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国内外研究概况•本项目创新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线路图•预期结果•可行性分析•研究进度及具体安排•致谢前言•自1937年Dozzy报道发生脑血管病时会引发心脏功能障碍以来,急性脑血管疾病可以引起继发性心脏血管疾病——脑心综合征(Cerebral-cardiacSyndrome,CCS),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所认识和认可。前言•脑心综合征是指因急性脑病主要为主要为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急性颅脑外伤等,累及下视丘、脑干和植物神经系统等所引起的类似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的统称。前言•脑心综合征在临床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最初将急性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继发性冠状动脉疾患称之为脑心综合征,是比较狭义的脑心综合征的概念。广义的脑心综合征的概念即指各种颅内疾患引起的引起的继发性心脏损伤。前言•脑心综合征的发病主要表现为心电图的异常和心肌酶谱的改变。•急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时的心电图变化可高达65%~75%,而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的心电图变化阳性率更高。•CK-MB的变化最为常见,意义也最大,其升高被认为特异性地反映心肌受损。国内外研究概况•①急性脑损伤后出现高颅压或其他损害脑组织结构受损→下丘脑调节功能障碍→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肾上腺髓质活动异常→儿茶酚胺合成增多→心功能改变。•②额叶眶回(13区)、边缘系统、丘脑下部及脑干的病变均可使额-丘脑下部-胸腰交感神经通路的完整性遭受刺激或损害而引起心电图改变。国内外研究概况•③急性脑损伤后脑组织中线位移和脑干及网状结构的严重损伤均使心血管活动中枢功能失调而导致心电图发生变化。•④急性脑损伤后丘脑下部及脑干上部自主神经受到严重破坏,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交感、副交感平衡失调而致心律失常。国内外研究概况•⑤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内皮素(ET)和心钠素(ANP)的变化在脑血管意外及脑心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⑥急性脑损伤时,钙离子、自由基、白细胞三烯可加重脑水肿,并可使胰腺释放心肌抑制因子,直接作用于心肌,使冠状动脉缺血,心肌PH下降。国内外研究概况•⑦急性脑损伤的早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脑水肿,临床上脱水剂的大量应用以及病人进食障碍,产生血容量不足及电解质紊乱,也可导致心脏损害。•⑧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糖等。国内外研究概况•针灸疗法在治疗脑心综合征方面的研究概况•在临床上,傅立新、侯庆等通过应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心卒中,发现患者心功能部分异常指标如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心搏出量及血管顺应性降低、心脏后负荷增高等均有明显改善。•赵建国等观察不同针刺方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的临床疗效,结果不同针刺方法对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及心电图均有改善。国内外研究概况•在实验研究中,石学敏等采用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局部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24h后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及针刺的影响。结果表明,“醒脑开窍”针法对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国内外研究概况•交感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通过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对调节心脏功能起重要作用,是调节心脏功能最有力的刺激物。•心肌β-AR密度与交感神经突触间隙NE浓度呈负相关,心脏交感神经突触前膜上的E转运蛋白(NET)是控制心肌间质中NE浓度的最重要因素。•NETmRNA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体中,NET控制着交感神经释放于突触间隙和β-AR周围的NE浓度,NET基因调控异常将导致NE水平长期增高,导致β-AR去敏感。国内外研究概况•以上这些研究都是在心脏损伤以后给予治疗,目前针刺在防治脑心综合征的研究方面鲜有报道。•本课题组前期实验研究中,在成功复制脑-心综合征大鼠模型后,立即予以针刺干预,通过检测相关指标,探讨了针刺在防治脑心综合征中的作用。发现电针能有效干预脑出血大鼠CK-MB水平的升高、干预心肌受损程度,可使脑内兴奋性AA水平升高及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认为这可能是电针防治CCS机制之一。国内外研究概况•本次研究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针对脑心综合征的发病过程即脑病及心,选择对脑病针对性较强的“人中”和“风府”两穴以及对心病针对性较强的“内关”和“心俞”两穴进行组方,观察CK-MB、心率变异性(HRV)、交感神经放电、心肌β1-AR及其上游调控因素心脏交感神经节NET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阐释针刺防治脑心综合征的躯体交感通路机制,为针灸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本项目创新点•学术理念的创新思维:创新地提出“脑心同病”、“脑心同治”的观点。•观察指标的创新组合:交感神经放电+心肌β1-AR+NETmRNA表达水平。研究目的•(1)PVN-rVLM–交感神经通路在脑心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2)PVN-rVLM–交感神经通路在针刺防治脑心综合征中的调控机制研究。研究意义•通过对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针刺对其干预的作用机制的阐释,可为针刺防治脑心综合征提供实验依据,同时验证“脑心同病”、“脑心同治”观点,进而对丰富和发展中医针灸学理论、临床采取积极的针灸防治措施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内容•①针刺对脑心综合征大鼠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影响。•②针刺对脑心综合征大鼠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③针刺对脑心综合征大鼠心交感神经放电活动的影响。