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省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专家组郑大一附院医院感染管理科范秋萍2009年10月31日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概述第一节甲型H1N1流感第二节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第三节医务人员防护第四节消毒原则及方法第五节医院感染监测与管理概述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生物在进化,基因在突变。概述高度重视,冷静对待,科学防控,沉着应对。关注甲型H1N1流感疫情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WHO将其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6月11日,WHO宣布“全球流感大流行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2009年第8号经国务院批准,现公告如下:一、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二、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特此公告。二〇〇九年四月三十日美国甲流迅速蔓延白宫推紧急状态抗击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10月23日晚签署公告,宣布美国进入甲型H1N1流感“全国紧急状态”。这将授权卫生部门在必要时简化手续,便于给患者最及时的治疗并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应对疫情暴发。美国甲流疫情在秋季卷土重来,且呈愈演愈烈之势,白宫此举等于为疫情应对开辟了“绿色通道”。美国50州中,已经有46个州出现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死亡病例1000多例。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点传播快,但病情不严重;大多数国家从大量的输入型病例逐步转为本土病例;从散发扩展为群体发病;从轻症多发即而出现重症病例。全球死亡病例突破5000例。国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点疫情从沿海向全国,从城市向农村扩散;由散发病例向聚集疫情发展;已为本土传播并广泛播散,部分地区为流感优势株社区规模的暴发,尤其是学校等聚集性人群,呈上升趋势;自限性疾病、病情温和,绝大多数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轻症病例;部分地区出现了重症与危重病例;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死亡病例;重症和死亡比例未超出季节性流感所致结果。国内甲型H1N1流感现状截止10月28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4.2万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境内病例月4万例,占94.9%;已治愈>3.1万例;重症病例累计66例,已治愈17例,死亡5例。累计报告聚集性疫情1502起,占96.4%。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医疗机构面临很大的压力注重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控制难度增大或失控:医院感染增加,其他住院患者中H1N1感染人数增多。救治策略强调团队、加强合作重视防护、避免院感经验救治、注重鉴别对症处理、保证监护关注高危、治疗基础简化流程、诊疗有序关注中医救治策略第一节甲型H1N1流感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临床诊断、分类处理原则四、重症与危重病例五、甲型H1N1流感合并感染六、作好应对感染聚集发生的准备七、科学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例监测一、病原学甲型H1N1流感病毒:正粘病毒科(0rthomyxoviridae),甲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virusA)。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120nm,有囊膜。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M2。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直径为10nm。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第一节甲型H1N1流感一、病原学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min可灭活;对紫外线敏感,但用紫外线灭活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病毒的多重复活。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目前尚无动物传染人类的证据。二、流行病学(二)传播途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直接/间接口腔、鼻腔、眼睛病等黏膜接触传播毒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二、流行病学(四)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1.妊娠期妇女;2.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S、循环S(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S、神经S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S、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3.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4.年龄:<5岁的儿童(<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65岁的老年人。三、临床诊断、分类处理原则(一)疑似病例:诊断标准:流行病学史(疫源地或确诊病例接触史)+临床表现特异性检查(仅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临床表现临床分类处理原则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单独隔离住院病例:须做A/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检测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三、临床诊断、分类处理原则(二)临床诊断病例:诊断标准流行病学史(A/H1N1暴发疫情中的病例)+临床表现临床分类处理原则:与“疑似病例”相同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从严制定“临床诊断病例”标准;避免纳入过多的“假阳性”病例,干扰疫情判断和防控三、临床诊断、分类处理原则◆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密切接触: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的情况下,诊治、照看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患者;与患者共同生活;接触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等。◆暴发:是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四、重症与危重病例(一)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1.持续高热>3天;2.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3.