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鞍山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前言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十二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我市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1255”城市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大城市”目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根据马鞍山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马政办〔2009〕87号)精神,经过认真分析市情和调研、论证,结合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际状况,制定本规划,旨在提出指导未来五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一、“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9年,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政府批准设立马鞍山省级高新区。同年,我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被省科技厅推荐申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国家创新工程试点市”。具体成就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3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以上创新(试点)企业8家,高新技术产品217个。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450亿元,是2005年的三倍多。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2365人,每万人口中有专业研发人员18.5人,科技研发经费占GDP比重1.76%,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在促进技术创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中的作用增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分布范围更广,共涉及7大领域20个产业门类。优势产业更加突出,在钢铁制造、汽车、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领域的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并逐渐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趋势;以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领域迅猛发展;对造纸、纺织服装、金属制造、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不断深入。在新型钢铁材料及深加工、重型卡车、液压锤系列产品、剪刃折弯机床、高性能磁性材料及产品、新功能药物、新型环保材料及设备、新能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的技术成果。累计申请专利2984件,授权1755件,居全省第3位。“十一五”期间,我市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共有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级科学技术奖42项、市级科学技术奖112项。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建设不断发展。“十一五”末,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钢铁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家、国家冶金工业铁精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家、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3家;拥有省级各类研发中心27家、重点实验室5家。拥有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家,省级孵化器2家,国家级孵化器1家。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不断完善,到2010年末,综合孵化中心在孵企业90多家,累计孵化企业近240家,共有74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2010年3月,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花山区软件产业园、金家庄新材料产业园、当涂工业园及佳达软件园、华骐环保园、桂龙药业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不断完善,“三区五园”开放格局加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投入。2005年,全市R&D资金2.53亿元,GDP的0.67%,增加到2010年的10.66亿元,占全市GDP的2.1%。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283项,合同成交额5.95亿元,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数和成交额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马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为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市政府逐年加大自主创新经费投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定,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和放大效应。市财政注资1000万元成立了市国元担保公司开发区分公司,为开发区内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占全市二、“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一)发展的优势1、城市区位优势明显马鞍山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边缘,具有承东接西的区位优势,是国家构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轴双核两翼”中“一轴”的最前沿,也是安徽省融入“长三角”、打造区域增长极的突破口。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到上海只要一个小时,到南京市区和禄口国际机场均不到20分钟。马鞍山港是天然深水良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国家一类口岸。宁铜铁路贯穿全境,与京沪、京九、皖赣、宣杭等铁路干线相连。2010年马鞍山正式加入泛长三角经济圈,标志着马鞍山区位优势愈加明显。2、科教人才资源优势突出马鞍山工业基础完善,各产业技术人才齐备,职业技术人员培养体系健全,科技力量较强。“十一五”期间,我市依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现有高校6所,国家重点职业学校4所,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8.7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9220余人,作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现有安徽工业大学、中冶集团马鞍山钢铁设计院、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等各类教育、科研、咨询机构100多家,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在我国中等城市中名列前茅,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专业学科和实验室。3、投融资环境逐步改善“十一五”期间,马鞍山市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市研发资金从2005年的2.53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0.66亿元,实现翻两番。按照国家、省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逐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政府投资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末,全市非国有投资达371.6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0.2%,较“十五期间”大幅度上升。4、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均超过“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稳步扩张,到2010年末,我市GDP达到811.01亿元,比2005年的371.35亿元翻一番,实现年均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78.0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40.3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9.8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21亿美元;产业结构、效益指标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连续6年位于全省第二。5、外部政策较为有利“十二五”期间,国家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安徽作为中部崛起的重点发展地区,马鞍山也面临着国家诸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扶持的重要机遇。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开始进入以内需拉动、内涵发展为主的开放型经济与内生型经济并举的时期,马鞍山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根据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条件,坚持“工业强市”主导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了形成现代加工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特色化现代服务基地的步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立也给马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二)面临的挑战“十二五”时期,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面临许多挑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还不够完善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普遍不足,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低,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有待继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人才的专业结构单一,吸引人才的措施力度不够,特别是缺乏高新技术领军型人才。2、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紧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内部发展欠均衡,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轻,产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不优,科技创新能力和新兴支柱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小,未来五年调整结构实现转型发展的要求日趋紧迫。3、区域经济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立和“合芜蚌”板块的形成,使马鞍山面临着周边城市之间人才、科技、环境资源等的竞争压力,形成了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格局,产业发展要实现跨越需倍加努力。三、“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先导,加快发展速度,扩大产业规模,坚持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减少经济的“含碳量”;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为主线,以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创业、创意载体为支撑,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坚持统筹规划、产学研结合和资源有效整合,培育有马鞍山特色和极具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尽快使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占有更重要地位。(二)发展原则——调整结构,创新驱动。在充分把握当前高新产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运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赋予马鞍山“先行先试权”,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调整、政策保障、人才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力争使马鞍山高新技术产业获得爆发式增长。——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要通过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立足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把产业集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加快产业向优势区域和各专业园区的集聚,建设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延伸完善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立足于加快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把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完善产业化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和知名品牌,开拓新兴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持续快速增长。——科学布局,加速集聚。抓住国家东部产业转移战略的大好机遇,项目谋划应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注重产业的分工、配套和空间布局,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地建设的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区域特色。——深化改革,开发开放。抓住区域性产业发展机遇,深化体制改革、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创新意识。自觉提高开发开放意识,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国际及区域技术交流合作,加大主动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力度,促进更多优秀创新成果在我市产业化,吸引更多杰出人才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三)发展目标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整体结构明显优化,产业载体建设不断完善。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幅度增加,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28%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达到400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的2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30家。专利申请总量突破3000件,参与或主导制定国家级标准3个、行业标准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37.5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促进马鞍山成为“创新型城市”。产业整体结构明显优化。到2015年,全面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提出的精品钢、生物医药、铁基新材料和磁性材料3大区域性产业基地,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