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安徽省实施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安徽省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82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目标进度(一)目标分解。按照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的要求,参照《规划》中的主要量化指标,结合《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预测我省到2015年的12项主要量化指标,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二)进度要求。按照“一年开好局,五年大发展,十年新跨越”的战略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一年开好局。2011年,全面启动《规划》实施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宣传推介,完成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开工建设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为《规划》实施开好局、起好步。五年大发展。到2015年,《规划》实施取得重大成果,主要目标基本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31576元和10570元,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71.8万公顷,单位地区生产总—2—值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持续下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碳排放强度分别累计下降16%、30%和17%,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高于96%。十年新跨越。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二、工作要求(一)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规划》,准确把握《规划》主要内容,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狠抓落实;要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改革,抓住最具带动力、影响力的工作和项目,集中力量率先取得突破。(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要求,整体谋划三个阶段的工作安排,明确每一阶段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分步抓好落实。(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实施方案要在2011年底前完成,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3—(四)用活政策,先行先试。省有关部门要认真梳理《规划》相关政策措施,抓好贯彻落实,加强与国家部委的衔接,积极争取更多支持。国家赋予皖江示范区先行先试的各项政策,加快推广到全省其他地区。三、主要任务(一)粮食生产基地建设。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深入推进粮食“三大行动”,分别建设小麦、玉米、水稻高产攻关核心区2000万亩、500万亩、1000万亩。实施“吨粮田示范县”和高产创建活动。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健全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新型农机具推广应用,主攻玉米、油菜机收和水稻机栽秧。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园区、省粮食批发市场、区域性骨干粮食批发市场、省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库和合肥、阜阳、芜湖、蚌埠、宿州、滁州、安庆7大粮食物流节点。责任单位:省农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粮食局、有关市政府负责。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畜牧业升级和水产跨越工程,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健康养殖,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达到630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220万吨。以良田、良种、良法、良制为着力点,建设80个省级现代农—4—业示范区。大力发展油茶、核桃、竹、杨树、苗木花卉产业,提高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和绿色长廊建设水平。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农垦现代农业建设步伐。责任单位:省农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有关市政府负责。3.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和粮食产业化跨越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承接产业转移和科技创新,重点建设60个年产值50亿元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到“十二五”末,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7000亿元(粮油加工产值2000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引进培育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实施农民组织化工程,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兴办合作经济组织,到“十二五”末,农户入社率达50%以上,示范社发展到4000个,其中省级示范社500个。责任单位:省农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粮食局、有关市政府负责。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塘坝扩坝,增加有效—5—蓄水。实施洼地治理和沟渠清淤工程。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和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保护村庄自然生态,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立农村垃圾清运处理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实施新农村科学储粮工程,以粮食主产县为重点,2020年前,每年安排农户科学储粮项目点10万户。责任单位:省农委、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粮食局、省能源局、有关市政府负责。(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1.推进煤炭基地建设。继续推进两淮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新建一批安全高效高产矿井,改扩建一批大中型矿井,“十二五”新增规模4000万吨/年以上,到2015年两淮煤炭基地总规模达到1.8亿吨/年。加快煤炭产业升级和安全改造,提高煤炭回采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采煤深陷区生态治理。建设芜湖港煤炭储配中心,规划建设铜陵煤炭储配中心。鼓励煤炭企业赴省外和境外开发煤炭资源。建设两淮矿区煤矿瓦斯治理示范井,推进煤矿瓦斯(煤层气)开发利用。责任单位:省能源局牵头,省国资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土资源厅、有关市政府负责。2.优化电力结构。高标准建设一批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煤电机组,满足“十二五”用电增长需求。启动实施“皖电东送”二—6—期工程。