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案例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案例第二章货币一国四币:独特的货币文化现象背景资料当政治上的“一国两制”在中国取得重大突破时,经济上的“一国四币”即人民币、港币、澳门币及新台币早已在两岸四地相互流通,这种新的经济文化现象,是很具有独特性的。据有关资料,目前在大陆流通的港币现金已超过150亿港元,占香港货币发行总量的30%左右。而从台湾涌向大陆和香港的资金高达600多亿美元,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新台币流到大陆,已在福建等地流通。由于受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港元、澳门元与币值稳定的人民币关系十分密切,除金融机构相互挂牌外,形成了地域性的如珠江三角洲一带互为流通使用的局面。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接受港元、澳门元的店铺随处可见。内地城乡居民为了使自己拥有的货币收入分散化以及投资或收藏等原因,他们也都以拥有港币、澳门元及新台币为荣。与此同时,人民币在香港、澳门已进入流通领域,在这些地区,越来越多的人以人民币为“硬通货”及结算货币。在香港或澳门的街头上,除银行外,还随处可见公开挂牌买卖人民币的兑换店。更有趣的是,香港、澳门大多数的商店、饭店、宾馆等很多消费场所都直接接受人民币,一些商店门口甚至挂上“欢迎使用人民币”的牌子招揽顾客。台湾也同样出现了人民币的流通现象,许多人将人民币作为坚挺的货币来看待,台湾警方已视伪造人民币为非法,不少台胞回大陆探亲后,都带着人民币回去使用或留作收藏纪念。思考题1.这种独特的货币现象对大陆、港、澳、台四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2.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下去,试问会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为什么?案例分析1.“一国四币”的互相兑换和流通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及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必然结果,它有不少有利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岸四地的货币互为流通有助于经济合作的深化及台湾问题的解决。近年大陆与香港的贸易总额平均每年高达8000多亿美元;大陆在香港的投资平均每年达120多亿美元,香港在大陆的投资则达140多亿美元,这与双方货币能够互为流通不无关系。此外,台湾经香港转口到大陆的贸易总额也年均达75亿多美元,台湾间接到大陆投资已超过50亿美元。四种货币的相互流通,避免了货币之间频繁变动的汇率风险,稳定了投资及贸易成本,节省了兑换费用,经济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合作的深化,货币的相互流通将起到更重要的催化作用。交往多了,也有利于海峡两岸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第二,“一国四币”的互为流通有利于四地人员的往来。四币通用极大的便利了四地人员探亲、留学、定居、旅游和投资贸易等往来,目前其越来越大的规模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港台人员不仅可以用港币和新台币在大陆购物,而且有些在大陆的外企也往往用港币、澳门元和新台币支付雇员的部分薪水。同时,大陆赴港台澳人员也可携带人民币出境使用。“一国四币”省去了互相兑换的麻烦和费用,为人们的相互往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三,四币的流通对大陆华南经济圈的形成发挥了较大作用,也将对中国大西部的开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为(以香港为例):(1)香港地区的法定货币为港币,人民币为外币,不符合劣币驱逐良币的前提;(2)港币和人民币均为纸币,不能与金属货币自由兑换;(3)当局可以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来稳定币值,稳定汇率;(4)政府垄断纸币的发行权,民间无权铸造与销毁纸币。上述四币互为流通现象尽管对人民币的地位构不成较大威胁,但也有一些弊端。不少经济界人士担心,港币、澳门元和新台币无规则地流入大陆,一是可能引起货币流通方面的杂乱无章;二是受国际经济金融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可能成为内地金融市场动荡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可能成为诱发人民币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四是刺激外汇投机。现今的人民币不是自由兑换货币,由于民间普遍存在着外汇需求,但却不能在银行兑换中得到满足,这种超出国家批准之外的需求不得不私下进行现钞买卖,其价格远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价格。因此,四币同时流通易为黑市投机活动提供方便,尤其是给一些从事倒汇、炒汇、套汇、骗汇从中牟利而危害国家的不法分子或公司企业以可乘之机。为此,对这一特殊的经济现象,四地特别是大陆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扬长避短,进而为祖国的最后统一,为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努力。第三章信用与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背景资料在经济活动中,区别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至关重要。是赔是赚不能看名义利率,而要看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是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影响后的利率。当通货膨胀率很高时,实际利率将远远低于名义利率。由于人们往往关心的是实际利率,因此若名义利率不能随通货膨胀率进行相应的调整,人们储蓄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比如在1988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8.5%,而当时银行存款的利率远远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在1988年的前三个季度,居民在银行的储蓄不仅没给存款者带来收入,就连本金的实际购买力也在日益下降。老百姓的反应就是到银行排队取款,然后抢购,以保护自己的财产,因此就发生了1988年夏天银行挤兑和抢购之风,银行存款急剧减少。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的银行系统于1988年.第四季度推出了保值存款,将名义利率大幅度提高,并对通贷膨胀所带来的损失进行补偿。表3-1三年定期存款的保值率季度年利率(%)通货膨胀补贴率(%)总名义利率(%)1988.49.717.2816.991989.113.1412.7125.851989.213.1412.5925.731989.313.1413.6426.781989.412.148.362l.50上表给出了1988年第四季度到1989年第四季度中国的银行系统三年保值存款的年利率、保值贴补率和总名义利率,其中总名义利率等于年利率和通货膨胀补贴之和。保值贴补措施使得存款实际利率重新恢复到正数水平。以1989年第四季度到期的三年定期存款为例,从1988年9月l0日(开始实行保值贴补政策的时间)到存款人取款这段时间内的总名义利率为21.5%,而这段时间内的通货膨胀率,如果按照1989年的全国商品零售物价上涨率来计算的话,仅为17.8%,因此实际利率为3.7%。实际利率的上升使存款的利益得到了保护,他们又开始把钱存入银行,使存款下滑的局面很快得到了扭转。思考题1.什么是保值贴补率?国家为什么要实行保值贴补政策?2.为什么现在我国不再采用保值储蓄这种政策?案例分析1.