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261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2020/2/262第一节概述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第一阶段:1840年以前漫长的封建经济时期1840~1949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时期第二阶段:1949~1980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1980年~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2020/2/263第二节旧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一、封建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1840年以前)二、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时期(1840~1949年)2020/2/264一、封建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1840年以前)1、农业: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农业生产中心少数民族分布的边疆地区以牧业为主2、手工业: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开始在我国萌芽3、交通和经济中心地区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官马驿道”,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马”内地已建成一批古老城市,但大的经济中心尚未形成,多是政治、文化中心2020/2/265二、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时期(1840~1949年)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2020/2/266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1.产业发展的迟缓性2.产业发展的对外依赖性3.产业结构的片面性4.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性2020/2/2671、产业发展的迟缓性中国现代工业的出现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19世纪60年代)农业生产极不稳定,商品化程度很低。1876年在上海修建第一条铁路——凇沪铁路。2020/2/2682、产业发展的对外依赖性外资几乎垄断了旧中国的所有工业部门。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充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是帝国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2020/2/2693、产业结构的片面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重是70:22:8农业以自给性为主,商品农业很不发达。工业产品的链条短,以原料型、初加工型工业为主。产品的竞争性和附加值很低。2020/2/26104、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性沿海殖民地的现代工业场景与广大内陆地区原始经济场景并存。1.工业地区:东北、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华北以天津、青岛为中心的工业地带、广州为中心的制造中心。2.铁路交通3.农业分区2020/2/2611第三节新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一.1949~1965年:经济的恢复与调整二.1966~1975年:三线建设、十年动乱三.1976~1995年:改革开放、非均衡布局2020/2/2612一、1949~1965年:经济的恢复与调整一.1950~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二.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三.1958~1962年:“二五”时期四.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总的来看,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改变了沿海与内地产业布局的极端不平衡,铁路向内地延伸,大的工业基地初步建成(鞍钢、包钢、武钢)。2020/2/2613一、1949~1965年:“一五”期间,提出重点发展重工业,同时工业上强调发展“五小”企业;新建了鞍钢、包钢、武钢等工业基地;改变了沿海与内地的产业布局不平衡状态;加强了内地的铁路建设。“二五”期间。1958年,在“以钢为纲”、“全民大炼钢铁”的号召下,中国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为期3年的“大跃进”,使经济结构遭受严重破坏,一、二、三产业之间比例严重失衡,国民收入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1959年-1961年出现三年自然灾害。1963-1965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第一次大调整,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使失衡的农轻重关系恢复正常。2020/2/2614二、1966~1975年:三线建设、十年动乱这是我国的三五(1966-1970年)、四五(1971-1975年)时期三线建设,十年文革三五时期的大三线建设,国家投资重点集中在西南、西北和部分中南地区,大批工厂进山进洞,基本建设投资由东北及沿海压下来投向内地。进一步改变了沿海与内地产业布局不均衡状态。东部地区有大批油田建设投产。2020/2/2615三线建设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2020/2/2616三、1976~1995年:改革开放、非均衡布局1.五五计划:1976-1980年均衡布局,曾要求各省在吃穿用方面,尽可能做到自给自足,结果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均衡布局,各地产业结构相似率很高。2.六五计划:1981-1985年打破均衡布局,实施沿海开放。建立了4大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设宝钢、葛洲坝等大型工程。六五以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均衡布局,封闭式发展。六五以后表现为:非均衡布局,开放式发展。2020/2/2617三、1976~1995年:改革开放、非均衡布局3.七五计划:1986-1990年推行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实施梯度开发战略。4.八五计划:1991-1995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东部沿海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发展差距扩大。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0/2/2618八五计划:1991-1995年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八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比“七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高出近4个百分点。“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2020/2/2619四、建国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主要实现了两个转折:第一个转折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变为第二产业占优势比重,这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完成的。第二个转折是由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逐步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一产业,这是在80年代后期实现的。这两个转折的实现,使我国的产业结构由20世纪50年代的一、二、三产业排序,演变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二、三、一排序。这一变化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由农业为主导产业转变为工业为主导产业,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则意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的趋向。2020/2/2620建国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二,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变革的动力源,而产业结构的变革又会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当产业结构处在以第一产业为主体时期,经济发展处于主要满足于人们生存需要阶段,即表现为农业社会的特征。当第二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经济发展进入到主要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阶段,即表现为工业社会的特征。而一旦当第三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那么,经济发展就进入了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生活质量提高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由此可以概括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产业结构由农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工业、服务业占优势比重演进。2020/2/2621建国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会因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改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表现为这样的趋势: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日趋减弱,1978年以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0%—30%之间,1978年以后贡献率均在10%以下。第二产业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在绝大多数年份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50%—70%,这与我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相连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随着其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增加而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现在已经大大超过第一产业,以后第三产业的高度发达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时,将取代第二产业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经济发展是由物质生产为主转向非物质生产为主的一般规律。2020/2/2622建国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第四,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来源于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而且取决于投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各产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资源投入的效率,造成产业之间的“瓶颈”制约,使宏观经济运行失衡,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就失去了合理的产业结构条件。因此,适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