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2013年11月第26卷第11期(上)MedicalInformation.Nov.2013.Vol.26.No.11临床医学收稿日期:2013-09-10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单一而稳定的生活方式不复存在,处于快节奏的震荡和变动的生活之中的人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个性的张扬、欲望的释放,使得处于众多诱惑中的人们每每迷失了自己。因此人们形容说现代人已经进入了心理负重的时代,这种情况的直接结果就是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用来治疗精神疾病的化学药物,往往有多种副作用而且费用很高,比较难被患者接受,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尤其如此。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医疗技术,因为其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可以见到很多对于针灸治疗精神疾病进行研究的文献报道。本研究就针灸治疗精神疾病的现状、存在问题做详细论述。鬼门十三针是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它是中国医家的不传之学,在针灸学领域享有至高的地位。它所蕴含医学理论博大精深,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该针法取长补短,吸取了古往今来各类针灸学的精华之法,根据人体穴位的特异性,遵循不同穴位的针灸机理对症下针,疗效迅速独特。1鬼门十三针的起源及发展鬼门十三针相传是由天一教领袖张道陵(张真人)创立并流传开来,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医学法术。它主要是由于古时人们对疯病、邪病、癫狂,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病源认识不足,所以采用了一种神学与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此类疾病。当时掺杂了一些神学迷信思想,但也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实践的,因此在中国古代对人们的精神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三鬼穴来自于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而鬼门十三针具体的用针方法,是由明代医学家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发展而来,杨继洲在书中详细列举出各穴的穴名,并指出了各穴的位置、针刺的先后顺序以及针刺的深度做了具体介绍。鬼门十三针主要是以十三鬼穴来命名的,其取穴以十三鬼穴为主,体现了古代中国辩证朴素的论治方法。鬼门十三针主要针对人的精神方面的疾病,其中主要包括服用药物后产生的幻觉及癫痫、中风等疾病发生后的失眠现象、重度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等。鬼门十三针疗法对古代精神疾病患者起到了巨大的医疗效果,可以说意义重大。但随着科学思想的逐步深入人心,时至今日,鬼门十三针疗法早已摒弃了神学迷信思想,而是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心理辅导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并已确立了其在针灸医学领域乃至整个医学界的地位。2从中国古代中庸思想谈鬼门十三针鬼门十三针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多采用中庸之道。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为人处世方面讲究外圆内方,即所说的中庸之道。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医学上也被很好的应用,其中鬼门十三针的治疗方式便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鬼门十三针常用的有毫针、三棱针和皮肤针三种针形,最常用的是毫针。用针时先是采用劝说的方式,一边扎针一边以轻微的言语刺激恐吓。如果多次说服了,那就开始讲条件,之后按其要求去办;如果不服,那就要采取强刺激的方法,进行深针或大弧度捻转,或者用里提插或者进针后再手持针柄作震颤动作等。在通常情况下只需要少商穴1针就管用,也可以在十三针中任选2~3针进行扎针。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体现中庸的思想精髓,即不要把事情做绝,凡事都要给人留后路。这些都是中庸之道在鬼门十三针应用方面的体现,采取折中态度对待一切事物。3从人体经络谈鬼门十三针人体共有十四条正经,还有奇经八脉和带脉、冲脉、阴翘、阳翘等。人体穴位遍布于人体的全身,主要分布于人体的十四经脉上,称为十四经穴。这些穴位不仅具有主治这些本经络的病证,同时还具有反映十四经络及其所属脏腑病证的作用。鬼门十三针对应人体的十三个主要穴位,分布于全身,并控制人体的神经功能。十三针对应的13个穴位是:一针人中穴,二针商穴,三针隐白穴,四针大陵穴,五针申脉穴,六针风府穴,七针颊车穴,八针承浆穴,九针劳宫穴,十针上星穴,十一针男会阴、女玉门头,十二针曲池穴,十三针鬼封穴。13个穴位主要反映人体精神疾病方面的状况。脑为元神之府,精神疾病与元神密切相关。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府》中有关十三鬼穴的论述指出,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精神异常之症,皆可先取大陵(鬼心)、人中(鬼宫)二穴,针之皆效应如神,加之十三鬼穴更加间使、后溪尤妙。鬼门十三针分布于人体的经络上,又分属于人体不同穴位,控制和反映人体的精神状况。