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现象》一、教学内容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认识。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看到、体验到,才能去认识某个事物或某种规律,进而建立基本思路。对于宇宙单元的教学来讲,契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证据来加以判断。3、与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三、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四、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五、教学准备:乒乓球、手电筒、小人贴纸、小组记录表。六、教学过程师导入: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她孕育生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就是地球。(一)课件引出探究问题1、师: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分别是在什么时间拍的?生: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2、师:白天可以用哪一个字来表示?生:昼(板书:昼)师:黑夜可以用哪一个字来表示?生:夜(板书:夜)3、师:想一想,每天早上和傍晚太阳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太阳是怎样的?)4、小结师:对,白天和黑夜总是交替的出现。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地球上的人们迎来了白天,每天傍晚,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地球上的人们又迎来了黑夜。我们把白天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昼”,把黑夜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夜”。白天和黑夜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叫做昼夜交替现象。(板书:交替)(二)猜想1、师: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现象呢?生:因为太阳光总是照亮了地球的一半。2、师:被太阳光照亮的一面就是,昼;没有被太阳光照亮的一面就是,夜。(板书:图)(出示图片)3、师:真的是这样吗?请想一想: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分吗?假如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有昼夜之分吗?生:这样有昼夜,但不会出现昼夜的交替。4、师:现在你能试着归纳一下形成昼夜现象的的原因吗?生:1、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2、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才能产生昼夜。3、地球和太阳不能静止不动。5、师:看来,地球和太阳必须运动起来,才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才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请积极思考,在4分钟内请每个小组尽可能多的提出,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来。——在实验记录单上画出简图。6、交流汇报,收集学生的假设: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应的假设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可能出现的:太阳自转;太阳围着地球转;同时自转太阳和地球都自转;同时太阳围着地球转;太阳和地球都自转;同时地球围着地球转;(三)模拟实验1、师:这么多的猜测,是否真的都会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呢?如何证明?(我们需要做什么呢)如果我们要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你认为我们需要一些什么材料?为什么?材料:地球仪,手电筒,标记人做实验:(1)手电筒不能从上往下照,(2)作标记:乒乓球上的红色图案为标记(3)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4)认真观察:红色图案处昼夜变化时“太阳”和“地球”在如何运动。(5)完成实验记录单。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