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之长亭送别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得名由来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14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元杂剧结构: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音乐单元,见后),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题目正名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仙吕宫、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换,也是同剧情变化相对应的。演唱特点:•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的一类主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这既有突出剧中主要人物的意味,同时恐怕与突出某个主要演员以招徕观众也有关系。一人主唱的规定对合理安排剧情和塑造众多人物形象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主要角色末:男角。正末——男性主角,如张生。外末——老年男子,如监斩官。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扮演年轻的女主角)、小旦、搽旦。如崔莺莺。净:俗称“花脸”“花面”,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如《窦娥怨》里的公人,张飞、李逵。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主要角色唱、白、科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其中又有散白与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宾白既可以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送别李叔同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长亭长亭短亭是古时设在官道旁的供旅客休息的亭子,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即言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酒【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耍孩儿】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泪泪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长亭柳酒泪离愁别恨速读课文1.划出曲词中你认为和“送别”这一主题有关的词语或句子。2.如果可以选择你和朋友离别的时间地点,你会作何选择?【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曲词鉴赏化用诗词选用意象情景交融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