建设以特高压和50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的智能电网,开工淮南-皖南-浙北-上海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加强220千伏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稳步推进核电项目。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加快开发太阳能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水能。责任单位:省能源局牵头,省电力公司、有关市政府负责。3.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推动冶金产业改造升级,加大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力度,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发展优质钢材、特钢产品,铜、铝精深加工产品,有色金属新材料,建成全国重要的精品钢材和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加快发展石化工业,大力发展石化及下游系列产品,重点建设淮南、淮(北)宿(州)、阜(阳)亳(州)、无为等煤化工基地,积极建设合肥、铜陵、芜湖、池州等特色化工基地,推进大型乙烯工程前期工作。大力提升建材工业水平,支持水泥产业提高集中度,积极发展非金属矿精深加工及改性材料,突出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优质玻璃、装饰材料及卫生陶瓷产品,建设全国重要的硅产业基地及非金属矿深加工产业集群。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国资委、省能源局、有关市政府负责。(三)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速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加强核心技术和系统技术研发,培育自主品牌。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工—7—程机械、电工电器、机床、泵阀、环保节能设备等行业,积极发展冶金、水泥、煤炭、石化等行业大型成套设备,鼓励发展高性能船舶及新型船用机械制造。大力支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国内外产能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重点推进轿车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重型大功率发动机、乘用车、重卡、专用车、轮胎等项目建设。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科技厅、有关市政府负责。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聚焦重点,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和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10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和引进100个左右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建设合肥平板显示、合肥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芜湖光电材料、蚌埠生物、马鞍山新材料等10个左右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有关市政府和省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负责。3.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食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加快建设皖北小麦、沿江大米和油脂加工、皖西南生态食品加工基地,以及一批肉类果蔬深加工基地、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基—8—地等。提升家用电器制造业竞争力,重点发展空调及关键零部件、大屏幕彩电、冰箱、洗衣机、小家电和其他家电产品。改造升级传统纺织服装业,建设棉纺织和服装产业集群、羽绒家纺产业集群、皖东南服装产业集群、服装鞋帽产业集群、差别化纤维及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集群、麻纺产业集群。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委、有关市政府负责。(四)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1.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依托高速铁路客站和机场,衔接公路、城市公交、城际轨道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建立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依托重点铁路货运站场和港口,建设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联运系统。加快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在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得到根本提升。2.加快铁路网建设。加快建设合肥—福州、合肥—蚌埠、南京—安庆等快速客运铁路和阜阳—六安、宿州—淮安等普通铁路。新建商丘—合肥—杭州、黄山—杭州、郑州—徐州等快速铁路,实施阜阳—淮南、淮南—合肥、水家湖—蚌埠、合肥—杭州等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力争“十二五”新增铁路3100公里。到2015年,主要铁路通道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快速客运铁路覆盖所有设区市,货物运输能力显著提高。—9—3.完善公路网络。加快建设北沿江、徐州—明光、许昌—宿州—泗洪、黄山—祁门、扬州—绩溪、阜阳—新蔡、南京—宣城—杭州等重点高速公路。新建武汉—岳西及东延工程、济南—祁门、宿州—扬州等高速公路,望东、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和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加快国省道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建设经济干线、高速公路连接线、省际通道、旅游道路和交通枢纽连接线。“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四纵八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到201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力争达到45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4.加快机场建设。完善民航机场布局,改善机场运输和通航条件,扩大航空运输服务覆盖范围,发展通用航空运输。建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和池州九华山机场,实施阜阳、黄山机场改扩建工程,规划建设安庆、芜湖、蚌埠民航机场,有序推进亳州机场前期工作。到2015年,开通民航运输机场6个,建设若干通用机场。5.提高水运能力。加快建设长江、淮河、合裕线、芜申运河、沙颍河等国家高等级航道;整治石门湖、姑溪河、水阳江、滁河、浍河、店埠河等重要支流航道;推进和县郑蒲港一期等工程建设。到2015年,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500公里,全省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亿吨,芜湖建成长江流域重要的航运枢纽。以上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牵头,有关市政府和省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负责。(五)重点地区发展。—10—1.推动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按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要求,全方位高水平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确保如期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成为引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