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的区别与发展网页:大学生读写资源白平2005、11、21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及其后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加上后来分化、发展而成的“转换一生成语法”是结构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索绪尔的学术成就索绪尔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区分了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在历时语言学较为成熟的语境下,强调在当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共时研究应优于历时研究;第二,区分了语言与言语,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将语言研究的对象从混沌体中分离出来,这为语言学提供了一个分辨研究的原则;第三,提出必须从共时角度把任何一种语言都看成是一个由互相关联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等成分构成的系统。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历史贡献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历史贡献:第一,阐明了语言学的任务和基本方向是研究由语言单位和语言关系构成的语言系统,这一点已经成为公认的语言学研究定义。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第二,明确界定了语言学的基本观念,诸如共时观与历时观、语言与言语、语言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以及系统中的诸多关系,现代语言学的许多研究都是围绕着这些观念的本质和意义而进行的,它们启动和推进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索绪尔普通语言学体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体系的全景结构: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大厦是由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这两大支柱共同支撑的,内部语言学包括言语的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语言系统,外部语言学包括言语的语言学、历时语言学以及地理语言学。作者强调,索绪尔所建构的语言学体系是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的辩证统一。内部语言学研究言语体系中语言的组织以及语言的内在系统,它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严密的、同质的分类原则;外部语言学则研究言语体系中言语的地理扩展和方言的分裂语境,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民族语形成的历史及地理、普通语音学、词源学等,是一种异质的安排与整理。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二者的关系表现为:“外部语言学首先引发内部语言学问题,继而成为内部语言学的承载,内部语言学则不失时机地转化为外部语言学的前提。内部语言学涉及言语体系的恒定方面,它超越时间和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语言抽象的部分;外部语言学则观照语言的动态方面,受制于时间或空间,是言语体系的具象的部分。”“没有外部语言学我们便不可能聚焦于内部语言学,便不可能理解那种抽象的‘普通’的存在,而没有内部语言学,我们便无从感知理论形态与实际中具象的言语之间的关系,便无从实现理论的升华与转化。”索绪尔学说在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开展的“文法革新讨论”中,陈望道和方光焘就已初步运用索绪尔学说中的某些原理来分析和解决汉语语法问题了,虽然还未能由此建立起一个新的汉语语法学体系,却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比如,方光焘通过区别语言和言语来确定语法的对象,认为以“言语”为对象的部门叫形态论,以“言”为对象的部门叫句子论;陈望道则在吸收索绪尔符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文法学是以表现关系为对象的”,表现关系可分为“配置关系”和“会同关系”(相当于索绪尔的“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方光焘在索绪尔区分共时历时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建立现代文法体系应和历史分开;而论及汉语词类划分和语法研究问题时,方光焘和陈望道在索绪尔价值理论的启示下,分别提出“广义形态说”和“功能说”,都强调按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来划分词类和研究语法。索绪尔学说在中国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语言学界开展了关于语言和言语问题的学术讨论。这次讨论主要由方光焘对高名凯1958年提出“言语有阶级性”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而引起。语言和言语问题讨论从1959年一直持续到1964年,许多学者参与了这次讨论。讨论从索绪尔区分言语活动、语言和言语这三个概念的看法开始,主要集中在“是否有必要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区分开来之后,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怎样”、“区分语言和言语有什么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三个方面。这次讨论使人们对索绪尔的学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索绪尔学说在中国粉碎“四人帮”后,索绪尔学说在中国出现了新的景象。首先,索绪尔学说真正得到了系统的介绍和客观的评价。高名凯翻译的《教程》198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岑麒祥《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1980)、徐志民《索绪尔的语言理论》(1980)、潘庆云《索绪尔为现代语言学奠定了基础》等文章对索绪尔学说作了比较客观地评介。此外,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1981),李兆同、徐思益主编的《语言学导论》(1981)等语言学概论教材大量引进了索绪尔语言理论。在新时期,我国学者对索绪尔学说的研究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从徐思益的《论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1980),索振羽的《德·索绪尔的语言价值理论》(1983),杨忠、张绍杰的《语言符号的线形特征问题》(1992),叶南的《论索绪尔二元对立的语言哲学思想》(1997),易兴霞的《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哲学内涵》(2000),向明友的《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经济学背景》(2000)等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索绪尔学说在中国正在向新的深度和广度进展。