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养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三、培养理论CultivationAnalysis(一)、背景:培养理论是在研究电视媒介时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突出特征是:暴力行为泛滥成灾,民权运动由抗议活动演变为暴力冲突;肯尼迪遭遇枪击,政治暗杀震撼全国;街头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趁火打劫者屡见不鲜;爆炸和其他恐怖主义活动也层出不穷,此时出现了一种新的犯罪手法——劫持飞机。1968年6月,约翰逊总统下令成立“暴力起因与防范国家委员会”,负责调查美国的暴力行为,并向总统建议采取何种行动。暴力起因与防范国家委员会组织了7个特派小组和5个调查研究组,经过一年半时间的研究,委员会提出了15卷本的系列报告。美国著名的媒体暴力研究专家乔治·格伯纳参与了系列报告之一——《暴力与媒体》的研究。培养理论想要解答的问题•在大众媒介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很大程度上需要媒介提示的“拟态环境”做中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的作用是如何发生的?媒介的倾向性对人产生了何种影响?对此类问题的实证研究,便构成了6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G·格伯纳的“培养”理论。培养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1电视画面上凶杀和暴力的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诱发(triggereffect)关系整体上未被证实。2这些凶杀和暴力的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持续看凶杀和暴力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接触媒介后人们认为卷入暴力的概率在10%以上,人们每经历十次社会事件就有一次被卷入暴力,而实际生活中,美国人在一周内卷入或遭遇暴力的这个概率仅为1%。•电视接触量越大,这种倾向越明显。培养理论的研究者乔治·格伯纳乔治·格伯纳GeorgeGerbner1919-2005著名的传播学者“培养”理论的提出者一直致力于电视与社会影响研究(二)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Televisionandothermediaplayanextremelyimportantroleinhowpeopleviewtheirworld.Intoday’ssociety,mostpeoplegettheirinformationfrommediatedsourcesratherthanthroughdirectexperience.Therefore,mediatedsourcescanshapeaperson’ssenseofreality.Thisisespeciallythecasewithregardtoviolence.Heavytelevisionviewingcultivatesasenseoftheworldasaviolentplace,andheavytelevisionviewersperceivethatthereismoreviolenceintheworldthanthereactuallyisorlighterviewersperceive.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1、认同社会“共识”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个有机的整体,社会成员对社会的认识应有一种“共识”(社会学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2、社会发展需要“共识”。传统社会中教育和宗教来完成,现代社会由大众传播来塑造统一的价值观,大众传播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因而培养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3、大众传播会构造“拟态环境”,制造“象征性现实”由于大众媒介的倾向性,人们心目中的“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会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真实“现实”——拟态“现实”——主观“现实”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4、在这个培养过程中,电视的作用尤为突出电视媒介的特点是生动、现场感强,便于接受;少年儿童或长时间看电视的人,容易将电视中的场景跟现实混淆.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培养理论也揭示了电视塑造的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差异,但受众真假难辨,容易把虚构当做现实来接受。案例:(1)、性别比例:美国电视剧出场人物男女比例3:1(2)、职业上:律师,法官,警察展20%,实际只占社会总人口的1%。窦文涛:原来真实世界中美女的比例是这样的。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讨论:请大家谈谈对收看的电视剧或接触的网络世界所塑造的价值观的认识。举例:1关于性的价值观2关于“小三”等社会现象3关于炫富的情节,官二代,富二代(三)培养理论的研究的外围培养理论是文化指标研究的一部分。文化指标研究包括三部分。制度分析什么样的制度取向决定了什么样的内容讯息系统分析各种讯息出现的比例(警察的比例)培养分析制度分析”分析大众媒介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的限制,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性的形成原因。“讯息系统分析”大众传播的讯息是依靠多种多样的符号系统来表达的。特定的符号组合及符号作品的样态,长于表达特定的讯息内容。通过对信息表达系统的分析,可揭示媒介信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案例:25-45岁超多半数65岁以上老年人11%,电视剧中2%18岁以下青少年30%,电视剧8%“培养分析”可以看成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续。其目的是探索大众媒介的特定倾向性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案例:对老年人的丑化,揭示了媒体的价值体系结构的设置。电视与暴力研究的发现净化: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通过观看悲剧,观众感到恐惧和怜悯,从而使个人得到净化和升华。有学者认为暴力可以宣泄儿童的攻击性倾向。(结果存在争议)电视与暴力研究的发现示范:电视对犯罪的表现导致了儿童的盲目模仿,许多劫机、抢劫等行为模仿电视内容。如果这种暴力得到奖励,更会引起模仿。(班杜拉实验)电视与暴力研究的发现唤起:人们在接触暴力活动后,情绪会变得非常兴奋、激动,这种生理反应会强化观看之后的感情反应,如果这时遭遇挫折,会转化成愤怒的情绪并导致攻击行为。