保值贴补率即同期物价上涨率和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差额。对储户而言,在由保持贴补的情况下,定期储蓄存款期满时,银行除按规定的利率付息外,还要按保值贴补率付一笔钱给储户。当通货膨胀率很高时,实际利率将远远低于名义利率。因此若名义利率不能随通货膨胀率进行相应的调整,人们储蓄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此时银行的储蓄不仅没给存款者带来收入,就连本金的实际购买力也在日益下降。为保护自己的财产,人们就会到银行挤兑和进行商品抢购,银行存款急剧减少,社会经济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为避免这种恶果的发生,以保证存款不因物价上涨而贬值,因此政府实行保值贴补政策。2.采取保值储蓄来抵抗通货膨胀只是特定经济环境下的权宜之计,长期实行会带来一些深层次问题,如价格信号扭曲、影响利率浮动弹性等,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妨碍国内经济对外来挑战出迅速反应等等。因此,公众的心理状态已经变得成熟,宏观经济环境日益宽松的情况下,要更多采用市场手段进行间接调控。第四章金融体系概述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背景资料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Citibank)的母公司花旗公司(Citicorp)和旅行者集团(TravelersGroup)宣布合并,这一消息给国际金融界带来了极大的震动。这次合并之所以引入注目,不仅仅是因为其涉及1400亿资产而成为全球最大的一次合并,更重要的在于,一旦这次合并得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批准,合并后的实体将成为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于一身的金融大超市,从而使“金融一条龙服务”的梦想成为现实。花旗公司原为全美第一大银行,1996年美国化学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后,屈居次席。旅行者集团是—家总部设在纽约的老字号保险金融服务公司,是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中的一员。早期以经营保险业为主,在收购丁美邦经纪公司后,其经营范围扩大到投资金融服务领域。1997年底又以90多亿美元的价格兼并了所罗门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该公司已居美国投资银行的第二位。至此,旅行者的业务已包括投资服务、客户金融服务、商业信贷和财产及人寿保险业四大范围。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命名为“花旗集团”(Citigroup)。旅行者集团首席执行官斯坦福·韦尔和花旗公司董事长约翰·里德同时担任花旗集团董事会主席。根据协议,旅行者集团的股东将以l股换新公司1股,花旗公司的股东将以l股换新公司2.5股的方式获得新公司的股份。合并完成后,原来的两家公司特务持新公司股份50%。根据两家公司原来的财务及业绩计算,新组成的花旗集团1997年的资产为7000亿美元,流通股市值超过440亿。以市值而言,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新组成的花旗集团将集中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消费者信贷、信用卡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证券经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及地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等业务。韦尔说,新集团将成为一家经营全球多元化消费者金融服务的公司,一家杰出的银行,一家全球性资产管理公司,—家全球性投资银行及证券交易公司,一家具有广泛经营能力的保险公司。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即将合并的消息在世界金融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欧、日对此极为不安,欧洲舆论呼吁欧洲金融界尽快采取类似的兼并行动以防止美国金融界独霸全球;日本认为,花旗集团的出现使日本中小银行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同时也将冲击亚洲金融界。可以预料,花旗集团的出现将在美国乃至世界的银行与金融服务公司之间引起新一轮的兼并和合并浪潮,从而形成更多业务广泛的金融集团公司。思考题本案例中,你认为有哪些原因促使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案例分析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一切经营活动根本动机就在于利润最大化,并购作为一种直接投资行为当然也不例外。在世界经济迅速走向自由化、全球化,各国金融当局日益放松管制的背景下,金融竞争空前激烈。在追逐利润的商业冲动下,商业银行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竞争力,都倾向于利用并购的手段。因为通过并购,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低市场进入成本。竞争的加剧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规模萎缩,利润下降,迫使其积极寻求新的投资机会。业务开拓有两条途径:一是内部发展,二是并购。除了创新业务之外,银行一般都不愿意采用内部发展的办法。因为一方面市场容量有限,作为后发者难以获得优势;另一方面银行业务对技术与经验的要求甚高,而积累这种技术和经验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收购一家经营目标业务的老品牌金融机构更易让人接受,成本相对较低,成功的可能性更大。(2)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一般而言,银行史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效应的。通过并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技术费用和网点建设费用,取消某些重复的业务设置并相应地裁减员工,更为重要的事,应行可能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财务上的协同效应(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使成本收入比降低,资产回报率提高。在获取规模效应的同时,并购也使一些相关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成为可能。商业银行成为“金融百货公司”创造了更多销售机会,提高了经营效率与盈利能力,达到了范围经济的效果。本案例即充分体现了并购的上述两个优势,并购后的新集团公司,使一些相关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成为可能,可以充分获取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好处。第五章商业银行某镇政府为了加速经济发展,决定再上一个投资5000万元的大项目,可是资金不足,镇长找到当地农业银行,希望给予贷款。银行行长没有表态,因为该镇政府前几年搞了几个工程项目都没成功,欠银行几千万元贷款无力偿还,可该镇长却对行长再次表示:“反正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再说,即使损失了,银行多印些票子就行了。”针对上述情况,结合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相关理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你以为银行行长应如何答复?2.请说明这样答复的理由。案例分析:1.银行行长应拒绝给予贷款。2.理由主要有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