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异常行为 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幼儿异常行为研究及干预与教育幼儿常见异常行为•一、儿童孤独症•二、多动综合症•三、焦虑及恐惧症•四、身体器官功能障碍•五、品行障碍•六、睡眠障碍•七、饮食障碍•八、语言障碍•九、神经性习惯一、儿童孤独症1.概述:儿童孤独症是起病于童年早期的一种严重的全面发育障碍性精神疾病,又叫“自闭症”。一般发病于2岁半以前。患病率为2-4人/万人。男性明显高于女性。2.临床特征:①社会化行为缺乏。②交流沟通技能缺陷。③兴趣狭窄、行为活动方式刻板、单调。④智力缺陷。⑤感知觉及运动功能异常。二、多动综合症1.概述:多动综合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以行为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症或综合症。又叫“多动症”或“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6.04%。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临床特征:①活动过多。②注意障碍。③冲动性。④不良行为。⑤学习困难。三、焦虑及恐惧症1.概述:①焦虑症: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负性情绪。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所指向的烦躁和惊慌。我国患病率为0.148%。女性多于男性。②恐惧症:在特定刺激下自动产生的、强烈的、非理性的恐惧和害怕的情绪反应。表现为判断力、理解力降低,甚至丧失理智和自控能力。我国患病率为0.058%。女性多于男性。2.临床特征:①情绪上②心理行为上③生理上④惧怕对象四、身体器官功能障碍1.神经性厌食症(进食障碍):①一种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饮食障碍。表现为长期厌食,对食物不感兴趣,缺乏食欲,吃得极少,经常回避或拒绝进食。②体重骤减,面黄肌瘦,皮肤干燥、发黄,贫血,低血糖,体温下降,脉搏缓慢,低血压,四肢发冷,水肿,精神萎靡。2.口吃(言语障碍):①一种儿童常见的言语节律障碍。通常伴有挤眼、唇颌颤抖、歪脖子、摇头等动作。②口吃的形成有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也有“习得”因素。五、品行障碍1.概述:①品行障碍是指在儿童少年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中,出现的违背相应年龄和社会期望的一种行为模式。②主要表现为:反复性、持续性、反社会性、攻击性、对抗性。并对他人导致程度不等的危害。包括违法违纪行为和犯罪行为。③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儿童品行障碍发生率为:5%-15%。2.临床特征:①品行障碍:A.攻击性行为B.社会退缩行为C.反社会行为D.自我中心倾向②少年违法六、睡眠障碍一、概述儿童睡眠障碍常表现为在临睡前不愿上床,上床后不能入睡、浅睡、易醒或早醒等,在睡眠时,全身或四肢不停地翻动、讲梦话、磨牙或哭喊等。二、临床特征由于夜间睡眠不安,白天往往精神不振。坐卧不安,饮食不佳和容易发脾气。七、饮食障碍一、概述异食癖是学前儿童的一种饮食障碍,有这种饮食障碍的儿童,喜食泥土、石块、煤渣、蜡笔、纸张、毛发、玩具上的油漆等,对小物体作吞食,对较大物体则放在口中咀嚼,虽经劝阻,仍暗自吞食。二、临床特征这些儿童因嗜好异食,会出现食欲减退、腹痛、呕吐、便秘、营养不良等症状。异食癖一般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很少持续到成人期。八、语言障碍一、概述发育性语言障碍是学前儿童中的一种因发育迟缓而造成的语言障碍,可以分为接受性语言障碍和表达性语言障碍两种类型。二、临床表现接受性语言障碍四肢儿童在一岁半还不能理解他人发出的语言指令。仅有语言表达障碍的儿童是指在一岁半时能理解语言指令。在学说话时能发出一些语音,但却不能很好的组词造句,学习的速度比一般儿童缓慢得多。表达性语言障碍分为发隐形语言障碍和口吃。发音性语言障碍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儿童虽然没有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但是在说话时语音不清晰。口吃是学前儿童中常见的一种语言节律的障碍。有这种障碍的儿童在说话时,声音、音节或单词往往有较不正确的重复延长或停顿,以致中断了有节律的语流。九、神经性习惯在学期儿童中,神经性习惯,如吮吸手指、要指甲、拔毛发、习惯性阴部摩擦等都是常见的问题行为,这类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消失与儿童的年龄存在一定的关系。以下是我们组对一些在师大幼儿园观察到的儿童异常行为和另外找的一些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案例一某男孩,6周岁,有严重的自闭症。在幼儿园一整天的活动中,几乎从不开口说话,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老师提问他,并对问题答案给予许多明显的语言和动作提示,他也一声不吭。课间,很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从不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手脚协作能力很差,跳绳从未成功跳过一下。一些小朋友悄悄对笔者说:“老师,他是‘哑巴’,从来不说话的。”笔者试探地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请他一起来玩游戏,好吗?”小朋友说:“以前我们请过他一起玩游戏,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现在我们都不喜欢跟他玩了。”当尝试跟他接近,主动跟他一起玩,逗他说话,小男孩并没有怕生的表现,没有排斥表现,甚至有时抬头对你笑,但从来不说话。班里的老师说,这位小男孩有语言障碍,说话模糊不清,刚进幼儿园时,不但不说话,也不听教师的指令,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发出哼哼的响声,而不会用言语表达出来,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在小男孩可以按教师的指令行动了,有时候在教师的耐心教导下,还可以说几个单词,但很少成句。通过家访,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至今仍两地分居,父亲是个生意人,母亲当过教师,家庭经济条件相当优越。小男孩2岁前由祖父母抚养,2岁后跟在父亲身边,一直上幼儿园才由母亲带养。小男孩的母亲对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对儿子的自闭症很着急和忧虑,曾尝试过许多矫正的办法,但收效都不大。男孩的父亲则认为,儿子的自闭症是遗传于妻子,他认为妻子也不爱说话,非常文静,有点孤僻。在教育观念上,父亲认为对孩子应该从小管教,理由是现今社会风气腐化,道德败坏,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从小严加管教可以防止孩子以后误入歧途,而母亲却认为孩子有行为障碍,应宽容地对待孩子。案例一中的小男孩是典型的自闭症,自闭症是起病于童年早期的一种严重的全面发育障碍性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社会化行为缺乏。交流沟通技能缺陷。兴趣狭窄、行为活动方式刻板、单调。智力缺陷。感知觉及运动功能异常。案例中老师像他提问他不能回答以及不能成功的跳绳就是社会化行为缺乏和感知觉及运动功能异常的典型表现。在后面他不能正常的表达自己、不能正常的说话,这就属于语言障碍中的表达性语言障碍。