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陈平著,东南大学出版社《中国建筑史》潘古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一、社会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秦王自称“始皇帝”。“皇”与“帝”是对最尊贵的天神和祖先的称呼,秦王将二字集于一身,意在强调权力无限和中央集权的威严。他在位期间,大兴土木,营建了规模宏大的建筑,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秦始皇陵(骊山陵),至今犹存。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政治上,汉把秦的郡县制封建社会与统一的局势更加巩固。军事上,汉武帝对干扰国家、妨碍中西交通匈奴给予严重打击。对外交流上,打通了中国通往西方的大道“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西汉末东汉初,佛教及其艺术的传入,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具有很大影响。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二、建筑概况秦汉400余年,是我国建筑茁壮成长并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期。秦代建筑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宫殿、长城和陵墓。汉承秦制,建筑又有新发展。汉武帝继续修长城,使其向东、西延伸。现新疆、甘肃还能看到汉长城遗址。汉建都邑,以西汉长安与后汉洛阳王城最宏大。长安城,周长22.5km,西有桂宫,东有长乐宫和未央宫,城西之外有上林苑和建章宫。汉代住宅实物很少,只能从画像石、画像砖和明器中了解情况。寺庙建筑中以洛阳白马寺、扬州广陵寺为代表。陵墓则以陕西兴平汉武帝之茂陵最为著名。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二、建筑概况纵观秦汉建筑有以下成就及特点:1类型丰富,除都城、宫殿、陵墓、园林、住宅外,尚有佛教建筑、官署、祠堂、粮仓及阙(古代皇宫两边供了望的楼,也指神庙、陵墓前树立的石雕)、亭、谢等。2建筑技术发展,充分掌握了夯土技术,木结构体系已渐成熟,楼阁建筑增多。3中国传统建筑的构图方式基本确立,“三段式”的主体造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4群体布局更受重视,讲究对称、疏朗的格局,重视与自然的关系5重视色彩与装修,建筑与绘画、雕刻工艺相结合,各显出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三、空间组织秦汉建筑无论宫殿、住宅大都采用矩形平面。许多其它平面,如L形、U形、十字形和H形等,也是由矩形平面组织演化而来。矩形平面利于使用,便于建造,能够组成多种形式的群体,是我国建筑中常见的形式。在宫殿、住宅等不同性质和不同功能的建筑中,可同样采用矩形平面。建筑的特点则主要靠体量大小和装饰繁简来体现。住宅方面,秦代住宅资料很少,汉代住宅可从文字资料及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等了解大概。“一堂二内”,一“堂”在前,二“内”在后,“堂”的面积为二“内”之和。“一堂二内”的三开间布局,像今天多见于北方的“一明两暗”式房屋。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三、空间组织一堂两内一明两暗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三、空间组织“一明两暗”3开间房屋具有许多其他形态没有的长处:一是面积利用较为充分;二是能够满足基本的分室要求,将公开与私密空间划分开;三是容易获取良好的通风和日照;四是可以向两侧延伸,很好的组织院落;五是最适合我国的木结构体系。因此这种空间形态成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并深深影响了后世建筑。“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三、空间组织以3开间形态为基础,还有一些较为复杂的组合,包括二进深和2层、3层的。以湖北云梦出土的一件明器为例,该住宅为二列2层。其前列横分为数室,应是居住房间;后列东部由厕所和猪圈组成小院;中部为通高的厨房;西部为望楼,高出整个屋面;楼梯位于走廊上。可见,此时的住宅,房间组成更丰富,公共分区更合理,更重要的是空间组合已由平面发展为立体的。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云梦出土的楼房住宅明器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三、空间组织秦汉建筑群体组合方式大体有三种:第一种是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所有建筑都将门窗开向院落。