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史海引领】你知道这幅图讲的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此幅图是明代《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局部。《圣迹图》,是后人将孔子一生的事迹绘之于图而成,目的是以昭示来者。此图描绘孔子晚年埋头编著《诗》、《书》、《春秋》,教授学生,培养人才的生活片断。孔子整理了大量的古代典籍,并用做教材,使之得到有效的保存和传播,直接推动了“学术下民间”的过程;孔子通过传授文化知识,培养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弟子,从而形成了儒学阵营,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学术阵地。【教材知识详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2.基本文献: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3.孔子的历史地位(1)儒家学派创始人①提出“礼”与“仁”的学说;②注重政治和人事,敬鬼神而远之;③“德治”思想。(2)伟大的教育家①开创私人讲学之风: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②整理古代典籍:《春秋》(鲁国史书)等(3)代表文献:《论语》(弟子编纂)4.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1)孟子:提倡“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2)荀子:强调天人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重礼”: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说文解图』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1973年,出土于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脩的墓中。定州竹简《论语》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论语》抄本。《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知识链接探索稷下学宫:齐国时的稷下学宫有很多功能,既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还广收门徒进行教育工作。通过稷下学宫的文化作用,可以说明百家争鸣的气氛对于思想和文化的进步有重要的意义。『例题精析』例1.孔子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爱”、“天人合一”等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下列儒家思想的观点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A.“以德治民”B.“以法为本”C.“天人感应”D.“存天理,灭人欲”2解题思路:B是法家思想,可首先排除。C是指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D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两者均可排除。孔子主张“以德治民”,与当今以德治国的思想有相似之处。答案:A方法技巧:此题目是把教材知识同现实相结合,孔子所倡导的“德治”思想对今天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二、老庄之学:1.代表人物及著作(1)老子:《老子》(2)庄子:《庄子》2.基本特征(1)以“道”为世界的根本;(2)以“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3.基本主张(1)老子①“道”是世界的根本,永恒不变;②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③方法论:“弱者道之用”;④政治思想:推崇“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2)庄子①“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②提出“齐物论”:万物没有界限、差别。4.历史影响(1)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追求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说文解图』资料卡片探究:结合教材知识,你认为材料体现了老子哪一思想?讲析: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等远大的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垒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量变引起质变。老子谈的是事物发展发展变化的辩证法。清光绪刊本《庄子》现存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文字雄美,想象丰富,跌后起伏,妙趣横生,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庄子》在魏晋时期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到唐代正式成为道教经典之一,称《南华真经》。《庄子》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例题精析』例2.20世纪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先生接受中国思想影响,他曾引用过中国某位思想家的一句名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位思想家应该是A.韩非子B.孔子C.孙子D.老子解题思路:从“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可判断出,材料讲的是对立统一关系,属于辩证法思想,老子的思想,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因此应选D。答案:D方法技巧:此题目是把材料和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进行考查的,在解题时首先要注意分析材料。再次要明确韩非子、孔子、孙子和老子等人的基本主张。3三、法家的思想:1.代表人物:李愧、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子2.基本特征:奖励耕战、严刑峻法3.政治实践(1)李愧变法措施①推行“尽地力之教”;创立“平籴法”;按军功授田宅;制定《法经》,加强法制。(2)商鞅变法措施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废除井田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功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编户制;燔诗书,明法令,以吏为师。4.理论构建(1)法家学派①重“法”派:(法:健全法制)。②重“术”派:(术:人主驾御群臣的统治之术)。③重“势”派:(势:人主的权势)。(2)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将法治理论系统化①政治上: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②历史观: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③哲学上:反对“无用之辩”,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④认识论:提出用“参验”的方法检验行知的真伪。5.历史作用:建立和维护专制政权(1)有利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2)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6.历史归宿(1)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2)法治思想被儒学体系吸收,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资料卡片探究:在材料中商鞅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他是如何实践这种主张的?讲析:材料的大意是:贤明的人如果有办法使国家强大,不会效法过时的规定;如果可以有利于人民,不会一味遵循过去的治国道理;主要反映了商鞅顺应时代的发展,主张进行变革的思想。商鞅通过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实践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学习思考提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通过变法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改革的思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例题精析』例3.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法律应向全国公布,臣民必须遵守,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A.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B.用法律约束每个人的行动C.将法律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D.用法律代替君主个人意志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韩非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反对贵族世袭特权,主张按照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来立法。“法”是指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法律。其实质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是将法律变成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答案:C方法技巧:解决本题应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及韩非子的阶级属性。当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打击旧贵族势力,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四.墨家的主张:41.代表人物:墨子2.基本特征:刻苦简朴、自我牺牲、讲求实际功利3.思想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4.思想主旨:兼相爱、交相利5.主要贡献:(1)认识论①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②提出判别知识的“三表法”。(2)逻辑学①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术语;②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6.历史归宿(1)墨子死后,其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形成“墨辩”学派(后期墨学);(2)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说文解图』明刻本《墨子》图片介绍此图是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内府刻印的《道藏·墨子》。《墨子》是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知识链接探索百家争鸣:“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指的是两种社会现象,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各流派争芳斗艳及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另一种是说游说诸侯。就其影响而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学习思考提示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出现了诸侯国争霸的局面。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变成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诸侯争用客卿,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政治上的宽松,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学移民间,大批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站在各自的利益上发表论说,传播著述,以求他们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于是我国思想史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例题精析』例4.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罚”思想D.老子的“无为”思想解题思路:材料反映了孟子和司马迁的“等级”思想,墨子主张“兼相爱”,即“爱无差等”,这与二者所提倡的等级思想根本对立。答案:B方法技巧:解决本题应首先准确把握材料所传递的信息,其次要了解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的核心主张。【技能拓展应用】:51.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1)孟子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2)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例题:1.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制天命而用之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答案:A解析:主张实施法治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孔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D可排除;C“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主张,可排除;B即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不适合孟子和荀子,可排除;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孟子发挥其“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对“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A为三者的思想主线。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学派人物时代思想主张儒家孔子春秋提倡“仁”和“礼”;“德治”思想;敬鬼神而远之。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重“礼”。道家老子春秋“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战国“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齐物论”。法家韩非子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参验”论。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例题2.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应该是A.甲—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B.甲—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C.甲一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一儒答案:B解析:道家崇尚自然;儒家强调礼,它规定了一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礼仪规范;墨家强调节用,反对铺张浪费;法家强调国家的统一规划,所以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B。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何历史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思想的源头,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百家争鸣有利于思想的创新和活跃,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黄金时代。例题3.战国时的稷下学宫,历时150多年,因建于临淄城南的稷门而得名,齐统治者广纳6各地文学游说之士,学士云集。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A.齐鲁大地有重视文化的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