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古典主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法国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时期,也称为“路易十四时期”,因为它基本和“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漫长的统治时期相契合。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法国是欧洲勿庸置疑的霸主。在古典主义时代,政治、宗教和文学的发展都要遵循权威的教条。然而古典主义的相关理念,诸如秩序、均衡、典雅等,至今仍体现着法国人对文学品味的追求。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君主专制是作为文明中心、社会统一的基础出现的。社会安定和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为人民已经厌倦了战乱。与此相应,17世纪30年代,流行一时的巴罗克文学迅速向古典主义文学过渡。波旁王朝为了加强对文学艺术的控制,建立了发放奖金、津贴和检查的制度。1634至1635年建立的法兰西学士院,目的是要在语言文学方面设立适应君主专制政治需要的统一规范。当高乃依的剧作《熙德》违反了三一律时,官方理论家夏普兰就撰文加以干预。古典主义文学便是在这样的政治气候和文艺政策的条件下产生的。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古典主义作品大多描写主人公的感情与家族责任或国家义务的冲突,表现感情服从责任,个人服从义务的主题。不少作品直接歌颂国王贤明,或者由国王充当矛盾的裁决者和调停人。对于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非法活动加以犀利抨击,表现出拥护中央王权的强烈政治倾向性。勒内·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笛卡尔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感觉是不可靠的,理性是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是一切认识的根源,人凭理性认识万物的真伪,判明是非。三一律地方统一:位置应该不会改变。时间统一:理想情况下,整个戏应该发生在24小时内。统一行动:应该有一个中心的故事,所有次级情节应该和它相关联。皮埃尔·高乃依,出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港市鲁昂,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1629年,他的第一部喜剧《梅丽特》问世,1635,他完成了第一部悲剧《梅德》。1636年,他推出了轰动整个巴黎的悲剧《熙德》,创立了法兰西民族戏剧的光辉典范;但该剧也因为没有遵守“三一律”的原则,即“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和“同一事件”在法国文坛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遭到了一些贵族文人的诋毁攻击。1640年至1643年,他又先后完成了《贺拉斯》、《西拿》和《波里厄克特》三部比较重要的悲剧,1674年,他完成了最后一部悲剧《苏莱拿》,十年后他在贫困与孤寂中死去。《熙德》,故事是这样的:唐罗狄克与施曼娜相爱,这对情人的父亲,却因国王选太子师傅一事而争吵起来,话不投机时,施曼娜父亲干脆打了对方一记耳光。唐罗狄克的父亲跑回家中,向儿子说明了经过。儿子心中顿时矛盾起来,父仇不可不报,但对方又是爱人的父亲,要父亲还是要爱人?终于他找到了施曼娜的父亲,并在决斗中杀死了爱人的父亲。自己的父亲竟被爱人所杀,施曼娜心中也万分矛盾。最后她下决心要向国王请求处死唐罗狄克。正当她打定主意时,唐罗狄克手里拿着剑请求施曼娜杀死他。后来唐罗狄克在阻击摩尔人的战斗中立了功,被赐予称号LeCid(是摩尔的名字,意为君主)。通过国王斡旋,唐罗狄克在决斗中获胜,获准一年后与施曼娜结婚,施曼娜也因深爱唐罗狄克而原谅了他。剧中贯穿了荣誉、责任与爱情的冲突,男女主人公虽然相爱,却把荣誉和责任放在第一位,只因国王出面,他们的爱情才得到妥善解决,表现了两种意识的妥协、调和,体现了时代精神。让·拉辛,出身于一个小官员家庭,自幼父母双亡,被外祖母和教母收养。拉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他日后所得的成就归功于两件事:一是巴黎王家码头修道院冉森派教士的培养,教他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对古代西方文化有精深的理解;二是莫里哀剧团排演了他的最初的剧本《德巴依特》(1664)、《亚历山大》(1665),使他掌握舞台剧的创作经验。拉辛的作品主要发表在1667年到1677年的十年间。他是法国古典主义最伟大的悲剧作家,作品展现了人性和理性间的矛盾斗争。比较有代表的悲剧作品有《昂朵马格》和《菲德拉》。《菲德拉》是关于人性的一大杰作,菲德拉是特修斯的年轻王后,爱上了老国王的儿子伊波利特。有一天国王没有上朝,随后消息称国王去世。菲德拉找机会向她的继子伊波利特表达了爱意,却遭到了拒绝,这使她感到尊严受到伤害。这时传来国王还在世的消息,并在回来的路上。菲德拉向国王诬告称伊波利特试图非礼她,这让国王很愤怒,并惩罚了他的儿子。