其空间性质是封闭、内向、具有向心力。从内外空间关系看,外部空间是内部空间的延伸与补充,实用性强。如大型宅第和某些宫室的组合。第二种是主要建筑位于院落中心,周围要素尺度小而气势弱,可称“内实外虚”式。在这种空间中,主要建筑的气势向周围扩散,空旷的院落则有烘托主体建筑的作用。秦汉的礼制建筑大都采用这样的组合。礼制建筑是用于祭祀的,如明堂辟雍。第三种是将上述两种结合起来,可称“自由式”。其特点是内外空间视情况采取灵活布局,使内外空间根据需要相通、相渗、相隔。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三、空间组织汉长安明堂、辟雍复原图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三、空间组织“明堂辟雍”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中国西汉元始四年(公元前150年左右)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长安(今中国中西部西安市)南门外大道东侧。它是一座重要的早期坛庙,外围方院,四面正中有两层的门楼,院外环绕圆形水沟,院内四角建曲尺形配房,中央夯土圆形低台上有折角十字形平面夯土高台遗址。中央建筑下层四面走廊内各有一厅,每厅各有左右夹室,共为“十二堂”,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层每面也各有一堂;上层台项中央和四角各有一亭,为金、木、水、火、土五室,祭祀五位天帝。五室间的四面露台用来观察天象。全体各部尺寸又有许多繁琐的数字象征意义。整群建筑十字对称,气度恢弘。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四、装饰装修界面装修秦汉时期,其宫殿的墙壁大都是夯土和土坯混用的。其表面先用掺有禾茎的粗泥打底,再用掺有米糠的细泥抹面,最后以白灰涂刷。这种做法是个不小的进步,因为已经分出底层、间层和面层。地面除传统做法外,多铺地砖。铺地砖以方形居多,上有花纹。还有黑、红两色漆地的做法,《汉书·外戚传·赵飞燕传》说,昭阳宫“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即为证明。我国很早就有用兽毛和丝麻织成的毡毯,秦汉时,宫殿铺有地毯。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四、装饰装修汉时的铺地砖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四、装饰装修用色彩装饰木构件的做法早已有之,比较正规的藻井彩画则出于秦汉。藻井多用于顶界面的重点部位,如宫殿中帝王宝座的顶部,寺庙中神像佛龛的顶部。它如同高耸的伞盖,突出于空间的构图中心,以渲染庄严、神圣的气氛。秦汉时期的藻井,虽没有后世的复杂,但作为一种高级装修,也只用于祠堂、庙宇、陵墓和宫殿。山东沂南东汉画像石墓室之藻井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四、装饰装修宫殿祠庙中除彩绘木构件外,还用金银珠宝作装饰。汉代就常在界面上的一些重点部位饰以金玉珠翠,以显示建筑之高贵。《汉书》说,建章宫南部有玉堂壁门,“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皆玉为之”,可理解为以玉材铺砌地面,以玉壁饰门。以门为重点进行特殊装饰的做法,还见于《汉武故事》,“武帝好神仙,起伺神屋,扉悉以白琉璃作之,光照洞彻”。这里的“白琉璃”,不是现在的琉璃,而是珍贵的,具有透明感的石材。用这种材料装饰门扇,自然也有以玉饰门的意思。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四、装饰装修画像石与画像砖画像石是以刀代笔在石板上进行雕刻,常用线刻,也有浮雕式,是一种半画半雕的装饰。画像砖的载体是砖,其上的纹样大都是模印出来的。画像石与画像砖之所以盛行于汉,与汉代盛行厚葬之风有关,因为画像石与画像砖比一般壁画耐久,用其装饰陵墓,更有永生的意义。同时,在祠堂和寺庙中,也可见画像石与画像砖。画像砖与画像石的题材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神话传说,如伏羲、女娲等;二是生产生活景象,如渔猎、出行、饮宴、歌舞等;三是建筑,如宅院、门阙等;四是自然风光,如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等;五是历史故事及历史人物等。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四、装饰装修汉画像砖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四、装饰装修汉画像砖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四、装饰装修斗拱最早的斗拱见于西周和战国,斗拱经历了三个大的演变期:从西周到隋为形成期;从唐至元为成熟期;明清时期为衰退期。汉是斗拱成型阶段重要时期,此时斗拱主要机能是承托与悬挑。为体现承托功能,汉代已有“一斗二升”和“一斗三升”之斗拱。其中之拱有直线的、曲线的和异形的。