电视与暴力研究的发现抑制解除:观看者在观看电视中的暴力画面,尤其是看到一定情况下合理的或被社会认可的暴力内容时,原来反对实施暴力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淡化,攻击性更强。电视与暴力研究的发现脱敏:观看者反复接触电视的暴力场面后,容易变得越来越迟钝,其紧张、焦虑和反感程度会越来越弱甚至消失。对暴力的容忍会使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暴力无动于衷。电视与暴力研究的发现总结: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和价值观念倾向,这些倾向(在大众传播中)通常不是说教的形式培养的,而是以“报道事实”或“提供娱乐”的形式来传达给受众的;这样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日常的价值尺度与行为规范之中。这就是“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四、知沟理论KnowledgeGap关于大众媒介的思考现代大众媒介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传播媒介的普及是否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呢?教师与网络芝麻街(SesameStreet)及其影响1芝麻街:美国著名的一套幼儿教育电视节目,内容结合了教育和娱乐,由布偶担任主角,现共播出了41季,合共4238集,是美国电视史上最长久的儿童电视节目,在120个国家播放,有20个国际版本,获109个艾美奖。(一)背景:芝麻街播出的初衷利用普及率已经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芝麻街播出的影响2芝麻街播出之后对富裕和贫困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富裕儿童,以缓解受教育条件不平等为目的这部系列片,实际结果是扩大了两者的差距。(二)知沟假说的核心观点蒂奇诺1970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群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知识时间造成“知沟”的原因蒂奇诺传播技能上的差异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除经济条件外(三)造成“知沟”的原因蒂奇诺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英语/公共事务除经济条件外造成“知沟”的原因蒂奇诺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规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术语对接除经济条件外造成“知沟”的原因蒂奇诺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教育通常意味着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校友资源除经济条件外造成“知沟”的原因蒂奇诺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也就是说,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除经济条件外造成“知沟”的原因蒂奇诺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媒介呈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不同的媒介政策也会带来不同的知识接触。除经济条件外(四)“上限效果”理论知沟假说的反命题,美国学者艾蒂玛和克莱因认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最求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饱和点"(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经济富有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也会早。经济贫困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经济富有者。“上限效果”原因一第一,信息源的性质所决定的“上限”。大众传媒传播的知识只是某一范围、领域,某种程度上的“一般”知识,并非是“高、精、尖”的知识。无论处于什么经济地位的受众,都不可能从大众传媒中获得超过这个范围、领域、程度的知识。英语学习/高科技“上限效果”原因二第二,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在大众传媒的受众中,那些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在感觉到自己的某种知识已经充足的时候,就会自动减慢或停止对这方面知识的追求。“上限效果”原因三第三,现有的知识已经达到“上限”。如果受众个人的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他们便不会再通过大众传播去寻求知识。“上限效果”的质疑1“上限”是否存在是个问题2“上限效果”没有考虑时间的因素(五)新传播技术与“信息沟”1974年卡茨曼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新传播技术与“信息沟”1974年卡茨曼2新技术传播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新技术的早期效果,首先会给那些传播活跃、既有信息积蓄量大的社会群体;对新媒介技术及其传播内容接触和使用需要相关知识,这对信息能力较弱的人是不利的;采用新技术需要经济条件和其它资源,而这些资源社会分配不均等;现有信息水准程度和采用新媒介技术的积极性成正比,主观因素也决定了前者的有利地位。新传播技术与“信息沟”1974年卡茨曼3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积蓄能力要强大的多;既有的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新传播技术与“信息沟”1974年卡茨曼4媒介更新的速度很快,知识沟不断的出现,往往是“老沟未平,新沟又起”。如何消除“信息沟”1硬件上支持2软件上扶植先进的通讯设备对新科技的经济补偿技术的学习意识的提高家电下乡与西部大开发问题1媒介的接触会带来知识上的差距吗?2很多家长不让孩子看电视,这对吗?3看电视的孩子和看书的孩子有什么区别?4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媒介。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结论1、大众传播对个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上。大众传播影响了公众对现实问题及其重要性的认识。2、大众传播影响了社会群体的观念和文化,并促进各种群体的融合。3、大众传播能促进社会变革和产生新文化形式。它帮助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并形成了大众文化。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