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一、社会背景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的时期,也是国家长期统一、生产持续发展、各民族文化大交流的重要时期。明朝经济繁荣促进了各类建筑的发展。首先是各类大规模宫殿、坛庙、陵墓和寺观的建成,如京都的宫殿、十三陵、天坛等,都是明朝有代表性的建筑群。清满洲统治者,全面接受汉族文化。建筑上也深受影响,保留了明代的北京宫殿建筑,陵寝制度也是沿袭明代,至于民居方面更普遍地接受了汉族的四合院形制。清廷对蒙古族、藏族亦实行“怀柔”政策,大力提倡藏传佛教,以增强统治力度。藏传佛教建筑具有神秘的艺术色彩,其空间布局、艺术造型、装饰风格等方面都有创造与发展,为传统佛教建筑增添了新的营养。清代宫苑建造集历代造园经验之大成,规模之大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在民间,中产阶级也将园林引入宅内,形成宅园建造的高潮。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明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高峰。•都城与宫殿明清的都城与宫殿,均极力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由于集中财力、物力和优秀的工匠,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了北京城。明清北京城,以宫城(紫禁城)为中心,向外为皇城,再向外为内城,为三重城垣的结构。宫城位于都城中心,面积约72万余平米,是皇帝听政、主持庆典和帝后起居的场所。皇城面积约为宫城的5倍,内有“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景山、南海、中海和北海,还有部分衙署、寺观和宅第。内城面积约为皇城的4倍,城内有店铺、佛寺、道观、衙署、兵营和民居。内城四外有坛庙,即南面的天坛、先农坛,北面的地坛,东面的日坛和西面月坛。北京的规划布局,以一条贯穿南北长达7.5km的中轴线为基准,构思的核心是使宫殿、御花园居全城核心,充分体现皇权至上,符合封建礼制的规范。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都城与宫殿故宫主要建筑全部位于轴线,次要建筑则配置于两侧。作为整个体系重点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其中以太和殿尺度最大,用材最精,凸现了尊贵的地位。它是统治者举行重大仪式(如皇帝登基、诞辰、出兵征伐及春节庆典)的地方。其规划:一是,太和殿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5间的高体制。二是,采用了3万多平米的、可容万人盛典的巨大殿庭。三是,在殿与庭的处理上,太和殿殿身没有凸入殿庭,前檐几乎与殿庭北墙拉平,由此保持了殿庭的最大深度和规整形态。四是,恰当的安排了殿庭的辅助建筑和陈列小品。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太和殿平面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太和殿立面太和殿立面北京故宫太和殿内景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坛庙“坛”,古指平地上以土堆起的高台,是神之场所。《礼记·祭法》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筑台而祭是显示隆重和神圣。“庙”是古代祭祀祖宗和土地的建筑。北京天坛是坛庙的代表作。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一个包括圜丘、祈年殿、皇穹宇等在内的建筑群。天坛的主题是“崇天”。建筑群面积比紫禁城大几倍,密度却小很多,且大都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下。这无非是让进入坛区之人,感到离尘世已远,距天神已近。祈年殿是天坛的重要建筑,平面呈圆形,寓有“天圆”之意。它作为祈谷丰收的场所,多处使用与农业节历有关的数字,如用12根外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用12根内柱,象征一年12个月;用内外共24根柱子,象征一年24个节气;用4根“龙金柱”代表一年四季。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北京天坛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北京天坛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天坛皇穹宇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圜丘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坛庙清代重修的曲阜孔庙、四川成都的武侯祠、安徽合肥的包公祠等,建筑规模和艺术水平也很可观。孔庙从大中门起为孔庙主体部分,仿照宫禁形制,四周有院墙围合,四隅建角楼。它以大成殿廊院殿庭为核心,殿庭前方有同文门、奎文阁和大成门前庭铺垫,形成主殿前方纵深排列五门的隆重格局;殿庭东侧三进偏院设有供族人进斋的诗礼堂和供奉孔子五代祖先的崇圣祠(明代时称家庙)等建筑;殿庭西侧两进偏院设有演习乐舞的金丝堂和供奉孔子父母的启圣殿及其寝殿等建筑;殿庭后部建有展示孔子事迹的圣迹殿和后土祠院等。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奎文阁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坛庙祭祀祖宗的家庙,建于清代最著名的有浙江诸暨的边氏祠堂、广州的陈家祠等,它们虽由家族修建,但因具有显示家族财力地位的意义,都十分精美且相对自由。陈家祠精美砖雕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宗教建筑明清时,汉、藏、回宗教建筑均有发展。较大的佛教寺庙有明代的南京灵谷寺、山西太原的崇善寺以及北京的大正觉寺。喇嘛教建筑在清代发展较快。除北京外,西藏、甘肃、内蒙等蒙藏族聚居之地喇嘛教建筑尤多。比较著名的有拉萨布达拉宫。建筑随山势布置,自下而上错落进退。外墙全部用石砌造,大片红白石墙上,镶点着成行成列的梯形窗套,突出浓厚的藏式风韵。墙体收分显著,石材与自然山石肌理相近,墙角与山坡衔接自然,石墙犹如扎根山岩之中,与山丘浑然一体,。曲折回转的磴道,形成错落有致的白色斜形磴台,拉长了登山路经的长度,烘托出整体建筑的分外高耸。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布达拉宫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布达拉宫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园林明清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两大类。园林建筑的空间特点,按明计成所著《园冶》的说法是:“凡立园圃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筑垣须广,空地多存”,“相间得益,错综为妙”,意思就是追求良好的景观和朝向,讲究宽敞疏朗、曲折错落、虚实相间、聚散有致的布局。皇家园林,明朝主要有皇城西部的西苑。