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四、装饰装修一斗二升一斗三升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二节魏晋南北时期的建筑一社会背景此时期,整个中国呈现动荡分裂的局面。期间有魏、蜀、吴的三国鼎立,有两晋与十六国的分裂,有宋、齐、梁、陈与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对峙。长期的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固有的文化成就,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政治上的黑暗,魏晋玄学、崇尚空谈和蔑视伦常之风大盛。从汉代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位居三教之首(佛、儒、道)。佛教的出世义理,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精神,反映在整个文化历史上,也反映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上。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二节魏晋南北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1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崛起。我国东南地区在三国以前长期未得到开发。随着晋室南迁,又经各代长达三百年的经营,东南经济文化后来居上,推动了以“六朝故都”建康城(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建筑的繁荣。南朝建筑物已无实物遗存。2佛教的盛行带动佛寺、佛塔、石窟寺建筑的高潮迭起。佛教在东汉初已通过西域传入中原,经魏晋到南北朝,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佛寺建造数量剧增。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二节魏晋南北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佛塔源于印度的“窣堵坡”,是一种珍藏佛及其弟子的遗骨(舍利)和遗物的建筑物。传到中国后很快与中国的多层木结构建筑相融合,且被改称为“塔婆”或“浮图”。石窟,也是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印度的石窟有两种:一种叫“支提窟”,是聚会和礼佛的场所;另一种叫“毗诃罗窟”,是讲堂(佛堂)和精舍(僧院)。石窟传至中国后,逐步中国化。3园林有了新契机。中国园林始于商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和山水文学盛行,表现为私家园林逐渐以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为主,内涵更为丰富。嵩岳寺塔立面嵩岳寺塔平面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该塔全高39.8m,底层外径10.6m,内径约5m,壁体厚2.5m。塔身建于简朴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素平无饰。上段四个正面辟券门,贯通上下两段。门上做火焰券面装饰。上段其余八面各砌出一个单层方塔形的壁龛,龛门也用火焰券面。上段塔身12面转角处均砌出八角形壁柱,有宝珠莲瓣柱头和覆莲柱础。塔身上部层叠15层塔檐,均为砖砌叠涩檐。各层檐间只有短短的一段塔身,每面均辟有小龛和小窗。多数小窗仅具窗形,并不通透。总体轮廓呈和缓的抛物线形,卓越秀美。券门券窗上的火焰卷和角柱上的莲瓣柱头柱础,都带有浓郁的异域风味。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二节魏晋南北时期的建筑三空间组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室内部空间基本沿袭了秦汉形制,佛教建筑中的石窟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在内部空间的形式和组织上值得一提。此时石窟,空间形式大体四类:1近似印度的“支提窟”,可称中心塔柱式。特点是平面大体呈正方形,中间偏后处竖立一个四方形中心塔柱,由地面直至窟顶。塔柱四周有佛龛、内塑佛像。塔柱前部的窟顶呈双坡屋顶,通常称为“人字坡”。人字坡上刻出或画出椽子,显示出木构屋顶的样子。塔柱本身繁简不一,但都刻成塔状。中心塔柱式窟与印度的“支提窟“也不完全相同,“支提窟“平面为内圆外方的马蹄形,中央没有塔柱,只有并列的石柱。它是礼拜的殿堂,中国的中心塔柱式则纯属供人瞻仰以宣扬佛法的地方。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第二节魏晋南北时期的建筑三空间组织中心塔柱式石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