地下水超量开采,部分地区地面下降随着北方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需水量逐年加大,因而必然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有些地区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形成沉降漏斗,水质变坏,还导致地面裂缝、下沉危及城市建筑,甚至形成海水向内陆倒灌的现象。北京、天津、上海地面下沉问题十分严重,北京地区已形成1000km2的漏斗,天津占全市面积的64%地面发生沉降,上海地面下沉1.5m、有的地方达2.5m。6、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严重影响土壤肥力。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新增荒漠化面积2100平方公里,土地利用价值和承载能力降低。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面积达7万多公顷。黄土高原每年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达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产量。黄河平均年输沙量16亿吨,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中,使下游河床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抬升,黄河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地上悬河。与此同时,泥沙中所携带的氮、磷来是造成江河湖库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壤的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而且造成河流、湖泊泥沙淤积。森林植被遭到破坏,草原沙化严重,水源涵养能力和调节能力下降,水生态失衡加重。水问题的原因分析造成我国水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者又相互作用,形成了水问题的恶化链条。1、自然因素由于植被的破坏和减少必然引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1990年遥感普查的结果,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为188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地表土壤50亿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集中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5612万平方公里和4510万平方公里,每年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24亿吨和22亿吨。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就是河湖淤积,河湖床抬高,水容量锐减,行洪调洪能力大大降低,由此而带来的隐患随时会变成突发性灾难,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必须建立起来的忧患意识,并且随时提醒国民我们可能面对的现实,以唤起全国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筑起我们生命安全的大堤。在中国的历史上大禹治水以疏导为主,此种方法标本兼治。以河流而论,泥沙淤积必使河床增高,径流量缩小。为防止洪水漫溢,必然修堤固堤增堤,以致“水至不得宽缓”而成“湍怒迅激”之势。这种单纯为了防洪的治标方法,可以解一时之虞,而潜伏更大后患:一是单纯筑堤并不能解决泥土淤积问题,于是河床升高与堤高竞相角逐,形成恶性循环,没有止境。二是堤愈高,决堤的危险性就愈大。最典型和最危险的是水面高于地面的“悬河”的形成。黄河中下游基本就是这样的悬河,其中河南新乡段水面高出地面20米,开封地段高出13米,山东济南段高出5米。一旦决口,泥沙俱下,后果不堪想象。1982年花园口一处被迫泄洪,形成8000多亩沙滩至今没有恢复。现在长江中游也已出现悬河地段。以湖泊而论,泥沙淤积不仅会使水面缩小,而且可以使湖泊消失。1949年湖北江汉平原上曾有湖泊609个,面积4707平方公里,现在仅有300个左右,面积2050平方公里,减少一半以上。整个长江流域1949年有湖泊水域25825平方公里,现在仅余14073平方公里,减少了4515%。1949年以来洞庭湖每年淤积泥沙约1亿吨左右,近年增至112亿吨,使湖面以每年54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小。1949年该湖面积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293亿立方米,到1984年湖面已缩至2691平方公里,容量减少到174亿立方米,蓄水能力降低了40%。鄱阳湖湖床也正以年均3厘米的速度升高。难怪长江水患愈演愈烈。2、人为因素植被的破坏与减少是影响陆地蓄水量和径流量的直接原因。植被是天然蓄水库,山林是水源的摇篮。建国以来,由于没有很好执行封山育林的政策,全国各地滥砍盗伐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的原始森林历来被称为中国“绿色的肺”,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最大的木材产区,建国以来由于只砍伐不种植或少种植,加之十几年前的森林大火所造成的破坏,林业基础损失殆尽,其中最大林业基地———伊春林场已无木可采。据有关资料介绍,建国以来全国植被覆盖面积不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