•④针刺对脑心综合征大鼠心脏交感神经节NET及心肌β1-ARmRNA表达的影响。拟解决关键问题•①脑心综合征动物模型复制及评价体系。•②星状神经节复合体摘取和心交感神经分离。•③交感神经在脑心综合征发病过程以及针刺对其干预作用中的重要性。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实验动物:1)动物选择与分组:同等条件下饲养健康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伪手术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30只。拟采取的研究方案•(2)模型复制:采用许氏等报道的大鼠脑心综合征动物模型(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1,3(2):119-121)。具体制作方法是:大鼠术前8小时禁食不禁水,用0.3%戊巴比妥钠(30mg/k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俯卧位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取头皮正中切口,骨膜剥离器剥离骨膜,暴露前囟及冠状缝,选择注射点为右侧尾状核(AP1/RAT3/DV5,按照Paxinos和Watson的方法),牙科钻钻孔,注射含胶原酶(1μ/μl)和肝素(7μ/μl)的生理盐水1μl。假手术对照组改注射生理盐水1μl。模型成功的评分判断:手术动物苏醒后,根据Bederson等的评定方法分为三级。1级:将大鼠尾巴提起,瘫痪侧前肢回收后屈曲于腹下,正常侧前肢向地面伸展;2级:除1级体征外,向瘫痪侧推大鼠时阻力较对侧明显降低;3级:除以上体征外,大鼠有向瘫痪侧侧旋的行为。模型复制前先记录正常时心电图,心电图异常者去除。拟采取的研究方案•(3)针刺方法: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实验针灸学》关于“常用实验动物针灸穴位”的取穴标准。电针组选取“人中”、“风府”、“内关”和“心俞”,假电针组选取大鼠臀部非经非穴点。针刺方法:选用1寸毫针,直刺4~6mm,并连至PCE-A型程控电针治疗仪。电针参数:电流(IP-P)为1.5mA,频率为2Hz,连续电针20min。于手术第1天开始电针,1日1次,连续3天。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均不予电针。拟采取的研究方案•(4)核团定位: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第二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1974),实验结束行组织学鉴定。拟采取的研究方案•(5)观察指标:①PVN、rVLM动作电位:采用中枢微电极记录方法。②PVN、rVLM内局部组织的氨基酸、单胺类等活性物质的含量:采用微电极微透析复合探针进行同步微量采样,采用高效液相泽普/质谱-电化学法检测。③心肌钙蛋白(cTnT)含量:根据双抗体夹心一步法反应原理,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④心电图:记录肢体Ⅱ导联心电图(10mm/mv,50mm/s)。拟采取的研究方案•(6)数据分析与处理:①生物电信号采集及数据分析:用Biopac、SKY-A8和Powerlab多导生理记录仪及其配套专业软件记录,进行动作电位频阈和时序分析。③其他数据统计分析: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F检验、t检验。大鼠立体定位图谱AP1/RAT3/DV5技术线路图•技术线路图SD大鼠数据整理与总结模型组心肌酶学等针刺组PVN、rVLM内氨基酸、单胺类物质等含量PVN、rVLM动作电位伪手术组脑心综合征模型复制预期结果•(1)可预期研究结果•①探明PVN-rVLM–交感神经通路在脑心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的脑内机制。•②探明PVN-rVLM–交感神经通路在脑心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的脑内机制。•③初步探明针刺后PVN、rVLM内与针刺防治脑心综合征的关键性生物活性物质预期结果•(2)不可预期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新的现象,对此深入研究,可能有新的发现;也可能部分预期结果位能得到,而得到一些其他有价值的结果。总之,应细心捕捉实验中的新现象,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以期得到最好的结果。可行性分析•(1)具备前期工作基础。本课题组在前期高质量完成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之“电针不同穴组防治脑心综合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编号:2006KJ341B)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之“针刺防治脑心综合征的躯体交感通路机制研究”(编号:070413121)时证实:针刺能够有效防治脑心综合征,交感神经活动参与了针刺防治脑心综合征的过程,这将为本课题研究科学假说的提出奠定了的重要理论基础。可行性分析•(2)项目组成员结构合理。项目组是一支由针灸、电生理、组织解剖、生物化学等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在长期科研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研究团队,具有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学术、技术、经验等方面能优势互补,取长补短,集体攻关。可行性分析•(3)技术方法成熟。通过业已完成的上述两个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已熟练掌握本项目的核心技术——脑心综合征的实验动物模型复制,中枢神经自发放胞外记录方法,以及微透析技术等,从而在实验技术方法上确保本课题的顺利进行。可行性分析•(4)实验研究平台保障。本课题负责人所领衔的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一直是安徽省、安徽中医学院重点扶持资助的项目,是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中医学)、B类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安徽省高等学校针灸基础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神经生物学(针灸)科研三级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验条件、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的平台支撑。研究进度及具体安排•2010.07——2010.08查阅相关文献并预实验•2010.09——2011.10完成开题报告并完善实验研究方案•2011.11——2011.12完成实验及相关数据采集•2012.01——2012.04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和统计,撰写论文,定稿打印,答辩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