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部分目录模块一学前儿童发展模块三生活指导模块五游戏活动的指导模块二学前教育原理模块四环境创设模块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模块七教育评价模块一学前儿童发展6第六章幼儿身心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第五章幼儿的个体差异与适宜性教学3第四章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发展4第三章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5第二章幼儿的认知发展6第一章婴幼儿的发展6第七章幼儿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一章婴幼儿的发展1婴幼儿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儿童发展主要指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的过程。婴幼儿的发展是婴儿发展和幼儿发展的统称,是人发展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一直受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2婴幼儿发展的过程婴儿期(乳儿期):0~1岁,可分为:新生儿期(0~1个月);婴儿早期(1~6个月);婴儿晚期(6~12个月)。幼儿早期:1~3岁。学前期:3~6岁,可分为: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第一节婴幼儿发展概述3婴幼儿发展的特点(一)发展具有顺序性(二)发展具有连续性(三)发展具有阶段性(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阶段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指人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1.敏感期(最佳期、临界期)2.转折期3.危机期4.最近发展区(五)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六)发展具有互补性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一)遗传因素(二)生理成熟二、环境和教育因素(一)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婴幼儿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三、婴幼儿自身的心理和活动(主观因素)(一)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内部原因。(二)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身心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第二节影响婴幼儿发展的因素第三节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一、婴幼儿身体的发展(一)婴儿期(0~1岁)1、新生儿期(0~1个月)①吮吸反射。②眨眼反射。③怀抱反射。④抓握反射。⑤巴宾斯基反射。⑥迈步反射。⑦游泳反射。⑧巴布金反射。⑨击剑反射。⑩惊跳反射。11蜷缩反射。2、婴儿期(1个月~1岁)①体重②身高③头围和胸围④骨骼和牙齿⑤其他方面。a.视觉。b.听觉。(二)幼儿早期(1~3岁)1.体重2.头围3.牙齿4.运动能力(三)幼儿期(3~6岁)二、婴幼儿心理的发展(一)一般特征A、从简单到复杂1、从不齐全到齐全2、从笼统到分化。B、从具体到抽象C、从被动到主动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2、从主动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D、从凌乱到成体系(二)年龄特征1、婴儿期(0~1岁)(1)感知觉及动作的发展。(2)言语开始萌芽。(3)依恋关系发展。2、幼儿早期(1~3岁)(1)学会直立行走。(2)开始使用工具。(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4)自我意识开始萌芽。3、幼儿期(3~6岁)(1)幼儿初期(小班)的心理发展特征。(2)幼儿中期(中班)的心理发展特征。(3)幼儿晚期(大班)的心理发展特征。第四节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1、由不明显的量变到根本性的质变的复杂过程。2、幼儿身体发育有一定的程序。3、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4、幼儿身体发育不是成比例地发展。5、幼儿身体各系统发育是不平衡的。6、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密切相关。7、幼儿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二)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1、大脑处于迅速发育阶段。2、运动器官发展接近完善,调节支配运动器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3、婴幼儿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4、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5、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一)幼儿动作与运动能力发展的规律1、从上至下(首尾规律)2、由近而远(近远规律)3、由粗到细(大小规律)4、从无意到有意(无有规律)5、由整体到局部(由整体到分化)(二)幼儿动作与运动能力发展的特点1、儿童头部动作的发展。2、儿童躯体动作的发展。3、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4、儿童抓握动作的发展。一、幼儿身体发育二、幼儿动作与运动能力的发展第五节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一、成熟势力说(一)基本观点1、发展的本质2、发展的原则3、影响发展的因素4、行为周期(二)评价1、优点2、局限性二、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和动力系统(1)人格结构(2)动力系统2、人格发展的阶段(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期3、评价(1)优点(2)局限性(二)埃里克森的发展观1、人格发展渐成说(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怀疑感(2~3岁)。(3)自主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7)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50岁以上)。2、评价三、行为主义理论(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1、心理的本质2、华生的幼儿心理发展观。(1)华生发现了“经典条件反射”。(2)华生提出了有名的“教育万能论”。3、评价(1)优点(2)局限性(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1、强化的作用(1)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2)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3)消极强化作用不同于惩罚。2、幼儿行为的实际控制(1)育婴箱的作用。(2)行为塑造和矫正。(3)程序教学。3、评价(1)优点(2)局限性(三)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1、观察学习(1)观察学习的概念。(2)观察学习的过程。(3)强化的种类。a、直接强化。b、替代强化。c、自我强化。2、观察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体现(1)攻击性。(2)亲社会行为。3、人、环境与行为的关系。(1)人的个性就是在行为、人的内部认知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2)人的认知就是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评价(1)优点(2)局限性四、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一般观点1、皮亚杰对于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原因的阐释(1)同化和顺应(2)平衡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经验(3)社会环境(4)平衡化(二)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1)反射练习期(0~1个月)。