4未来与继承鬼门十三针不仅是医学方面的经典,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精华,为后世人们探索精神疾病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宝贵的经验。虽然在其后的许多年里得到了重大的发展,但也像其他很多传统文化的发展一样存在着后劲不足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尚需要各方面的努力:①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有效的资金筹集机制,保证研究经费充足,以便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②希望疏通人才培养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扩大专业人才队伍,使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③对专业人士进行更加科学系统的培训,让他们看到鬼门十三针未来的发展,增强专业信心;四是加大科学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鬼门十三针,帮助大家消除对鬼门十三针的误解。5结论综上所述,鬼门十三针凝聚了医学、玄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精华,故此希望鬼门十三针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帮助人们消除精神疾病的痛苦,同时通过历代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其自身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的传统精髓将会在我们自己身上以及世世代代身上得到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参考文献:[1]安春平,程伟,宁式颖.针灸治疗精神疾病的现状[J].针灸临床杂志,2010,12.[2]张留超.鬼门十三针针灸学术思想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09.[3]安春平,程伟,宁式颖.针灸治疗精神疾病的现状[J].针灸临床杂志,2010,12.[4]赵立岩.针灸临床现状分析及发展的思路[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2):31.[5]丁德正.针灸治疗精神分裂症经验举要[J].光明中医,2008,11.[6]胡凌娟.针灸临床服务发展现状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25-26.编辑/孙杰针灸治疗精神疾病浅析李田超,李义东(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广元628000)收稿日期:2013-09-10白头翁汤出自《伤寒论》原文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及补叙热利证治的373条;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组成,归经虽称入手足阳明经血分,亦入肝经,如《长沙药解》谓其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为治热毒赤痢常用方。笔者抓住其热、毒、湿、郁之病理特点,及肝经所过病位,异病同治,疗效颇佳,特举例以抛砖引玉。1鼻衄李某某,男,48岁,1991年8月13日初诊。患者嗜好烟酒,于1990年10月始间断出现流鼻血、头痛,经多家医院五官科检查及CT扫描均诊断为慢性副鼻窦炎,但前医以鼻炎类中成药及西药止血,抗炎治疗无显效,故转中医治疗。诊见其鼻衄血量不多,色暗红,或黄色浊涕中带血,头痛以前额为甚,心烦、口苦、面色淡白少华、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细数。证属热毒上扰,灼伤脉络,治宣清热燥湿,解毒凉血,投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10g、黄连10g、黄柏10g、秦皮15g、丹皮10g、茅根30g、牛漆8g,服3剂。8月17日复诊时鼻衄停止,心烦、口苦及头痛大减,仍可见鼻涕中稍兼有血丝,效不更方;再服四剂后前症悉除,但见头重如蒙、纳差、苔转白腻,脉细滑。嘱其忌烟酒及辛辣煎炒,改投健脾化湿,芳香通窍,药用:藿香8g、茯苓15g、白术10g、石菖蒲10g、滑石15g、白蔻仁10g、秦皮10g、党参18g、淮山20g、薄荷5g、辛黄花10g。连服6剂,诸症皆瘥。随访3年,鼻衄未现。按:本例平素嗜好烟酒,湿从内生,湿遏日久化热,渐成火毒,上扰清窍,灼伤血络使然。故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白头翁汤加茅根、黄芩、丹皮助白头翁、秦皮凉血止血,牛漆引血下行,标本兼治则衄可止,待热毒已衰,应健脾化湿、芳香通窍,治其本中之本,以冀巩固疗效。2口疮胡某,女,28岁,1w前因饮食不洁患急性胃肠炎经治而愈,随即出现口腔溃疡,且渐日益加剧,经抗炎及多种维生素治疗1w罔效。于2000年6月15日就诊,诊见其下唇,脸颊内侧、舌边尖共5~6处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溃疡点,周边粘膜充血,伴发热(38.5℃),溃烂处均热疼痛、口苦、口渴不多饮,大便稍结、舌红、苔白微黄、脉滑数。治宜清热燥湿,解毒祛腐,拟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10g、黄连10g、黄柏10g、秦皮10g、天花粉15g、赤芍10g、薄荷5g、连翘15g、甘草5g。水煎服,3剂。6月8日复诊,发热、口渴去,溃疡点缩小,周边粘膜红色变淡,灼热疼痛感大减,大便如常,守方再进5剂后口腔溃疡悉愈。逾年又发,如法再用,仍效果甚佳。按:口疮一证,实证多责之于心脾,然下焦湿热火毒所致者亦不乏其例,正白头翁汤新用举隅李桂媛(永新县中医院,江西永新343400)摘要:白头翁汤为治疗热利下重之经方,笔者依据该方归经及其病理特点,通借治疗鼻衄、口疮、遗精疗效满意关键词:白头翁汤;治疗应用;鼻衄;口疮;遗精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