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和日本的全方位对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德国和日本的全方位对比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摘要德国和日本具有很多方面的惊人相似性,包括整体的民族观念,环境与文化政策,质量意识,足球场上的顽强意志,共同发动二战等。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浅析这些共性背后的原因,并剖析其中在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应对的部分。关键词:民族特性;环境政策;质量意识;足球;二战一、民族特性德国和日本的民族特性是如此相似且突出。两国都重视民族整体性,日本大和民族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倾向于从集体道德观看人生、订行为准则,突出群体意识,国民的同舟共济的意识浓厚。而日尔曼民族国家意识强烈,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整体主义观念普遍被接受。而深究这种相似民族特性的由来,离不开“德育”一词。什么是“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日本德育强调合作的集体主义原则,重点培养、炼塑群体共存共荣的精神。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表现在方方面面。如: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有关于集体与社会的道德条目,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具体的教学要点。通过讲解、讨论、辩论等各种方式在道德时间进行教育,还渗透到其它社会学科的教学和特别活动。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全校性活动,如国庆、校庆、文化祭、音乐会、校运会等等活动之中。甚至在学生守则中都能体现出集体主义的德育理念。如:日本兵库县立神户高冢高中学生守则中对着装细致到鞋袜颜色、校服的换装时间、毛衣颜色及式样、礼貌用语等都有细致、详尽规定。可见集体主义观念深入人心。同样,德国德育在运作中表现出人性型特点,专注于对上帝的虔诚和对人性的磨练,体现了克己、互助、严谨、责任感、关爱、不自私、给予、发展相互谅解协调关系等特征。这些德性普遍被推崇,重视社会公平就会成为必然。【1】由此可见德育在日德民族特性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我认为这是中国可以大力借鉴的地方,中国尚处在大陆、台海的分裂状态,藏独、疆独分子还比较活跃。如果教育者能够从初等教育做起,将德育放在教育任务的前方,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党爱国观念,如此方能增强新生一代以至千秋万代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整体性。二、环境政策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日本和德国的环境理念由单纯的保护自然资源向持续发展转变,并且都将这一原则写入各自的《环境基本法》中。而纵观日德的环境政策发展,发现他们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与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同时也都付出了生态环境破坏的沉重代价。随后,通过采取积极措施,他们都在较短时期内克服了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改善了环境质量,环境保护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战后日本将关注点放在战后的经济恢复上,环境问题没有得到重视,环境状况持续恶化,部分地区甚至发生了严重的“公害”事件,日本成为当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重视环境问题,推行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其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的“防治公害”阶段、2O世纪7O一80年代的“保护环境”阶段和20世纪80—90年代的“环境治理”阶段。德国环境政策的演变也经历了与本相似的3个阶段。2o世纪5o年代,德国急于发展经济以改变二战以后经济落后的局面,忽视了环境保护,形成了环境污染型经济结构。从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德国政府努力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增长点,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产业重点由能源消耗型的重化工业逐渐转向汽车电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究其原因,除了两国在20世纪都经历了相似的二战情况外,还和他们培育公民的环保意识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有关。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公民环境意识的培养,将学生环境意识的培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在舆论监督方面,日本公众既监督企业又监督政府,通过市场消费行为影响企业的环境行为。而在德国,政府每年都会向公众公开环境监测公报,方便公众监督,满足公众对环保的关注要求。【2】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更为复杂和严重。日本和德国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经验教训对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一是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正确认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重视法制建设、加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立法的一致性;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后的环境问题预防;四是培养公民环保意识、增强公众环境参与意识。三、产品质量意识在当今世界,“德国质量”已经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制造品牌。只要一提起“德国制造”,世人就会自然联想起自己看到或使用过的德国产品,大到火车、桥梁、建筑,小到帐篷、钟表、厨具,甚至水龙头,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耐用、精致、安全、可靠等等。“德国制造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现代工业的“标杆”。与“德国质量”一样,“日本质量”也是一个优秀的制造品牌。可以说,是“日本质量”帮助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一个突出例子,是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时,震区的许多房屋完好而未垮塌。日本房屋建筑质量之好,确实令人佩服。这与我国不少地区即使只是发生烈度低得多的地震,房屋就大面积倒塌的目不忍睹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在我看来,成就“德国质量”和“日本质量”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传统文化基础。