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2 人教课标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桂冠设计(人教3)》主编:宋景田目录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单元整合单元训练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单元整合单元训练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单元整合单元训练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单元整合单元训练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单元整合单元训练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单元整合单元训练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单元整合单元训练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单元整合单元训练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备课资料教学目标1.了解诸子百家的含义。2.掌握儒、墨、法、道四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3.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认识儒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重点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意义和影响。教学建议方法建议:学习本课内容应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认识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联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孔府、孔庙、孔林,从时空上将孔子拉近,更好地临近孔子,了解孔子。在比较孟子、荀子的思想过程中,掌握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同时了解他们思想的异同点。理解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新课导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或指导。这段话的作者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基础落实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⑴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⑵政治:周王室的衰微。⑶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受重用。⑷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⑸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2.主要代表:⑴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⑵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⑶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功、节俭、尚贤。⑷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3.意义:⑴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春秋――孔子⑴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⑵主张和贡献: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2.战国――孟子、荀子⑴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⑵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①政治主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⑶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的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②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答案:一、井田制孟子韩非子以法治国二、论语有教无类仁政性本善王道★要点突破要点一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注意: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⑴不同: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要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⑵原因:①儒家思想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再谈恢复周礼已经不合时宜。②儒家思想不利于天下争霸。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案例1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的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D.通过实行法治,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解析】题中要求贯穿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线,选项ABD只是三者思想的一些具体内容。面对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三者主要研究伦理道德和治国方略,希望达到一个治世,儒家逐步形成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答案】C案例2(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史实对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进行异同比较的能力。A项是荀子的唯物思想,D项是荀子的民本思想,两者不属于法家思想。C项强调礼义和法治并重,这与法家强调法治反对礼治的思想相违背。B项主张性恶论,既符合荀子思想,又符合先秦法家把性本恶作为对人性认识的基本点的史实,故B项正确。【答案】B方法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变式训练1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最合适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分辨清楚诸子百家各家的主要主张或观点。A为墨家思想,B为儒家孟子主张,C是儒家孔子的主张,D是法家的观点。【答案】B变式训练2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到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和谐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各项中,属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是①“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②“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入任焉,敏则有助,惠则足以使人”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也”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①体现的是秦国在商鞅变法时代的状况,是在严酷的法律制度下出现的状况,所述内容相比于历史真实而言,显然夸大了事实。【答案】D要点二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阶级派别代表人物主张评价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道家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儒家孔子核心思想“仁”“礼”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新兴地主阶级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调整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法家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以法体现了新型地主阶级改革旧治国,“法不阿贵”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小生产者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案例3(2008·重庆文综,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解析】“举而上之,富而贵之”,是推选他并重用他,使他变得富贵。可以看出是“选贤能,尚贤”的思想,这主要体现了墨家思想。【答案】A思维启示: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是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基本方法。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所学知识,仔细阅读题目中所提供的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对照题目所给选项,分析题目所给结论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做到论从史出。案例4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排列应是A.儒、道、墨、法B.道、法、儒、墨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解析】“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墨家;“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儒家。【答案】D变式训练3(2008·四川文综,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解析】本题以韩非子的语言为切入点,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该注意对材料的理解,关键是抓住材料中“韩非子批评”、“言仁义者盈廷”。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可以判断答案为C。韩非子本身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批评自己的学说,所以A错误。道家学说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所以B项错误。墨家学说的核心是兼爱、非攻,所以D项错误。题目的着眼点是题干中的材料提到的韩非批评的“言仁义者盈廷”,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可以判断答案为C。【答案】C变式训练4(2007·全国卷Ⅱ,12)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解析】道家主张“无为”“,虚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的重视“法”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人对于道德的传承,强调的是治民以德,这符合儒家的思想。【答案】A误区警示案例5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儒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错解:D分析:本题出错的原因在于对诸子百家思想记忆不准确。甲的主张体现一种天道自然的思想,属道家主张;乙的主张是在强调一种等级秩序,属儒家主张;丙的主张体现出一种尚俭的思想,属墨家主张;丁是在强调统一,属法家思想,故B项正确。正解(自己试试完成吧):★递进演练基础练1.下列对“百家争鸣”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B.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百个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学术派别C.百家争鸣对学术文化及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D.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分裂割据为百家争鸣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1.B【解析】“百家”是指当时出现了许多学术派别,而不是指出现了一百个学术派别。2.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②无羞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