(2)习惯动作时期(1~4或4.5个月)。(3)有目的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或4.5~9个月)。(4)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1或12个月)。(5)感知运动智慧阶段(11或12~18个月)。(6)智慧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2、前运算阶段(2~7岁)(1)象征思维阶段(2~4岁)。(2)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4~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三)评价1、优点(1)对幼儿思维心理学的贡献。(2)在教育上的意义。2、局限性五、文化历史理论(一)维果茨基的发展观1、文化的重要性2、语言的角色3、最近发展区4、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5最佳学习期限(二)评价1、维果茨基的理论为意识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2、维果茨基关于教育应当走在发展前面的观点,在教学实践中极富指导意义。3、维果茨基开创了以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一感知觉概述(一)感觉1、感觉的概念2、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2)内部感觉3、感受性(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知觉1、知觉的概念2、知觉的种类3、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一)视觉1、视敏度2、颜色视觉(二)听觉1、听觉感受性2、言语听觉(三)触觉1、视触觉的协调2、动觉(四)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2、方位知觉3、大小知觉4、距离知觉(五)时间知觉(六)观察力1、目的性增强2、持续性延长3、精确性增加(细致性增加)4、逻辑性增强(概括性提高)5、观察方法的形成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第二章幼儿的认知发展三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一)感觉现象与幼儿活动1、感觉适应2、感觉的对比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二)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2、对象的活动性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相邻性原则)4、教师的语言与直观材料结合四感觉综合失调(一)感觉综合的概念(二)感觉综合失调的症状或障碍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2、听觉感不良3、视觉感不良4、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5、痛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6、本体感失调7、动作协调能力差8、精细动作不良(三)感觉综合失调的原因1、孕期失误2、哺乳不当3、教育方法有误(四)感觉综合失调的治疗和矫正1、专门的感统训练中心2、日常的感官训练一注意概述(一)注意的概念(二)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第二节幼儿注意的发展(一)幼儿的无意注意占据优势地位1、刺激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2、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的事物(二)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间接兴趣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4、合理地组织活动二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三注意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一)注意的广度与幼儿活动1、幼儿注意广度的特点2、注意广度在幼儿活动中的应用(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活动1、幼儿注意稳定性的特点2、注意稳定性在幼儿活动中的应用(三)注意的分配与幼儿活动1、幼儿注意分配的特点2、注意的分配在幼儿活动中的应用(四)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1、幼儿注意的选择性特点2、注意的选择性在幼儿活动中的应用(五)注意的转移与幼儿活动四幼儿注意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干预(一)幼儿的注意分散现象1、活动单一,较为单调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3、目的要求不明确4、无关刺激的干扰5、较难进行注意的转移6、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二)幼儿的“多动”现象一记忆概述(一)记忆的概念(二)记忆的种类1、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按记忆的内容划分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按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按记忆时意识参加的程度划分4、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按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划分第三节幼儿记忆的发展(一)识记1、识记的概念2、识记的分类(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按识记的目的是否明确划分(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按识记材料的性质划分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2)识记的内容与性质(3)识记方法(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时情绪状态(二)保持和遗忘1、保持2、遗忘(1)遗忘的概念(2)遗忘的规律(三)再认和回忆1、再认2、回忆二记忆的过程三幼儿记忆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一)幼儿记忆发展的趋势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1)幼儿期健忘(2)记忆回复(回涨)现象2、记忆容量的增加(1)记忆广度的增加(2)记忆范围的扩大3、记忆内容的变化4、记忆的意识性与记忆策略的形成(1)记忆意识性的发展(2)记忆策略的形成(二)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2、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3、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4、记忆策略的发展(一)识记内容的外部特征对记忆的影响1、活动材料的性质2、记忆对象成为幼儿活动追求的对象3、多种感官协同合作(二)幼儿自身的特点对记忆的影响(三)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1、偶发记忆2、“说谎”问题(四)幼儿记忆的培养四记忆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一想象概述(一)想象的概念(二)想象的种类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按想象产生的条件、有无目的性和自觉性划分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按想象的创新程度和形成过程划分3、幻想、理想和空想——按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划分第四节幼儿想象的发展(一)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初步发展1、无意想象的发展(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内容零散(3)以想象过程为满足2、有意想象的发展(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初步发展1、再造想象的发展2、创造想象的发展(1)创造想象的特点(2)创造想象发展的三个阶段(三

1 / 10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