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古诗词三首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mùsuōzhēzuìmèichúbāobō剥莲蓬péng剥削gāozhàoǎowēng竹篙棹竿翁媪牧童蓑衣gāozhàoǎomùsuōzhēzuìmèichúbāo遮挡陶醉明媚锄头剥开钟汉离荷仙姑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mùsuō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铺铺:铺开。弄弄:逗弄。饱饭饱饭:吃饱了饭。蓑衣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卧月明草铺横野六七里,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写景笛晚风三四声。弄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写景归来饱饭黄昏后,回来吃饱了饭,已经黄昏之后了,不脱蓑衣卧月明。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地躺在月光下休息了。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经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看明月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卧月明。牧童[唐]吕岩弄:逗弄。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弄蓑衣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思考诗人向往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向往宁静淡泊,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思想感情。风景:野草横铺—六七里晚风明月—黄昏牧童:弄笛卧表现出牧童的天真悠闲自在无拘无束优美恬静小结:《牧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童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请你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牧童——吕岩】改写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几棵树挺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一阵风萧萧地吹过,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听的“夜曲”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是一个牧童,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一边吹奏着笛子,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耳的笛子声传遍了整个草原,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曲”增加了一份幽雅……时间飞快地流逝着,原本明亮皎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点微弱的暗光,“精灵”们继续演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拿着他那支笛子,躺在草地上安然入睡了……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中兴四大家”之一。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大多都描写自然景物,且以七言绝句为多。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gāozhàozhē一叶渔船两小童,收停坐船中。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舟过[宋]杨万里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安仁篙棹怪生一叶渔船两小童,一叶小船上,有两个小孩子,收篙停棹坐船中。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生无雨都张伞,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不是遮头是使风。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我好象看到了……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我从中感受到了……词句解析“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的。天真、可爱、聪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读了这首诗,你眼前浮现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从中,体会到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也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舟过安仁》是___代诗人_____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_____,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_____,表现出两个孩子的_______,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_____。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宋杨万里所见所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天真可爱、聪明喜爱之情小练笔: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春天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宋代诗人杨万里乘船去那里游玩。来到安仁,杨万里马上喜欢上这个了地方,这里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湖光山色,美呀!在这迷人的景色里,杨万里听到小孩的欢声笑语,不禁向四周张望,发现在不远的河面上的一叶渔船上,坐着两个很可爱的小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在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过了一会儿,船儿徐徐地停了下来,大一点的小孩收起竹篙,又停了船浆,船不动了。•春天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宋代诗人杨万里乘船去那里游玩。来到安仁,杨万里马上喜欢上这个了地方,这里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湖光山色,美呀!在这迷人的景色里,杨万里听到小孩的欢声笑语,不禁向四周张望,发现在不远的河面上的一叶渔船上,坐着两个很可爱的小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在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过了一会儿,船儿徐徐地停了下来,大一点的小孩收起竹篙,又停了船浆,船不动了。•杨万里觉得很奇怪,心想:他们在干吗呢?这时,他发现一个小孩撑起了一把伞,但是天气晴朗,并没有雨啊,这让杨万里很纳闷:不知道他们想干啥呢?百思不得其解。杨万里禁不住问他们:“你们张伞在做什么呀?”小孩回答:“我们想省点力气,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在利用风力呢,风吹了伞,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杨万里这时才恍然大悟,叹道:这两个小孩真聪明呀!村居清高鼎清平乐村居南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看看这两首诗词的有哪些地方相同或不同?小结•这两首诗都是压韵的。题目都是《村居》•《清平乐村居》每行字数不一样多,有4、5、6、7个字,而《村居》每行都是7个字。•《清平乐村居》有八小句,分两段。•《村居》是一首七言绝句,而《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有“唐诗”“宋词”“元曲”之称。《清平乐村居》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题目。•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是压韵的,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词牌名。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其词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21岁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yánmèiǎowúlàipéng辛弃疾清平乐·村居bāo①清平乐村居.“乐”在此处yuè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檐:茅草盖的屋子。译义:一所低小的茅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赏析:“茅檐”交代了地点,“溪上青青草”交代了时间在夏天。短短两句把农村景色的清新美丽给表现出来: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屋子附近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的草儿一片青青之色。回首页后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译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醉:带着酒意。吴音: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相媚好:表示两人很亲热的意思,互相逗趣,玩笑。翁媪:老年男子和老年妇女,这里指一对老年夫妻。赏析: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茅屋前一对老夫妇,他们大概是喝了一些酒,脸上红扑扑的,一副微醉的样子,正用乡音在高兴地聊天。白发翁媪,不知谁家?这里设一问语,便觉声情摇曳,意趣平添。回首页后退大儿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