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轮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思想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儒学发展史)儒学发展史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完善与独尊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神化了专制皇权,为汉武帝所采纳,儒家思想获得独尊地位,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受冲击魏晋南北朝受来自佛教、道教的冲击进一步发展(思辨化哲学化)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将儒家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批判继承明清之际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春秋末孔子创立儒学战国孟子、荀子大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时“焚书坑儒”使儒学遭受打击汉初儒学逐渐复苏→→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吸取佛、道精神,进一步发展←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明代中期王阳明把理学发展成为心学←明末清初儒学十分活跃,三大进步思想家批判和继承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落?第一:儒家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第二: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的需要,统治者的推崇;第三: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第四,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中国共产党:洪秀全对儒家思想的利用,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继续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康有为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内容,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辛亥革命后----继续受冲击,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新文化运动前期---全盘否定儒家思想,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文化大革命时期:否定了儒家思想改革开放后:批判地继承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现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儒学的态度?考点1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概念呈现“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百家争鸣:礼崩乐坏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天下大乱产生的原因(导与练P97)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封建经济发展。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归纳整理表一: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仁“”礼““中庸”;德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全面发展。(联系选修四第二单元第一课评价孔子)“仁政”、“民贵君轻”“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老子世界的本原是”道“;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齐物、逍遥、天道与自然无为韩非以法治国,君主集权,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主张变革,与时俱进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注重实利,节俭朴素,“墨辩”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⑴理论来源⑵观点主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①法、术、势三派②道家思想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⑶发展趋势⑷作用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深化总结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教化,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国耳忘家,公而忘私”(贾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涵(1)忠于民族、国家,追求全民利益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材料二•孔子:“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舍生取义”——《孟子》(2)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材料四:《尚书》:“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材料三:孔子:“仁者爱人”贾谊:“失爱不仁,过爱不义”(3)提倡仁爱,反对姑息养奸;(4)重视人伦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协调,强调构建和谐社会;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探讨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4.道德修养方面:2.经济方面:3.教育思想方面:1.政治方面:3.教育思想方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教育理念。4.道德修养方面: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2.经济方面:(1)儒家强调“重义轻利”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2)儒家提倡“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1.政治方面:“大一统”思想,仁、德治、民本思想等。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主题: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物典例示范:(2010·重庆文综,39)(节选)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摘编自(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所欲达到的目的。提分要领:1.第(1)问解答内涵时,要特别注意“根据材料”,即从材料中筛选,而不应结合教材。(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六经。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第(2)问解答陈独秀对孔学的评价时,要抓住关键句“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全面、客观地论述陈独秀的观点。(2)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点更多。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材料三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学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学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提分要领:3.第(3)问解答时要重视从材料中全面提取信息(3)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秩序。方法归纳: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1.基本态度:古为今用,批判继承。2.具体方法:(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2)对有些内容可抛弃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对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试一试】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三字经》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答案: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墨家儒家道家法家3.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史论形成]儒家的“民本”思想(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1)表现:③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②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①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主题二[教你读史]史料一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忧民,就能治理好社会,核心是“无为而治”。史料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三则史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史料二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

1 / 1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