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4.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5.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6.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7.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水平迅速增高8.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五、甲型H1N1流感合并感染甲型H1N1流感合并细菌性感染的报告日益增多77例致命性病例中的29%最常见: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葡萄球菌疾病中位持续时间为6天MMWRMorbMortalWklyRep,2009.58(38):p.1071-4.六、作好应对感染聚集发生的准备甲型H1N1流感症状体征是非特异性的;是一种人群普遍易感的呼吸道传染病;在发病初期(出现临床症状前一天)就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医院是高危人群聚集,同时又是人群频繁出入的场所由于存在上述医院感染聚集发生的高风险因素,因此要警惕和防止疫情在医院内的传播;认真做好人力、物资专家梯队等准备工作。七、科学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例监测(一)严格筛查门、急诊就诊的可疑病例;(二)加强对住院患者感染的监测;(三)密切关注职工感染病例。预检筛查在医院入口处设立分诊台,分流发热患者到感染性疾病科或预检筛查室;门、急诊早期识别流感样病例,培训一线医务人员,作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患者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提供口罩;张贴宣传画,向患者宣传呼吸道卫生;保证所有接诊区域通风良好。加强对住院患者感染的监测最重要的是早期发现有潜在风险的流感样病例;早期识别住院患者中的感染病例及时识别和上报;加强对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督导和评估,并及时反馈结果;开展患者健康教育,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度。关注职工感染病例实施职工感染的报告制度;职工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要及时上报,根据病情选择住院或实施居家隔离,并在医院通报感染信息;职工缺勤/请假……;职工家属确诊甲型H1N1流感,发生暴露的职工应及时报告并主动实施居家隔离。全国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研讨会/培训班09年10月26日~27日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甲型H1N1流感有关诊疗的通知工作”(卫发明电[2009]227号)要求:组织力量合理布局和安排;组建救治队伍积极开展救治;组织开展分级培训确保实效,不走过场;组建专家梯队重症及危重症早期识别/综合救治改造/增加重症监护病房设施、抢救设备,有效做好重症及危重症医疗救治。第二节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一、基本要求二、隔离技术三、防护技术四、消毒技术五、医疗废物管理卫生部文件《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二〇〇六年七月六日《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09年修订版)》二〇〇九年七月十日《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三日《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管理方案》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三日《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二日一、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能力。(二)指定医疗机构应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定点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病区,环境布局符合隔离要求。一、基本要求(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并落实岗位责任制(四)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和加强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隔离传染源感染性疾病科和门(急)诊:住院患者隔离:★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患者:医院尤其要重点保护高危人群:---妇产科的孕妇---新生儿和儿科病房的患儿---肥胖患者---各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保护职工:二、隔离技术(一)隔离的原则:1、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分病区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确诊患者可以同时置于多人房间,床间距1M。患者的活动应尽量限制在隔离病房内,原则上不设陪护。与患者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二、隔离技术(一)隔离的原则:2.实施标准预防+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1)应将患者安置在具备有效通风条件的隔离病房内2)隔离病房的门须随时保持关闭3)隔离病房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流动水洗手池等4)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专人专用。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5)隔离病房配置消毒剂6)隔离病房应当设立明确的标识。二、隔离技术(一)隔离的原则:3.对患者应当进行培训和指导:1)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佩戴外科口罩。2)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采用卫生纸遮掩口鼻,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3)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使用清洁剂卫生洗手/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二、隔离技术(一)隔离的原则:4.指定医疗机构设置隔离病区做到:1)建筑布局合理,分设三区、三走廊、两通道和缓冲间;2)三区划分明确,区域内房间设置符合要求;人物、洁污流向无交叉;3)各区域间有明显标识;各区之间使用颜色区分:清洁区:蓝色线;潜在污染区:黄色线;污染区:红色线二、隔离技术(一)隔离的原则:4.指定医疗机构设置隔离病区:2)在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应当分别设立缓冲间,并有实际的隔离屏障(门)3)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4)个人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5)整个病区应当通风良好,保证空气流向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不能逆流。二、隔离技术(二)不同部门的设置、建设要求及隔离措施:1、预检分诊:应设在门诊楼入口处、急诊接诊处;医务人员实施一般防护;(二)不同部门的设置、建设要求及隔离措施2、发热门(急)诊:医疗机构应当按规定设立发热门

1 / 8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