当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的时候,这一切我们认为都可以得到解释,有以下几点:1、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2、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孩子的父母对管教孩子应采取什么方式一直存在分歧,父亲认为要严加管教,母亲则认为应宽容孩子。本来,由于父母两地分居,孩子生活环境几经迁徙,加上语言障碍,已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父母教育方式矛盾,孩子在父母两方摇摆,无疑更加深孩子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变得更加恐惧、犹豫、退缩和孤僻。此外,孩子的父母尝试过许多办法,也无法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使父母产生绝望的情绪,从而放弃对孩子的行为教育,加之孩子是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无法真正的关心孩子、关注孩子,也丢掉了引导的孩子的最佳机会。进一步加深了孩子的自闭程度。就这件我们讨论的一些教育及干预的办法,从根源上说,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及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还是要从大人这里开始。首先,在教育孩子这个方面,家长就应该有一定的共识。我们对于幼儿的教育在于引导、帮助孩子。还有就是父母不管有多少忙不完的事情都应该抽出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毕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还是会很大的。其次,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也应该多注意孩子的情绪,帮助引导孩子。最后,可以多叫叫别的孩子主动和他一起玩。相信这对于他自己都很有帮助。也该多多鼓励他与其他的小朋友交流。父母可以多余他交流,了解他的喜好、兴趣、情绪等等。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更好地融入到幼儿园和日常与家人在一起的生活中。案例二某男孩,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故态复萌。平时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胁等方式攻击其他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幼儿合作,几乎每天都会受到教师的处罚。一些小朋友说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这个男孩的接受能力较差,作业很马虎。见笔者主动跟他玩,跟他说话,表现得很开心,就主动与笔者分享玩具,常常缠着笔者,但好动的行为收敛不多。教师说他可能有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的行为问题,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为班上孩子较多(30多个),教师无法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约束他,只要他不对教学活动影响太大,一般任其自然。在与教师访谈和家访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抚养他的是他姑妈姑夫,姑妈曾经在一间中学当过老师,已退休,现在一间公证所做公证员。姑夫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姑夫为人性情淡薄温和,平常对男孩教育过问不多,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姑妈身上。男孩的姑妈说,四岁前,男孩一直由姨妈抚养,姨妈对他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甚至离家出走。来到姑妈家后,姑妈对他要求非常严格,管教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就尽量满足,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样吵闹,发脾气也不理不睬,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常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因此,男孩对姑妈一直又怕又依赖。男孩的父母每四个月回来大陆探望儿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妈的状,但是父母也赞同姑妈的管教方式,不加理睬。男孩每次与父母团聚都很开心,缠着父母不肯放,如果他见到父母对其他孩子亲热点会非常不满。姑妈说,他对管教这个孩子已精疲力尽,有种受挫感。在案例二中,小男孩的行为表现为多动症、品行障碍甚至会有一些孤僻。具体表现为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故态复萌。平时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胁等方式攻击其他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幼儿合作。还是前面所讲的。孩子的行为会与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具体有以下几点:1、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有重大影响。2、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3、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他们扮演的不仅仅大人的角色,而是孩子世界里永恒的灯塔和港湾。没有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除了在安全感和归属感上会有缺失以外,就像案例里的一样,对孩子们性格上的塑造,情感上的哺育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孩子们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甚至会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从而产生心理阴影。这种爱的需要,不是用物质就可以弥补和满足的。所以,为人父母,虽然给孩子一个好的物质条件很重要,但更加重要,也是孩子们更加需要的是爱的陪伴,爱的引领。教育与引导在这个案例中又是一个不与父母同住的孩子。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作用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打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给其他亲戚抚养,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巨大的压力感往往使他们产生紧张和焦虑,因而对孩子的言行过分敏感,这些都是不利因素。2、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长还应做个有心人,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转学、家庭搬迁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绪在开始产中时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3、转移教育重心,改进教育方式现在有不少的家庭教育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