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课标要求:应运而生蔚然大宗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什么叫“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主要有哪些流派?2、春秋战国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3、“百家争鸣”产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含义:(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百家”是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他们互相诘难,彼此吸收融合。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3、百家争鸣的意义:(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百家”流派代表之一1、春秋——创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仁”。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1.进步性: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2.保守性: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孔子的活动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留下言论集:《论语》孔子的教育思想:1.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有教无类;(最有价)2.学习要实事求是;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4.要学思结合;5.要坚持真理;6.其它——因材施教等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文化贡献1、春秋——创立:孔子“仁”(核心)、“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B、荀子:①最早提出“君舟民水”思想,强调民心的作用;2、战国——发展:A、孟子:①“仁政”,“民贵君轻”;②主张“性本善”②主张“性本恶”1、春秋——创立:孔子(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摘自《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孔子孟子荀子时期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基础体系完整,成为大宗。2004年是孔子诞辰2555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先哲,在他的故乡曲阜,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场面华丽,气势恢弘。而且孔子的思想飘扬过海,影响深远。但是,他的生前是否真的如此风光呢?史书载,他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思考:为什么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采纳?周游列国问题:1.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礼的主张,为何没有人接受?2.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当时各国的国君为何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提示:1.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2.孔子“仁礼德”的思想本身有进步性的一面,后经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的学说不符合争霸战争的需要。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三)、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A.老子的哲学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1.“道”是万物的本源,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生万物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B.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影响:(1)、哲学思想: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2)、“无为而治”的主张有消极的因素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思想评价(贡献)(三)、道家学派:1、老子1.道是万物的本源2.朴素辨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主张:看不到事物转化的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悲观生死皆逍遥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得道的方法为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通过“逍遥”的生活方式。逍遥: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2、庄子及其思想: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庄子将这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运用来观察人生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活着不如死。因此,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墨翟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特点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思想主张(四)、墨家学派:(五)、法家学派:韩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法、术、势相结合,其中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权威,从而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课堂探究1: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课堂探究2: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韩非子主张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秦朝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课堂探究3:“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守株待兔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墨子战国老子春秋庄子战国韩非战国提倡“仁”和“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性恶论”“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继承老子的学说,逍遥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变法革新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国仍具有借鉴意义?1、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2、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3、法家:以法治国、与时俱进等。4、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重视人才、严于律己等。•古为今用巩固练习:1.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有:①井田制崩溃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③“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④学术逐渐下移,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巩固练习: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说法,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百多个思想流派B.各派为了自己的观点不顾事实竭力诋毁对手C.对后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D.各学派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巩固练习:3.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思想不感兴趣6、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论中哪一项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A8、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没有反映地主阶段的利益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B7、下列思想家中,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是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荀子D[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提出背景:从“无为”到“有为”二、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黄老之学“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黄老之学是中国春秋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一)提出背景:从“无为”到“有为”“无为而治”(道家)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表现-----休养生息政策影响-------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消极影响: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有为”加强中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