(作者为南京大学博士生)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性小结1950年代:结构主义的时代研究对象:作为人类行为的语言研究范式:发现程序+分布理论(如音位的描写)哲学基础:行为主义关心的是对语言本身的结构和系统的描写就语言而研究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语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1、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2、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代表著作有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纲要》、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叶尔姆斯列夫,他对语言的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到了语言的一些重要特质:语言的遗传性、社会性、符号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等。他主张区分内容平面和形式平面,两者又都区分为形式和实体。语言符号是由表达形式和内容形式所构成的单位。语言学的任务是研究表达平面和内容平面的关系。他的理论称作语符学,具有代数的性质,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假设,注重演绎。哥本哈根学派以语言结构关系的研究及这种研究的数学性质而著称。这种理论虽然十分抽象,很少实际应用,但是代表着人文科学和精密科学相结合的趋势。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先生评述说:“哥本哈根学派的学说是一座极有学术独创性的象牙之塔。”或许语符学原理在计算语言学、言语工程学等新学科中会有应用的天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3、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又称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它是二十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学派的先驱者是博厄斯(也译鲍阿斯)及其学生萨丕尔,主要代表是布龙菲尔德,之后是海里斯和霍凯特。博厄斯在为《美洲印第安语手册》所写的序言中,号召美国学者摆脱传统语言学的概念和方法,强调对语言事实作客观的描写。萨丕尔在名著《语言论》中站在心灵主义的立场上解释语言现象,他主张把语言现象同人类心理、社会、文化联系起来。萨丕尔和他的学生沃尔夫提出了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其基本观点是: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3、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被誉为“美国语言学家之首”。他于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宣告了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正式诞生。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制定了语言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成为这个学派的理论指南,所以有人称该学派为“布龙菲尔德学派”。20世纪50年代,该学派进入成熟期,以海里斯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出版为标志,他在这部著作中规定了语言结构分析的任务及基本程序。这一时期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霍凯特忠实地继承了布龙菲尔德的学术思想,他的《现代语言学教程》是一本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教材,对传播结构主义语言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注重语言形式分析,回避语义问题;在语言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代的方法;创造了语言结构分析的直接成分分析法。他们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对汉语语言研究影响极大。概括地说,布拉格学派注重对语言结构的功能进行研究,哥本哈根学派注重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注重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和分析。这三个学派均对人类语言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语言学家:【美】诺姆·乔姆斯基(NoamChomsky)英国著名的《前景》杂志为纪念创刊十周年,会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进行了一次网络调查,评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公共知识分子。日前,两份杂志公布了评选结果,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诺曼·乔姆斯基被评为当代最伟大公共知识分子。在2万张有效投票中,乔姆斯基共获得了4800张选票,两倍于位居第二的艾柯。现年70岁的乔姆斯基是当代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之一,但乔姆斯基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语言学。语言学家:【美】诺姆·乔姆斯基(NoamChomsky)语言学界的爱因斯坦--诺姆·乔姆斯基(NoamChomsky)美国《外交政策》和英国《展望》杂志授予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大师”称号。乔姆斯基1928年生于宾夕法尼亚的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父亲是希伯来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7岁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读语言学、数学和哲学,1955年获博士学位,此后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任美国科学促进会委员、美国科学院和文理科学院院士。他在29岁时出版的《句法结构》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的思想,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语言学中的地位。由他主持开发的人机对译系统采用了转换生成语法原理,成功地实现了印欧语系中不同语言之间的人机对译,被广泛用于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他后来提出的语言哲学思想,使他成为当代哲学界的重要人物,被誉为“语言学界的爱因斯坦”。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成为乔姆斯基的哲学训练乔姆斯基的哲学训练诺姆•乔姆斯基受到过迄今最为严格的实证主义语言学传统的训练,即“后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的训练。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语言学界的核心人物,是这一传统的思想先驱。他开创了对语言学方法论的探讨,提出只有从被调查对象的直接观察中得出的论述,或者可以由根据一系列机械程序所做的观察中推导出来的通则才是可以接受的。他指出:“关于语言的唯一有用的通则是那些由归纳而得出的通则。我们认为应当是带有普遍性的一些特征,却很可能是我们接下来探究的另一种语言所不具备的”(1933:20)。这样的一种观点既不提倡对语言的普遍性质的探究,也不提倡对意义的研究,因为试图弄清某一语句的精确意义绝非易事。科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类型活动,就在于它能根据对可观察材料的精确描述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