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国翻译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讲:早期的佛经翻译2012年9月13日一、关于翻译的早期记载•《册府元龟·外臣部·鞮译》记载,周时有越裳国“以三相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这是对翻译官的不同称呼。后翻译之职,又称“象寄”“象胥”“鞮译”。又因“夷语与中国相反”,古文把夷语称为“反舌”,而译官又叫“舌人”。•到汉朝,我国主要的外事活动是对北方的匈奴用兵,故翻译活动逐渐用“译”来统称了。二、佛经翻译活动分期•张振玉认为,“佛教之传入中国盖在西汉末年”,那就是公元元年前后。东汉明帝八年(65年),蔡谙赴天竺取经,两年后,蔡自天竺归,佛经翻译由此开始。•佛经翻译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由东汉末年到西晋,名译家有安清、支谦、支谶、竺法护等。第二时期自东晋至南北朝,名译家有南方的佛陀跋陀罗、宝云等,北方的昙无谶、鸠摩罗什等。第三时期,则是唐代,为佛经翻译之大成。玄奘孤征天竺,研求佛法,历17年;回国后,19年里翻译了佛经73部(相当于25部圣经的分量)。三、佛经翻译第一阶段(东汉末年到西晋)•1.《高僧传》载:汉明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乃遣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寻访佛法。……竺法兰,中天竺人也,自言诵经数万章,为中天竺学者之师。时蔡谙既至彼国,相随间行而至,既达洛阳,便善汉言。谙于西域获经,即为翻译,所谓……四十二章等五部。四部失本不传,江左惟四十二章经,今见在。•又有《释老志·序》说,秦景和蔡谙同往天竺求经,后与摄摩腾、竺法兰回洛阳,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最早翻译出来的佛经了•早期佛经翻译的一大特点:很多经书没有书面原本,多为合作翻译的结果。西域或天竺来的高僧口诵经文,然后由中方人员合译出经文。公元2世纪•安世高译经“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同时代的译者有支谶、安玄、严佛调等。•安世高,即安清。1.传说中的前世2.安侯世高3.译经者世高【百度】公元3世纪:支谦•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原为月支人,故姓支。祖父东汉时率数百人来华定居。支谦生于中国,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三人均闻名于世。汉献帝末年,谦避乱入吴,孙权赏识其才华,拜为博士。他通晓六种语言,博览群书,本人并非沙门,但佛理精通。《法句经序》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什么叫“法句经”。•第二部分,《法句经序》的主体部分,就是平常所见与翻译相关的部分,主要讲述《法句经》在我国的翻译、传播的问题。•第三部分,说明《法句经》原文在源语文化中的地位,说明后来与竺将炎进一步修订译文的过程。《法句经序》中的翻译思想:核心的问题在于提出了翻译中的文质之争•如何理解“文”和“质”•文质与信达雅•文质与归化、异化•文质涉及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