清代著名的则有圆明园、长春园和颐和园,并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圆明园素有“万园之园”之称,可惜被英法联军所焚灭。承德避暑山庄占地面积560公顷,四周环以围墙,长达10公里。园内地形变化复杂,可划分为四大景区,即宫廷区、湖沼区、平原区、山峦区,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圆明园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承德避暑山庄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园林私家园林大都集中于商业发达的南方,以苏、扬州为最盛。明清私家园林是适应官僚、文化、商贾的需要而繁荣起来的。其特点与皇家苑囿不同,是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叠石、理水、栽植和修建亭馆、廊轩取得“小中见大”的效果。苏州著名的园林有明代的拙政园、留园,清代的怡园、网狮园、沧浪亭等;扬州的个园、何园等,均构思奇巧,巧夺天工。苏州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部的三元坊附近,为现存最为悠久的一处苏州园林。五代末为一王公贵族别墅,北宋诗人苏舜钦(子美)购作私园,1045年在水边山阜上建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逐渐出名。后几经易主,清康熙时大修,形成今日之规模,占地1公顷多。特点为:1.“崇阜广水”的自然景观。2.互相借景,景色丰富。3.竹翠玲珑,名人刻像。“崇阜广水”的自然景观沧浪亭一角从复廊内侧望沧浪亭竹翠玲珑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住宅明清住宅多种多样,有西北窑洞、北京四合院、南方干栏民居、福建客家土楼、云南“一颗印”等多种形式。1窑洞窑洞式民居是一种很古老的居住方式,是在黄土断崖地区挖掘横向洞穴作为居室。它具有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等优点,虽然存在采光及通风方面的缺陷,但在北方少雨的黄土地区,仍为人们习用的民居形式。按构筑方式可分为三种:靠崖窑、平地窑、锢窑。靠崖窑即是利用天然土壁挖出的券顶式横穴,可单孔、可多孔,还可结合地面房屋形成院落;平地窑又称地坑院、暗庄子。即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使之形成人工土壁,然后在坑底各个方向的土壁上纵深挖掘窑洞,也可以说是竖窑与横窑的结合。此式窑洞多流行于河南巩县、三门峡、灵宝和甘肃庆阳、山西平陆一代;锢窑为在平地上以砖石或土坯按发券方式建造的独立窑洞,券顶上敷土做成平顶房,以晾晒粮食,多用于山西西部及陕西北部。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A靠崖窑B平地窑C锢窑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山西平遥仁义街四号院内景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山西平遥仁义街四号院内景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住宅2北京四合院这是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北京四合院有大有小,最小的只有一个院。典型的四合院平面为正方形,四周建房,以房之后墙为院墙。正房坐北朝南,尺度最大,地位最显。左右为东西两厢,正房与厢房间的庭院是交通、绿化用地和家人活动场所。庭院南端正中有垂花门,出垂花门为一东西向狭长小院,其南的房子称“倒座”,是客房、男佣住房和堆放杂物的地方。院子的大门开在东南角,在明清人看来,此乃吉利的方向。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北京四合院之一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住宅2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正房一般3间,这是遵守明清朝廷关于“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的规定。正房开间进深均大于厢房,正房左右可建耳房,常作书房之用。正房、厢房可用“抄手游廊”连接起来,并在廊边设可坐栏杆。如此,经垂花门后不必露天行走,还可在坐凳上休息,欣赏院内景物。大一点的四合院,可在正房之后再接一院,或在一侧接院,正房后的房子叫“后照房”。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北京四合院之二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住宅2福建客家圆楼客家圆楼是明清民居中的奇葩。西晋末年,黄河流域的部分汉人,因逃避战乱而南迁,来至赣、闽、粤等地,被当地人称为“客家”,即“客居异地之人”。圆楼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出于安全需要;二是省材、省料而且坚固;三是有利于抵御福建地区常见的台风,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维系族人的团结,增强内聚力。这种堡垒式民居,夯土筑墙,高度可达5层,直径可达70m以上,3层楼的圆楼,底层供炊事、贮藏和圈养家畜用,不开窗。上面两层住人,向外开窗,内侧为贯穿全楼的走廊。圆楼中央有平房祠堂,是族人祀祖的地方,也是族人活动的公共场所。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住宅3云南一颗印“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其主要特点为:一是正房、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二是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三是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最典型的格局。四是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挑檐称“小厦”。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五是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长坡内向,短坡外向,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一颗印”住宅剖视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住宅4云南傣族民居傣族民居与汉族院落式民居不同:汉族院落式民居是“外实内虚”,傣族民居则是“外虚内实”。它以单体建筑为中心,用栅篱等围合一定的用地,使其成为建筑的延伸。傣族民居为典型干阑式建筑,也就是“巢居”的延续。以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民居为例,其平面约为10m见方的正方形,底层架空,登梯上至2层,先至前廊和晒台,由此进入堂屋,再拐弯入卧室。前廊是一个有顶的半开敞式空间,有靠凳可以小坐,是乘凉、进餐、纺织、待客的理想场所。堂屋中央有火塘,有炊事和取暖两个功能,保留了原始人对火的依赖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