对于德国,本来,德意志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基督教文化,信奉“上帝”,敬畏“上帝”,并且养成了符合“上帝”要求的“诚实、守信、敬业”等等这些“人间美德”。西方工业革命兴起后,在德国崛起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的信仰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虽然还是在信仰“上帝”,但实际上却更多的是崇尚科学。而科学是与质量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越科学、技术含量越高的东西就越要有质量。因此,德意志人把对“上帝”要求的对“道德”的坚守和忠诚,潜移默化地转变为对科学、对高科技产品高质量的追求与坚守,逐渐养成了诚实守信、敬业守责、一丝不苟、循规蹈矩、精益求精等等的职业精神和质量品德。对于日本,日本处在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环境中,例如,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地震灾害频发等等。这些不利的客观环境,促使那里的人们从小就养成一种特有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这种经常保持的危机、忧患意识,也逐渐养成了他们特别的忍耐精神,很强的抗压、抗打击能力。日本人认识到,在狭小的国土范围内,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只能在内涵的发展方面下足功夫,做透文章,才能对其不利的方面有所弥补或平衡。所以,也就追求一种“小而精、小而强”的模式。这与质量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二是国家和企业的重视。德国制定有统一、齐备的行业标准,涉及机械、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电信、安全技术、环保、卫生、消防、运输、食品、医药、医疗乃至家政服务等等所有行业与领域,甚至可以说,凡涉及社会与人的事或物皆有相应的标准规定或规范。每年全德发布上千种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诸国及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或作为范本借鉴或被直接采用。“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就把振兴质量确立为国家战略之一,认为质量问题对其经济复苏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提倡学习国外尤其美国的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不断派遣人员赴美实地考察和学习。日本各个企业也都高度重视质量,依靠严格执法和社会广泛监督,杜绝恶性质量问题或事故的发生,使国家总的质量水平获得大幅提升,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日本质量的良好形象。例如丰田汽车公司,还在学习消化吸收美国经验的基础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创立了后来风靡全世界的“精益生产方式”,不仅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也使质量明显改善,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虽然近些年“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渐获好评,但前不久发生的诸如“毒奶粉”事件,“皮革胶囊”事件等负面消息让国产产品饱受国内国际人士非议。无论如何,借鉴日德,若在教育宣传方面大力弘扬中国诚实守信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管法律法规,企业自觉遵守企业道德。相信终有一天,“中国制造”会让全世界人民刮目相看。四、二战的发动说到日德的相似,他们共同发动二战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众所周知,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同为法西斯国家,同以发动二战为人们所诟病。就我看来,其原因有三。一是统治者的思想控制。对日本来说,千百年来,天皇就是日照大神在日本列岛的最高象征。日本学校教育的主题是“天皇是神的子孙,国民的使命是消灭不顺从天皇者,帮助世界成一家”。因此,在日本当权者发出“圣战”号令时,日本国民的参军从军达到了一种狂热状态。同样,对德国,希特勒政府鼓吹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煽动国民通过对外扩张以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德国国民因此产生了对领袖希特勒的狂热崇拜,希特勒指挥国民发动二战便是水到渠成。二是国内经济问题严重。德国方面,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发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迅速扩大到欧洲,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而德国由于对美国经济严重依赖,故而收到的波及尤为严重,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饥寒交迫的国民只有相信希特勒给他们带来生的希望。日本方面,这场经融危机同样给日本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城市,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物质的极度匮乏引起了普遍的绝望和抗议。到1926年,失业工人达300万。这样的北京便给后来极力推崇战争的日本军部“少壮派”掌权的机会。三是国民的愚性。不得不说国民的整体素质欠佳也是日德发动二战得到国民广泛支持的重要原因。因为,如果社会有一个整体的声音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成千上万的无辜家庭家破人亡的惨剧或许就不会发生。当今中国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借鉴于日德,我认为我们至少有三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我们党继续大力宣传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让社会主义深入人心;二是注重国民经济的稳定,增加其抗风险的能力;三是在教育方面继续大力宣传和平理念,让国人从小树立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观念。五、足球虽然今年来广州恒大在亚洲频繁亮相,但国足一时间还无法彻底改变“国足弱”的局面。这里只援引一例。2010年日本征战南非的时候,喊出了一句颇具争议的口号:“武士精神永不死”。不可否认我们应当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但是武士精神在塑造日本足球队员球场毅力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样,德国足球另欧洲另世界为之敬畏,德意志精神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当我们的国家队员征战赛场的时候,心里国家,民族精神的分量有几何呢?参考文献【1】李幼斌、黎齐英著《民族特性与德育》【2】孙宇飞、严岩、段静、邓红兵、吴刚、孙源著《日本与德国环境政策的比较》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