当菲德拉得知伊波利特最终死去的消息,感到非常伤心和愧疚,于是饮下毒酒,在临死之前向国王吐露了事实。这部剧的主题是展现人性与理性的斗争,同时表现出消极的命运观,包括人在掌握命运中的无助和命由天定的思想。《昂朵马格》于1667年上演,获得极大成功。这个剧本首先通过特洛亚英雄厄克多的寡妇昂朵马格对亡夫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她为了救护自己的幼儿而不顾一切的献身精神,在无比惨酷的战争面前,表现了崇高的母爱。其次描写一个被遗弃的少女爱妙娜,为了爱情和嫉妒,竟利用一个爱她而不为她所爱的男子奥赖斯特,叫他去杀死遗弃她的爱人卑吕斯,但是当她听说卑吕斯已被奥赖斯特手下的希腊士兵杀死时,她反而痛责奥赖斯特不该听信她的话去干这种卑鄙无耻的勾当,自己随即奔向神庙,伏在卑吕斯的尸身上,以利剑自刎。剧本结构严谨,故事的发展合乎逻辑,一切都顺理成章,充分地体现了古典主义“三一律”的艺术特点,也显示了作者运用这种框架的纯属技巧。莫里哀,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也被认为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喜剧作家之一。莫里哀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于是从小酷爱戏剧,曾就读于克莱蒙特学院。他早期思想受无神论和自由主义影响,立志以戏剧改良世风,自组剧团在巴黎演出,失败后,随流浪艺人到外省巡回演出,并从事创作。莫里哀的作品有33部剧作和8首诗。他的喜剧在种类和样式上都比较多样化。他的喜剧含有闹剧成分,在风趣、粗犷之中表现出严肃的态度。他主张作品要自然、合理,强调以社会效果进行评价。他的作品对欧洲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法国,他代表着“法兰西精神”。其作品已译成几乎所有的重要语言,是世界各国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莫里哀在1659年创作《可笑的女才子》,讽刺资产者及贵族社会的生活,触怒了贵族势力,遭到禁演。莫里连续又编演了《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太太学堂》被指责为“淫秽”、“诋毁宗教”,又遭到禁演。莫里哀继续又写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两出论战性短剧。之后,莫里哀分别在1664年及1668年写作《伪君子》及《吝啬鬼》。莫里哀为了维持剧团开支,他常带病参加演出。1673年,在演完《没病找病》最后一幕以后,莫里哀咯血倒下,当晚逝世了,终年51岁。由于教会阻挠,他的葬礼很少人参加。《伪君子》中,答尔丢夫出生没落贵族,破产后前往巴黎。在教堂他成功获取了商人奥尔恭的信任,其实是企图得到他的财产。后来奥尔恭不顾儿子达米斯的反对,打算把女儿玛丽亚娜嫁给答尔丢夫,甚至全部的家产也给他。答尔丢夫总是表现出一副虔诚的基督信仰者、苦行者,给人的印象是对小错误也不会原谅,比如当看到侍女桃丽娜穿低领衣服时,就把自己的手帕让她围在颈上。但当他见到奥尔恭的妻子欧米尔时,立刻开始想要追求她,欧米尔提醒他作为虔诚的信徒应该克制自己行为,答尔丢夫却说对她的爱是无可比拟的。当答尔丢夫的龌龊行为被大家发现后,他才露出了真实面孔。这是他已是房子的主人,他把这家人赶了出去,还计划抓捕奥尔恭。最后幸而国王出来主持正义,这才使得答尔丢夫锒铛入狱。全剧通过对答尔丢夫所作所为的刻画,揭露和鞭挞了教会势力的欺骗性与虚伪性。剧作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结构严谨,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语言机智生动,手法夸张滑稽,风格泼辣尖利,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吝啬鬼》的主人公阿巴贡是个放高利贷的老鳏夫,认为“世上的东西,就数钱可贵”。他老怕别人算计他的钱,就把一万金币埋在花园里。他想娶年轻姑娘玛丽雅娜,但玛丽雅娜前来相亲时,却与阿巴贡的儿子克莱昂特到花园里去幽会了,原来他俩早已相爱。阿巴贡气得暴跳如雷。又发现埋在花园里的钱丢了,顿时痛不欲生。克莱昂特表示,若能得到玛丽雅娜,保证找到丢失的钱。阿巴贡一口答应。原来钱是克莱昂特的仆人阿剑偷的而不是乔装佣人的贵族青年法赖尔偷的,这时法莱尔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公开了他与阿巴贡女儿艾莉丝的恋情。两对年轻人喜结良缘。剧情借用古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的《金罐子》,写高利贷者阿巴贡爱财如命的吝啬可笑。阿巴贡放债,儿子举债;儿子爱上的穷姑娘,又正是阿巴贡的意中人。戏剧矛盾尖锐突出,它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戏剧性的情节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真实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积累财富的狂热和金钱的罪恶,以及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因其形象刻画的真实深刻,阿巴贡成为“吝啬鬼”的代名词。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