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夏、商、周(公元前2l世纪一前221年)夏、商、周的中心地区都在黄河中下游,属湿陷性黄土地带。为防止地基湿陷,先民发明了夯土技术,既可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又可夯筑高大的台基或墙壁,建造大型建筑。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建立了一个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奴隶制国家•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自从有了文字记载,手工业分工明显,后期青铜器的使用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夯土技术已趋于成熟,同时木构技术也有鲜明的发展与进步•建筑技术发展:瓦的发明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商代城址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图片来源:张光直郑州商城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城内:宫殿,宗庙城外:作坊,住宅图片来源:张光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商周时期的建筑商代宫殿复原商周时期的建筑瓦的发明与应用,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陶水管的使用,解决地面排水的问题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斗拱的概念建筑技术商周时期的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从遗址平面看:殿堂的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各间面阔统一。以上特征说明这时期的木结构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商周时期的建筑建筑体系逐渐成长:出现夯土台宫殿,城市.陵墓均有发展,夯土技术成熟.木构架建筑商周时期的建筑著名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陕西歧山凤雏村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有专家把它称为“中国第一四合院”。合院形式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已使用了瓦,个体较大,主要用于屋脊檐口等重要部位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商周时期的建筑宫殿—等级分化建筑类型宗庙—祖先崇拜住宅作坊陵墓城市建筑色彩周代规定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中原:木架夯土长江流域:干阑结构体系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时期的建筑•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春秋战国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五帝约公元前30世纪初~约公元前21世纪初夏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周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东周前770~前256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建筑技术木构架技术渐趋成熟结构体系抬梁式穿斗式井干抬梁式•古代汉族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室内少柱甚至无柱,空间大,耗材多。•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抬梁式穿斗式•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用穿枋把柱子串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而形成屋架。穿斗式井干式•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中国商代墓椁中已应用井干式结构,汉墓仍有应用。目前所见最早的井干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献都属汉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斗拱:在柱子上部,屋檐下部相连的,由木块层层叠制的组合构件。它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所特有的建筑构件。斗拱既可以承托屋檐和梁,还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板梁结构山东沂南石墓砖石结构发展石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四川雅安高颐墓阙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砖拱券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山东淄博齐故都城与市:政治中心与经济职能相结合城与郭:筑城以卫君;筑郭以卫民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高”与“大”的追求春秋战国时,高台建筑和园囿兴盛。“台”是用夯土分层筑成,或利用原有的高地,经切割、修整、加高而成。台呈阶梯状,逐层收小,顶部往往建主要殿堂,为娱乐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园囿发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先秦诸子齐力推进“天人合一”的观念。老子重视“自然”和“无为”;孔子进一步把自然山水人格化,把山水的特性与人的德行相关照。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春秋战国秦-高台建筑秦咸阳宫殿一号宫殿遗址中国建筑史——奴隶社会建筑3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台建筑,有两类,一种是建筑建在夯土台上,另一种是围绕夯土台建造多层建筑,上图即后一类形式。《考工记》是春秋末期齐国关于工艺标准和制度的官书,是我国古代重要科学技术文献。书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城市建设,反映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有关制度。左图为其所绘制的王城图,是归整、方正、对称的城市面貌。“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考工记·匠人篇》“轨”,指两个车轮的距离;王宫居中,祖庙其左,其右社稷坛。前朝后寝,市场在宫城后面,一夫即当时的一百亩。左图是《永乐大典》根据《考工记·匠人篇》重新绘制的《周王城图》。2007-02《中外建筑史》江苏武进的淹城可能是春秋时期的淹国国都。它有三重城墙,每重城墙外有护城河。只有西北角有桥可以出入。护城河内用独木舟为交通工具。布局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国君以深濠高墙自卫的状况。2007-02《中外建筑史》曲阜鲁城是西周至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由外郭和内城两重城墙组成,是目前已知采用外郭最早的城市。它与《考工记》中描述的城市比较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